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從市場競爭的特點來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而現在正在逐步轉向以“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過去在價格戰(zhàn)上主要依靠規(guī)模擴張來贏得低價格、低成本,進而贏得更廣闊的市場,而現在這種模式顯然是不行了,因為大家更注重對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比如大家在購買產品時,已經開始了個性化的訂購。
第七,從資源環(huán)境約束來看。我們的環(huán)境承載力已經接近于上限,基本飽和了。尤其是老百姓對于環(huán)境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考慮更多的也是自身的生活質量與福利,因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已經深入老百姓心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同時,也要多考慮老百姓對于資源和環(huán)境的顧慮。
第八,從經濟風險的積累和化解來看。對于經濟風險而言,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經濟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從經濟風險的積累和化解來看,伴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調,各類隱性的風險逐步顯現,雖然風險總體可控,但是要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也需要一段時間。這些風險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負債風險、房地產價格波動的風險、股市波動的風險以及產能過剩的風險等,而最后,這些問題都會通過金融風險表現出來。
我們現在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風險比較嚴重。大家注意到,近些年我們增發(fā)貨幣總量突破了120萬億元,而我國一年的GDP總值是60萬億元。按道理來說,新的財富與貨幣的比例應該是1:1,但是在現實中,會有很多情況導致貨幣不能完全周轉或者周轉速度較慢。比如,我們日常出門帶在身上沒有花的現金,這些錢實際上是屬于退出流通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么政府會鼓勵大家刷卡付費,盡量減少現金在身上的滯留,而放到銀行卡里面的錢則可以起到周轉的作用。如果大量現金退出流轉,就會導致國家貨幣的發(fā)行量大大超過國家GDP總量。一般而言,如果GDP增長速度是10%的話,貨幣增長速度在15%左右比較合適,這樣既能滿足經濟發(fā)展需要,同時又不至于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實際上,前些年我國貨幣增加的速度相當于GDP的兩倍。一部分原因在于貨幣化改革導致了國家增發(fā)貨幣;另一部分原因則在于我國的外匯儲備太多,大量的外匯需要兌換成人民幣,這就迫使我們增發(fā)人民幣,于是導致了增發(fā)貨幣總量積累起來突破120萬億元。長此以往,通貨膨脹的風險、各種各樣的風險都會引發(fā)。一旦這樣的導火索出現了,被引發(fā)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第九,從資源的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來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因此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改革、調整宏觀調控,來調整資源配置的方式。在當下,資本、土地、商品、人才、勞動力等各種資源都需要配置,因此配置方式需要做出調整。過去資本的配置方式主要是國家說了算,比如靠央行、商業(yè)銀行、國有銀行,但是現在不能光靠銀行,還需要靠市場。
中國的經濟正在向一個形態(tài)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化,我們把這種轉化稱為新常態(tài)。以上就是從九個方面來分析新常態(tài)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