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體制機制和發(fā)展方式。之所以著重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如果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將會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tài)。比如拉美的國家,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國家在1985年前后,人均GDP已達到五千美元以上,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突破一萬美元。也就是說,拉美國家在那三十年中,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從5千美元到一萬美元的這個跨度經歷了過長的時間。例如日本從五千美元跨越到一萬美元用了12年的時間,韓國用了8年,而墨西哥、巴西、秘魯、阿根廷這些國家,基本上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直到2004年以后,才邁過了一萬美元的大坎兒。
關于中等收入的問題。我們現在經常強調的穩(wěn)增長或者底線思維,就是為了避免中國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后,世界銀行對國家的分類標準進行了更新。按照人均GDP進行劃分,收入低于1025美元的,叫低收入國家,目前世界上有36個;1025至4055美元之間,叫下中等收入國家,目前有54個;4055至12476美元之間,叫上中等收入國家,有54個;12476美元以上的,叫高收入國家,現在有70個。而這70個高收入國家,平均用時12年零4個月實現了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跨越。其中,有20個人口大國和經濟區(qū)平均用了11年零9個月就實現了跨越。也就是說,人口大國也有它的優(yōu)勢,因為它的市場大、動力強,所用時間也就會相應的縮短。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可能會面臨的危險。我們處在中等收入這個階段,如果用較短的時間就邁出去了,那我們就成功了,否則就會像拉美的國家那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樣,我們也不想發(fā)生日本現在的問題。雖然日本沒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日本近些年來,經濟卻一直呈現低迷的狀態(tài)。比如,日本開車的基本上是60歲以上的人,因為日本有規(guī)定,低于六十歲的人要在更重要的工作崗位上發(fā)揮作用。同時,日本的用工政策也不夠完善,導致企業(yè)對在工作上表現不積極的員工也不敢隨意裁撤。企業(yè)對員工沒有很好的激勵政策,而員工對企業(yè)沒有很好的貢獻心理,就進一步引發(fā)日本的經濟低迷,也使得更多的日本人感到生活壓抑和不幸福。這些在日本出現的問題,都是我國在現階段應該警惕和避免發(fā)生的。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而言,人均GDP已達到7000美元,已經處在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之中,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能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突破12476美元,也就是說,要用剩下的五年時間,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從而實現小康社會。雖然我們的困難多、任務重,但是,面對經濟增速的下滑,我們一方面要承認這種速度的下滑是正常的,是符合經濟周期調整規(guī)律的,同時又不能掉以輕心,要看到實際的困難與挑戰(zhàn)。
同時,在新常態(tài)下,還要特別強調對經濟人才的發(fā)現和使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4月30日舉行的政治局會議上強調:在新常態(tài)下,各級領導干部領導經濟工作要擺脫舊的路徑依賴,掌握認識發(fā)展趨勢和準確分析經濟形勢、營造良好市場環(huán)境、發(fā)現和使用經濟人才、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新的本領。
以上是從經濟周期規(guī)律的角度和背景,對為什么要提出新常態(tài)做的一系列解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