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缺失”
如果說作家與文學生活的脫軌是導致文學作品膚淺化的病因,那么,“泛他者化”理論依附中與文學作品的斷裂則是造成當下文藝理論雜合性缺失的病癥所在。
眾所周知,自80年代西方文論大量涌入起,中國文論便在“蘇聯(lián)模式”的掙脫下因與傳統(tǒng)、西方、當代話語的重構而實現(xiàn)了跨越性發(fā)展。然而,西方文論的大量涌入也造成了當代文學理論的諸多弊端。從90年代初期“失語癥”討論到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直至當下“強制闡釋論”討論,在“反思西方”與“本土重建”的不斷反思中,文藝理論學科建設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露出地表?,F(xiàn)在看來,最根本的問題有三:
一是理論的“泛文化化”。忽視文學文本、脫離文學作品,將文學理論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文化現(xiàn)象中討論理論,試圖在跨學科理論話語的理論建構中建設文藝理論,最終導致“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以及“文學理論——文學作品”間的關系斷裂。
二是理論的“泛他者化”。忽視本土文化與學理經驗,盲目引進與照搬西方理論話語,并在削足適履與盲目依附中“強制闡釋”本土文學經驗,最終因文化學理根基的不同喪失了理論話語言說的有效性,導致文學理論的雜合性缺失。
三是理論的“反理論傾向”。一味追逐理論的“泛文化化”與“泛他者化”卻恰恰忽視學科“基礎性理論”的根基性建設,進而在盲目求“新”求“變”中反而走向“反理論”的一面,導致文學理論發(fā)展方向的迷失。
正是以上三種傾向,造成了當下文學理論的合法性危機。誠然,“純理論”的理論建設不可或缺。然而,我們不提倡在一味的“文化轉向”“哲學轉向”“政治轉向”等“——后”理論視域的“泛他者化”依附中將文學理論置于“他者”的被動操控中。
立足本土、以我為主,進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實現(xiàn)異質文論間的互涵互補、互動對話,這種文學“本土性”與“主體性”在場的言說立場與價值訴求是不容動搖的,也應該成為當下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的出發(fā)點。此外,理論需要捕捉前沿、追逐熱點,但相較于各種域外理論新潮,“基礎性理論”問題實則更為重要,倘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其自身知識就難以在學科脈絡上求得突破與進展。
據(jù)此,在“——后”理論不斷轉向的“泛文化”語境中,文藝理論應該在“去他者化”中確立主體性文化立場,破除脫離文學作品與本土文學經驗的“他者性”理論依附,加強對“基礎性理論”的重視。只有回歸文學作品與本土文學經驗,才能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對話中真正實現(xiàn)文學理論的跨學科交流,并在學科原點問題的辨析廓清中有效推進文藝理論的健康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