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有哪些原則呢?一般認為它有以下幾個原則: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權責一致原則、公正程序原則、誠信原則和便民高效原則。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原則,才能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才能更好地建設法治政府。比如合理性原則,有時候法律的規(guī)定是比較寬泛的,假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可以罰款一到二十萬,但是到底罰幾萬?罰款五萬是合法的,罰款十萬也是合法的,但是合法不一定合理。所以,行政法就要求合理性,要求行政處罰的結果符合情理和常理、符合正當性和平衡性的要求。而這就要求執(zhí)法者要準確地把握法律、要準確地理解法律、要準確地理解立法目的。所以,這種從合法性原則向兼顧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則的轉變,我們稱之為是一種實質主義的法治要求。也就是說,只做到合法是不夠的,還要使行政決定符合立法者的目的,要合理。行政權力不僅要符合形式上的法律,而且還要合符目的,要做到行政合理。
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規(guī)范裁量范圍、種類、幅度”。這實際上是對行政人員的行政裁量權的把握和控制,要細化范圍和標準,讓執(zhí)法者能夠更好地執(zhí)法。
下面再講兩個原則,一個是權責一致,就是權力和責任要統(tǒng)一。將權力與責任統(tǒng)一起來,這樣一旦出現問題,能很快地找到責任的承擔者;而如果責任與權力不統(tǒng)一,就很可能出現無所事事、行政不作為等現象。比如,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手中的公權力,就不同于公民手中的私權利。以我手中的杯子為例,我可以使用它,也可以不使用它,甚至可以把它送給別人,因為我沒有給別人帶來危害,這就是私權利,也是公民個人的權利。但公權力卻則與其不同,公權力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該行使公權力時就必須要行使,這是應有的責任。就好比,有人打110報警,接到電話的公職人員不能因為身體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去處理,或者第二天處理,因此,公權力在行使上也是不同于私權利的。
在如何更好地行使公權力上,我們也提出了很多措施。比如,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該項制度的提出,就是要明確責任問題,在出現嚴重失誤問題時,要采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這也是對責任制度很好的貫徹。再比如,建立公眾程序行政原則,提出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制定這樣的原則,是因為現在的良好程序能保證這種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在談到行政程序時,我們往往會用蛋糕為例。比如,對于如何切分蛋糕,有兩種不同的程序設置:第一種程序設置是讓切蛋糕者先取蛋糕,這樣可能會出現切蛋糕者拿走大半個蛋糕的情況;第二種程序設置是讓切蛋糕者最后取蛋糕,這樣,切蛋糕者就可能會小心翼翼的將蛋糕切得非常均勻,因為其中有一塊是他的??梢钥吹?,兩種不同的程序設置最后會達到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并且這種程序設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程序是看得見的正義,只有能看得見的、公正的程序,才能夠保障決策科學性。所以我們在全面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中,法治政府的建設必須要注重公正的行政程序建設。
關于誠信原則,上面也講到過人民主權理論。對于人民和政府之間的關系而言,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政府的工作人員、官員實際上是公權的代理,也就是代理人民來行使各種權力。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公職人員必須更講誠信。民間的代理一旦不講誠信,尚且可以被委托代理人換掉,更何況政府的公職人員。因此,作為政府的公職人員,誠信是第一位的。一旦某項行政行為被確立,就具有公共力、確定力、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比如,你被行政處罰10萬塊錢,如果你不認同,可以到法院進行起訴,但并不會因為你的起訴就停止對你進行行政處罰,如果法官認為不應當對你進行行政處罰,那么,10萬塊錢就會退還給你,但在法院認定行政處罰者違法之前的推定,還是合法的。所以,民告官的這種訴訟要取證責任倒置,行政機關要提供的證據是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對于行政行為的決定,要求政府部門要注重講求誠信。否則,出爾反爾,就容易造成公眾不再相信政府公權力,從而導致公權力的公信力喪失。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公眾就會對政府出臺的文件產生懷疑,社會就會出現不穩(wěn)定因素,變成一盤散沙。因此,法治國家建設中的法治政府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誠信建設更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第四,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法治國家建設不是孤立的,法治政府建設也不是孤立的,法治社會建設同樣不是孤立的,這些是需要全面推進的一體建設。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它是一種一體建設,實際上也是一種路徑。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在社會建設中,要把社會組織發(fā)展納入法治軌道。因為,社會組織當前已經成為各國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題。比如,美國現在登記注冊社會組織200萬家,吸納就業(yè)人員達1300多萬人,這在美國的國家治理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現在也提出,要發(fā)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律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這既是滿足社會的需要,同時,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爭奪也能夠相互促進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組織以做公益慈善為一種價值取向,并且有時民間組織的行為也能推動政府出臺新的政策。
2011年,鄧飛就發(fā)起了為貧困地區(qū)的學童提供免費午餐的項目,鄧飛的這個項目在啟動以后,促使政府開始重視貧困地區(qū)學生缺乏營養(yǎng)的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11年10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開展試點,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yǎng)膳食補助,將惠及約2600萬在校生。這就說明,有時候政府的行為可能是通過民間的力量去推導,進而制定出某項政策。這就是政府與民間組織的一種合作關系,所以現在,我們要講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同時,也要講合作與協(xié)作。
第五,培養(yǎng)全民法律意識。要全面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最基本的還是全民要信仰法律。因為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我們都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同樣,如果我們也尊重憲法、信仰憲法,那么憲法就會得到更好地實施。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規(guī)則意識,都按法律的規(guī)則要求去做,那么整個法治國家就會實現。
下一步我們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憲法法律都列為黨委中心組的學習內容。2014年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2015年是第二個國家憲法日,我們要宣揚憲法,宣揚法治精神。當然,要讓全民信仰法律,我們還要有一些舉措,宣傳要到位。比如說,我們提出來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這就是,對守法者要鼓勵,對守法者要有守法的信用記錄,而對違法者要有違法失信行為的記錄。這種機制一旦建立起來,有助于培養(yǎng)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實際上這也是培養(yǎng)公民的一種制度認同意識。制度認同意識是一國公民對于自己的國家制度,包括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的贊同、認可、接受意識。就像我們在一個單位工作,我要是贊同認可接受單位的工作制度,我就會遵守這個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我要是不贊同這個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我就不遵守它。一個小單位的管理者讓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的人受到必要的懲罰,換成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我們現在有沒有法律呢?我們是有很多法律的,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制訂了240部法律了。我們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4日通過的,這也是我們把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的原因。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們的憲法?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憲法》有138條?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這種制度的認同意識和認可意識,崇尚法律、尊重憲法,全面推進法治國家。
當然,觀念意識的培養(yǎng)、制度認可意識需要一個過程,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法治國家建設的道路也必定是艱難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往前推進。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我們的法治建設任務一定能夠完成,我們法治國家、法治中國的建設一定能夠實現。
好,謝謝大家,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