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有一次去某地講課,課間一個聽眾問我,老師我聽你講,似乎你對孔子這樣的圣人特別尊重,對中醫(yī)特別推崇。我問他,我為什么不推崇?孔子那么好,中醫(yī)那么好,為什么不推崇?這孩子說, 中醫(yī)講的金木水火土,不就是樸素唯物主義嗎,那不是非常原始層次的形態(tài)嗎?后來我問這個學生,我說我問你,你是學什么的?他說某師范大學的學生,我聽了以后說,孩子我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悲涼。他說,你悲涼什么?我說,你將來是要做老師的,如果你有這種觀點,你會害多少人你知道嗎?我說,中醫(yī)講的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你給我說說。那個孩子當場就愣住了,他說我不知道。我說,你不知道憑什么說中醫(yī)里的金木水火土是樸素唯物主義?我說,一個不知道的人,竟然敢給人家扣帽子,這是一個人的武斷和淺薄。我說,我們祖國的文化,祖宗好的文化都被糟蹋了,那根本不是樸素唯物主義!諸位,中醫(yī)講的金木水火土不是現(xiàn)實中的金和木,它是有著非常深刻內(nèi)涵的。今天的講座不適合把中醫(yī)的金木水火土講清楚,所以我就不展開。我當時告訴那個學生,你一輩子記好了,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能說。
大家想想,這個孩子有了這種偏見,他還能學習到中國優(yōu)秀的儒家和中醫(yī)的文化嗎?因為他骨子里的那種偏見和無知,阻礙了他學習的步伐,一個人的淺薄和無知就這樣造成了。多讀讀《中庸》,“博學之”,不了解的不能妄評。一個廚師把飯做得不好,拉拉肚子,吃一點藥,肚子就好了,一頓不好的飯影響一兩天;一種不好的思想,如果宣傳給孩子,那會戕害一個人的心靈。一個人的心靈如果被毒害了,會誤了一個人的人生。往大了說,如果你這一輩子當老師教了幾萬名學生,幾萬個孩子的慧命都被你斷了,可怕不可怕?所以,知識分子一定要宣傳好的東西,一定要講好東西,為什么?年輕的學生就像秧苗,國家綠油油的土地,結(jié)出那么多豐碩的果實,一定要把秧苗呵護好。老師作為園丁,一定要施好肥,否則罪莫大焉,誤人子弟。那個學生后來也受到很多啟發(fā)。不了解的一定不要妄自評價,海納百川,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把博大的文化給排斥開來,這樣豈不是很愚昧嗎?所以,諸位,博學之。
列寧說:“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我們先不說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優(yōu)秀文化,你了解多少?不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優(yōu)秀的文化,你能說自己是中國人嗎?用習主席的話講,要有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自己的靈魂都丟了,我們憑什么是中國人。所以,“博學之”,海納百川,打破條條框框,所有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都要學,不要因為自己的偏見和情緒而阻礙了學習的步伐。
第二句,審問之。什么是審問?博學之后,還得問這些東西真的是這樣嗎。有些人容易犯一種毛?。阂宦牼托牛宦牼头磳?。這都是極其無知的。比如中醫(yī),有人一聽中醫(yī)就覺得不科學。我說,你知道什么叫科學,你懂什么叫科學嗎?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雜病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你讀了沒有?對不了解的東西,一聽就質(zhì)疑,有什么資格質(zhì)疑?還有一種,聽了就全盤接受,盲目相信。盲目相信叫幼稚;一聽就反對,就是淺薄。怎么辦?審問之,然后“慎思之”。
什么是慎思之?海納百川,任何偉大的思想我都學,學習之后,正確的態(tài)度是不盲目地相信,更不要淺薄地排斥,而是審問之、慎思之,認真研究他說得是否有道理,事情是否真是這樣。自己沒有真正了解的時候,態(tài)度要謹慎,要負責任。研究之后(注意,這個研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再用學理去分析。
第四句,明辨之。明辨什么?學習雖然要海納百川,但是也要有選擇,這就是明辨。分析哪些會讓自己終身受益,哪些可能產(chǎn)生不好的導向,這就是明辨。經(jīng)過明辨以后,哪些是需要終身踐行的,哪些是需要揚棄的,哪些是要超越的,解決好這些問題。明辨之后,把好的東西拿出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