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張某等訴楊某繼承糾紛案
弘揚的價值:友善互助
“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關系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關系,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是我國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善良風俗。倡導、培育和維護良好的鄰里關系,是互相關照、互相理解、和諧相處的社區(qū)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案中,楊某的父親長期受到張某夫婦及其兒子的照顧,楊某的父親將其房產(chǎn)遺贈給張某的兒子,于法有據(jù),于情合理,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基本案情】
原告張某夫婦及其子與被告楊某的父親是鄰居關系。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張某夫婦給予楊某父親很多照顧,雙方一直相處較好,往來較多。楊某多年未與父親來往,直至2011年11月,才取得聯(lián)系,并探望了父親。此后,楊某父親在住院期間,口頭表示將其房屋遺贈給張某的兒子,并有多位證人在場證明。2012年3月,楊某父親去世。后原、被告因楊某父親的遺產(chǎn)繼承問題發(fā)生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判決楊某父親的房屋歸張某的兒子所有,其他財產(chǎn)由楊某繼承。
【法律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五條 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辦理。
第二十五條 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chǎn)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