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芳菲,始自法度。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
如同對此的熱烈呼應,在這一天,全國各地多家法院都有大動作,江蘇、北京、湖南都有法院開出首份人身保護令,此外,也有諸多法院專門成立家暴合議庭,以應對法度之變。
準確來說,無論是人身保護令,還是反家暴合議庭,并非這些法院首創(chuàng),但是,在一部專門反家庭暴力法頒布實施大背景下,它們的舉動仍有著讓人側目的閃亮。
就人身保護令而言,雖然早在2008年就在最高法主導下,在9個基層法院試點推行,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jù),在執(zhí)法中存在諸多尷尬。
此次將人身保護令寫入反家庭暴力法,可謂紓解了個中的尷尬,一個相對通俗的說法是,在沒有反家庭暴力法之前,受害人只能是依托離婚、贍養(yǎng)、撫養(yǎng)、繼承等民事糾紛案件申請人身保護令,單獨申請人身保護令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受理。而有此法之后,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xiàn)實危險時,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單獨提出人身保護的申請了。
而“反家暴合議庭”的成立,則更是以鮮明簡練的機構設置,為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法律救濟途徑,由此表達出反家暴的法律決心。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正如那句流行的話,徒法不足以自行。人身保護令和反家暴合議庭的推出,讓人們對反家庭暴力法有了更多的期待。
不過,仍不能就此認為,有了如此《反家庭暴力法》,對家庭暴力的治理,就會有一勞永逸的效果。綜合多個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在全國范圍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至少超過20%。而在受害者中,除了婦女外,幾乎就是相對孱弱的兒童和老人。
梳理這樣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信息,一是家庭暴力可謂相當泛濫,但是,從近幾年的家庭暴力立案情形來看,真正能夠主動尋求司法救濟的并不多;二是遭受家庭暴力之害的對象,與施暴者有著非常親密的親緣或是血緣關系,對家暴往往有著相當強的容忍度。
換句話說,在人身依附觀念未能得到扭轉之前,尤其是在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即便是有了《反家庭暴力法》,家暴在施暴者看來,仍可能是作為不值一提的“家教”,而在被害者那里,或是不可言說的家丑存在。那么,鼓勵家暴尋求法律路徑的解決,仍要逾越諸多現(xiàn)實情感障礙。
當然,情與法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是正常的存在,并貫穿于法律的立法與實施中,所以說,在反家暴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在情與法之間尋得平衡,讓法律的歸法律,情感的歸情感。
具體說來,一方面要通過法治常識普及,讓反家庭暴力法被公眾接受和認可,同時,以現(xiàn)實的法律震懾力,普及公眾對法治的信賴和敬畏;而另一方面,反家庭暴力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情感與道德力量的導入,通過運用多種綜合性手段,規(guī)避律法的冷暴力,凸顯律法的人性和溫度。畢竟來說,再嚴苛的法律,最終是為了呵護家庭的幸福。事實上,這也與反家暴法所推崇的“以預防為主,與懲處相結合”的法律精神一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