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儒家?從國內的文化來看,儒家的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多元體系里邊,它是一個基礎。如果儒家的這種人格和德行的“地基”都沒有打好,你深入去學習或者踐行道家和佛家,是根本談不上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學道,還是學佛,你首先把人做好,首先把仁、義、禮、智、信做好。只有把人做好了,有了健全的人格,有一個高尚的境界,你才具備了繼續(xù)往前發(fā)展的基礎。這是從中國文化內部來講的。所以儒家的“儒”,一個“人”一個“需”,人之所需,一定把人做好。無論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還是企業(yè)家,大寫的“人”是基礎。所以儒家的書應該好好讀。
(四)學習儒家文化的意義:維護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我們學儒家文化的意義是什么?維護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這一點特別要注意。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的講話中這樣表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y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注意這句話,習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是因為包括儒家在內的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不是其他的民族,是因為中國文化養(yǎng)育了我們這個民族,賦予了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從習主席的話里面,我們得一個結論: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就因為中華文化養(yǎng)育了我們這個民族。所以我們千萬不能糊涂,愛護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實際上是培養(yǎng)我們這個民族的國基。將來我們這個民族不論經歷多少苦難和風雨,只要我們這個民族的基礎在,有中華民族所養(yǎng)育的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我們一定會披荊斬棘,不斷地去迎接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我們愛護中華文化,學習儒學是培養(yǎng)我們這個民族的國基,這是關系中華民族千秋大業(yè)的一件大事。
(五)如何傳承與創(chuàng)新
第五,我們如何傳承和學習儒學?曾經有人跟我聊天,他就對中國的中醫(yī)、四書五經不屑一顧。后來我問他,中醫(yī)的經典,比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本草綱目》《四圣心源》等等,你讀過沒有。他搖頭說他不讀。我說,四書五經你讀過沒有。他說也沒有讀。我說,你如果沒有讀過的話,你就根本不了解,不了解你怎么可以對這些文化不尊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當我們對一個事情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能干很淺薄的事。
所以我們談傳承中國文化,首先要知道中國圣賢說了什么,他們有哪些智慧。大家看,我們的高考也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在教育方面,比如語文的分數由150分,據說要變成180分。習近平同志教師節(jié)去北京師范大學的時候也說了,反對教育的去中國化。什么意思?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圣賢的大智慧是什么?一定要通過國民教育的主渠道,我們的國民教育從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后來的研究生,一定要把四五千年以來古圣先賢的大智慧,分門別類、有分別、有層次地告訴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定要把傳播學習古圣先賢的大智慧,當作自己自覺的使命;中國的教育,一定要把傳承先賢的智慧當做使命之一。
所以,怎么做好儒學傳承、創(chuàng)新的工作?
第一,領會儒學的真精神和大智慧,這是傳承。怎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要回應時代的挑戰(zhàn)。四五千年以來,中國歷史和國際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每一種文化一定要注意契合時代的需要。有人曾經說,中國文化有些保守,這個話實際上是錯誤的。一個保守的民族能有盛唐氣象和大漢雄風嗎?能創(chuàng)造如此燦爛的文化嗎?不會。而且我們的《易經》,“易”這個字就是講變化。大家讀《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系辭上》:“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我們這個民族是非常強調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但是,滿清給人的感覺非常保守。我前面已經說了,它是有特殊的時代因緣,是由于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關以后,控制這個國家,很不自信,而走上了一個閉關鎖國和文字獄的道路。就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的特質而言,是不保守的,是強調日新之謂盛德的,是強調因時守變,要變化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