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清廉氛圍
有人說,朱元璋是靠殘酷的殺戮手段來遏制腐敗、防止官吏“帶病提拔”的,未免有失公允。事實上,朱元璋深知釜底抽薪遠比揚湯止沸的效果好,因此,他竭力營造良好的官場氛圍,力圖增強官吏的“免疫”能力,保持健康軀體,客觀上形成官吏不想“帶病”、自覺遠離貪腐病毒的清廉風氣。
一是廉潔自律,率先垂范。朱元璋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自小養(yǎng)成吃苦的習慣,后來坐了皇位,深知奢侈之風不可開,故對自己要求一直很嚴格。二是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誅,他一直注重對官吏廉潔的教育。登基伊始,他就諄諄告誡官吏:“現(xiàn)天下剛定,百姓財力乏困,比如初飛之鳥不能拔其羽毛。”他還屢次召集群臣,說道:“朕過去在民間,曾見到縣官儒生們多因疏闊而廢事,當胥吏的多因奸詐而弄法,導致百姓無法生存。”“貪贓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善政,那是萬萬不能的。卿等要體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從容自在;如貪贓枉法有如在荊棘叢中穿行,寸步難行,縱使能僥幸逃出,也會體無完膚,卿等切切牢記。”為喚醒官吏的良心,他還把農(nóng)民的痛苦編成一本書,叫《醒貪簡要錄》,賜給官吏,人手一冊。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三是褒獎廉吏,樹立榜樣。朱元璋為防止官吏“帶病”,肅貪的同時不忘正面引導,褒揚清廉。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始終把官吏廉潔當作頭等大事來抓,鐵腕肅貪,雷厲風行,剛柔相濟,雙管齊下,明朝初期官場風氣為之一新,百姓樂業(yè),河清海晏,鮮有官員“帶病提拔”,廉吏清官倒隨處可見。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明朝宣宗宣德年間,長達百余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