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自民間,目睹元末政治腐敗,深恨貪官污吏害民,因而于建國之后大力整頓吏治,不僅設立章程,禁止官吏玩忽職守、不務公而務私,而且制定嚴刑峻法,制裁貪官污吏,糾正貪墨之風,同時還廉潔自律,身體力行。應該說,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懲治貪腐的效果最好,官吏“帶病提拔”“邊升邊腐”的現(xiàn)象基本沒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齊下,防止官吏“帶病提拔”的呢?
健全法規(guī)制度
朱元璋深知,要防止官吏“帶病提拔”,得先讓他們不敢“帶病”。而不敢“帶病”的條件,就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規(guī)制度。
一是修訂《大明律》。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親自主持修訂《大明律》,加大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力度,其內(nèi)容之詳盡、手段之嚴酷、態(tài)度之堅決,前無古人。朱元璋通過制定《大明律》,給官吏們畫了一道紅線,申明敢逾越紅線者,嚴懲不貸。
二是編纂《大誥》。朱元璋在制定法規(guī)的同時,更考慮到法規(guī)的貫徹落實。如何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他在修訂《大明律》的基礎上,又親自制定了《大誥》?!洞笳a》是朱元璋采集一萬多個罪犯案例,記錄其犯罪過程、處罰方式的小冊子。其性質(zhì)屬于判例法。與《大明律》相比,《大誥》的內(nèi)容更豐富詳細,語言更通俗易懂,宣傳效果也更為明顯??梢哉f,《大誥》是《大明律》的通俗版,或者說普及版。在朱元璋看來,要官吏、百姓去背誦枯燥的《大明律》,頗為不易,采取生動案例來告誡官吏百姓,方法簡單、效果明顯。
三是親自敲定標準,為“帶病”官吏畫像。為官吏“把脈”,尋找“病灶”,讓法規(guī)制度更易操作,是朱元璋樂此不疲的事。工部左侍郎韓鐸上任后的一年內(nèi),伙同他人先后貪污數(shù)萬貫,朱元璋下令凌遲處死韓鐸。在處理完韓鐸事件后,朱元璋講了一通話:“朕以為,不僅僅貪錢,貪物者為貪官,貪聲貪色者,貪權(quán)勢者,貪奉諛者,貪享樂者,都是貪官!廉能之官犯有過失,朕能宥免,其余之貪者,搖政害民,罪雖小也要重懲!”言下之意,貪官也分種類,千面萬象,不一而論。官吏可以“帶病”,但必須是過失類的“小恙”,而不是貪腐類的“大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