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鄉(xiāng)32載 做一流教師做和藹"父親"做致富鋪路人
18歲的小伙子,還沒來得及走出大山,就被鄉(xiāng)親們留下,成了貴州省獨山縣麻萬鎮(zhèn)亮洞小學十幾個孩子的希望。無數(shù)個孩子走出了大山,他卻一直留到了現(xiàn)在。如今,已經(jīng)過去了32年。他說,這里已經(jīng)是他的根,離不開自然也不會離開。32年,他成就了人生中最閃光的三個角色:學生們專業(yè)一流的老師,留守兒童最和藹的“父親”,鄉(xiāng)親們致富路上的鋪路人,他叫彭長明。2015年5月,彭長明榮登“中國好人榜”。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這不僅是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崇敬與贊美,也是彭長明用32年青春詮釋出的人生感悟。群山莽莽,寒來暑往,彭長明老師將一生都奉獻在了大山里的孩子們身上。自1983年起,他就默默而執(zhí)著地守護著貴州省獨山縣麻萬鎮(zhèn)亮洞小學,拋灑了無盡的辛酸與汗水,集老師、修理工、炊事員、保姆、“爹媽”于一身,撐起了大山的“脊梁”。2014年,他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面對這個沉甸甸的榮譽,彭長明說“過高了”。彭老師不愛談大道理,一心埋頭做著溫暖人心的事?!?/p>
正在備課的彭長明。圖片來源:貴州文明網(wǎng)
1.18歲還沒走出大山就選擇留下 他肩挑手砌建起了新校園
貴州省獨山縣麻萬鎮(zhèn)亮洞小學是一所只有學前班、二年級和六年級3個班,每個班4名學生,全校共12名學生的村級學校。彭長明,就是這所小學校的老師和負責人。32年來,他始終默默而執(zhí)著地守護著亮洞小學。是他用雙手托起了山里孩子的希望。他說,他的根就在這里。
1983年,初中畢業(yè)的彭長明剛回到家,村長就找上門來:“長明呀,你是寨子最有文化的人了,留下來給娃娃們當老師吧!山里的娃再窮也不能窮文化。”當時學校只有一位小學文化的代課“教師”,年僅十八歲的彭長明還沒來得及走出大山,便成為了鄉(xiāng)親們當時唯一的希望。
正在教學的彭長明。圖片來源:貴州文明網(wǎng)
當時的學校其實只是幾間年久失修的倉庫。教書第一天,頭頂是搖搖欲墜的瓦片,四周是破爛不堪的門窗和參差不齊的破桌子歪板凳,無比揪心的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建一所像樣的學校。之后他只要有空,就常常奔走于上級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反映學校的現(xiàn)狀和困難。
經(jīng)過他的努力,1989年,有關(guān)部門決定抽出專項經(jīng)費,對亮洞小學進行改造。山高路陡,磚塊、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都得靠肩挑背馱才能從山外運到村里,開始村民們一起幫著搬,但到農(nóng)忙季節(jié),山路上常常只留下彭老師彎腰駝背的身影,歷時一年,他硬是把所有的建筑材料一點點“背”進山里?!?/p>
充滿活力的亮洞小學。圖片來源:金黔在線
沒有桌凳,他就拿著斧頭上山砍自家的杉樹;沒有教學用具,他就挑柴到山外換來釘子、教材和粉筆;他一個人拉起學校的自來水管,一個人上房添補瓦片,一個人樹起旗桿,一個人調(diào)水泥砂漿。1990年7月,新校園終于落成了,整個亮洞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孩子們在新教室里鉆進鉆出,在操場上歡呼雀躍,彭長明也情不自禁地加入進去,像個孩子似的樂開了花。提到當年建校的情景,寨子上的老人們都說:“長明辦了一樁大好事,要是沒有他,恐怕就沒有今天的亮洞小學!”
由于彭長明出色的工作,最終他以一名民辦教師的身份,于1995年8月考入了當時的獨山師范進行學習。離開山寨那天,有個學生家長十分擔心地問他:“長明啊,你還回這里的吧?”彭長明笑了笑說:“我的根在亮洞,我就回這里,哪里也不去!”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學習,彭長明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yè),還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
“從那一天起,我更加堅定了獻身鄉(xiāng)村教育的決心和信念。”彭長明曾這樣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