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不可分割的文學整體,當代學科體制的專業(yè)化傾向使得作品、理論與批評三者間呈現(xiàn)出某種離心或斷裂。這種知識性的阻隔,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當下文藝領域中文學作品“膚淺化”、文學理論“泛他者化”與文學批評“代際化”隔膜的病因。文學創(chuàng)作呼喚文學批評引航指南,文學理論需要文學作品強筋健骨,文學批評吁求文學理論合理回歸。只有三者關聯(lián)聚合,才能不斷加強文學作品的思想厚度,鞏固文學理論的學理根基,改進文學批評的診斷評價。
文學的“敵人”
市場與媒介的“內——外”合力,正促使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發(fā)生著深刻巨變。從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純文學”光暈的日漸消逝,到網(wǎng)絡媒介下大眾文化流行致使“俗文學”對嚴肅文學的巨大挑戰(zhàn),文學的教化、啟蒙甚至審美功能在網(wǎng)絡文化的裹挾下日益褪去。傳統(tǒng)文學的生命力正在萎縮。因市場機制的攔截與網(wǎng)絡媒介的圍堵,文學的“去經典化”“去傳統(tǒng)化”“去歷史化”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文學題材的“單一化”“影視化”,文學語言的“簡單化”“雜交化”,文學人物的“干癟化”“粗糙化”,也成為一種難以抗逆的趨勢。與之相反,對社會矛盾沖突的正面表現(xiàn)、對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對異域鄉(xiāng)土的人性謳歌,這些有思想、有人性、有溫度的文學作品卻越來越難以發(fā)掘。“文學”與“詩”的二律背反,正鮮明呈示出我們這個時代文學“繁榮”背后所面臨的深刻“危機”。在新的文學載體、表達、傳播、接受渠道中,媒介與網(wǎng)絡正創(chuàng)造著一種“新”的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
由此思考文學所面臨的“危機”則不難想象,市場與媒介的所謂“致命性”挑戰(zhàn),其實并非文學的真正“敵人”。市場與媒介對傳統(tǒng)寫作方式、文學存在空間與樣式的挑戰(zhàn),已是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也是當下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順應這樣一個媒介時代的文學到來。那么,文學的敵人究竟是什么?
或許,文學的敵人正是作為主體的作家本人。真正的文學是“人學”。然而,我們時代的作家,卻基本不去直面現(xiàn)實,不去干預生活,不去揭露社會底層人性的善與惡,而是不食人間煙火地在辦公桌前費盡心思地構思復雜人物與情節(jié),最終在技巧的編織中喪失了文學的“真”,因而根本無法用真情實感打動人,進而又喪失了“美”。文學是一項人類的事業(yè),它絕非作家的自娛自樂,更非僅僅滿足于都市重壓下龐大人群“膚淺化”的文化消費快餐。文學需要更廣泛更深入地走進日常生活,走進各民族的底層,更深入地揭示并表現(xiàn)社會的結構矛盾與人性復雜。通過文學,真正呈示出能被不同民族與膚色、不同地域與文化的人類全體廣泛接受的人性善與惡,進而表達出一種超越本土力量的積極向上的思想主題,這才是文學的最終歸宿,也是當下“去崇高化”的“輕時代”中鍛造文學精品的閥門。
因此,文學批評家應該將作家不斷引導到這種“重歸現(xiàn)實——干預生活”的創(chuàng)作渠道中,通過對平凡生活的細膩觀察、對復雜人性的矛盾挖掘,創(chuàng)作出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文學作品,進而令代代讀者從中攫取到撞擊靈魂的思想掙扎以及回味無窮的審美意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