一、九段線的起點:中法《續(xù)議界務專條》
1887年6月26日(光緒十三年五月初六),中法兩國簽訂《續(xù)議界務專條》,劃定了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邊境線。該條約第三款規(guī)定:“廣東界務現(xiàn)經(jīng)兩國勘界大臣勘定,邊界之外,芒街以東及東北一帶,所有商論未定之處,均歸中國管轄。至于海中各島,照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接劃,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即以該線為界(茶古社漢文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越名格多)及小島歸越南。”
越南與廣東交界之處,系以竹山(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興市東興鎮(zhèn))為起點,大約位于北緯21度30分,東經(jīng)108度零2分。而中越海上邊界,便以東經(jīng)108度零2分線(即中法兩國勘界大臣所劃紅線)向南垂直接劃。這樣,基于國際條約的中越海上邊界線即已劃定。越南海岸在竹山以西,無論怎樣向南接劃,南海諸群島都遠在該線以東海面,其歸屬中國不言自明。也就是說,法國政府早在1887年6月26日就已經(jīng)承認南海諸島屬于中國所有;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quán),當時即已為國際法所認定。因此,東經(jīng)108度零2分線也成為劃定南海疆域線的起點。
二、20世紀初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主權(quán)的維護
1907年,廣東水師提督薩鎮(zhèn)冰派飛鷹艦管帶黃鐘英率艦兩艘前往東沙群島實地勘察,證實“該島上昔有我國漁民所居住,并建有天后廟、大王廟;常年住島者,有新泗和漁船船主梁應元,率有我國漁戶、漁船捕魚為業(yè)”。但是,同年8月8日,日本商人西澤吉次乘“四國丸”輪船駛?cè)霒|沙群島,8月11日登島,“樹立日旗,建筑宿舍,開采鳥糞”,更將該島命名為“西澤島”。時任兩江總督端方聞訊后即致電外務部,并同時電告兩廣總督張人駿,指出“東沙確屬我國”。清政府外務部責令張人駿查明東沙情況,對日交涉。同時,清外務部亦電令駐日公使胡惟德在東京向日本政府據(jù)理交涉,“以收回該島為宗旨”。最終日本政府指令日本駐華公使同“粵督和平商結(jié)”。
清政府外務部同日本政府幾經(jīng)交涉,終于1909年10月11日將東沙島收回。這是中國政府基于國際法原則,于20世紀初維護南海諸島固有主權(quán)的一次重大舉措。
日本人西澤私登東沙島后,張人駿即派副將吳敬榮前往西沙群島查勘,并于1909年5月“設局籌辦經(jīng)營”。同年5月19日,又派水師提督李準為總指揮,率海軍士兵170余人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艦艇,前往西沙群島查勘,并用這三艘軍艦命名了西沙群島中的三座島嶼,還在伏波島插黃龍旗,立碑志記,宣誓主權(quán)。
對于中國海軍在西沙群島的這次巡視行動,法國總理兼外長白里安于1921年8月22日承認:“由于中國政府自1909年已確立自己的主權(quán),我們現(xiàn)在對這些島嶼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胡煥庸:“法人謀奪西沙群島”,《外交評論》第3卷第4期〈1934年4月〉)
三、法國侵占南沙九小島與國民政府劃定南海疆域線
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對南沙群島垂涎已久。1867年,法國水路調(diào)查船“芙蓉爾滿”號就曾到該群島北區(qū)測量制圖。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開始侵占中國領土。法國政府趁火打劫,授意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實施蓄謀已久的占領南沙群島計劃。
從1933年4月開始,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大規(guī)模侵占南沙群島。阿斯托洛拉巴號等3艘法國軍艦于4月初在暴風島上升起法國國旗。4月7日,阿斯托洛拉巴號占領安波那島;4月10日占據(jù)南小島與長島;4月10日占據(jù)羅灣礁和蘭家島;4月12日占據(jù)帝都島、北子礁和南子礁。
1933年7月25日,法國政府公報上登載通告,謂“法屬印度支那菲律賓西北方中國海內(nèi)之九小島,現(xiàn)屬于法國主權(quán)之下。各該小島于本年四月上半月,先后由法國軍艦豎立法國之旗,作為占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法國占領中國南海九小島事件。
法國占領中國南沙群島九座小島的消息于1933年7月14日被法國媒體披露。國民政府外交部聞訊后,當即電令中國駐法公使館、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和國民政府海軍部進行調(diào)查與核實。8月初,法國駐華公使韋禮德照會國民政府,宣布上述九小島為法國領土,并就此事與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徐謨進行會談。國民政府外交部于8月4日照會法國公使:中國保留對南海諸島的權(quán)利。法國使館秘書博德又于8月5日向徐謨遞交韋禮德信函、法占南海九小島略圖暨說明書,試圖狡辯,但遭到徐謨的嚴厲駁斥。此后,中國政府屢次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和交涉,強調(diào)南沙群島“為華人居住和歷代屬我”的史實。1936年12月10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奉命照會法國外交部,明確表示:“根據(jù)一八八七年中法越南續(xù)議界務專條第三款,證明該島屬中國理由本極充足,此約應為中越劃界最后之決定。”中國政府強調(diào):“法方所根據(jù)一八一六年安南之歷史尚在簽訂此約前,不論其價值如何,自界約改定后,已失去效用。”但由于法方的拖延和后來抗戰(zhàn)的爆發(fā),致使交涉停頓。
鑒于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對南海諸島的侵占,國民政府決定出版中國南海疆域詳細地圖,并對南海疆域內(nèi)各島礁的中英文地名統(tǒng)一進行審定。為此,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于1933年6月7日成立了“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該委員會從成立至1935年3月22日,共召開審查會議29次。其中1934年12月21日召開第25次會議審定了中國南沙各島礁中英文島名,公布“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1935年3月22日召開的第29次會議,決定繪制政區(qū)疆域各圖時必須畫出南海諸島。1935年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首次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4度附近的曾母灘(1947年12月更名為曾母暗沙),并第一次將南海諸島明確地分成:(1)東沙群島;(2)西沙群島;(3)南沙群島(即今中沙群島);(4)團沙群島(即今南沙群島)。
1936年白眉初編繪《中華建設新圖》,獲準收錄《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這就是中國地圖上最早出現(xiàn)的南海疆域線——U形實線。該圖在中國南海疆域的U形實線內(nèi)標注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以示南海諸島屬于中國版圖。這就是中國南海疆域九段線的雛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