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關系要實現從官尊民卑向官民平等轉變
在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新常態(tài)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公務員隊伍的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此之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和貫徹落實八項規(guī)定,旨在使公務員隊伍去掉那些脫離人民的壞習慣,根除腐敗,使干部與人民同甘共苦。目前,這個過程正在推進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它將逐步建立起作為政府基本職能的公共服務的尊嚴和公務員職業(yè)所必須具有的公共價值,幫助公務員重新發(fā)現其行為的精髓和意義以及他們真正行為規(guī)范的理由。“隨著這種服務意識和社區(qū)意識的增強,公共雇員感到自己更受重視并且更加有活力。在這個過程中,公務員也正在重新與公民聯系起來。行政官員正在逐漸認識到他們許多東西要通過‘傾聽’公眾的聲音而不是向公眾‘發(fā)號施令’并且通過‘服務而不是通過‘掌舵’才能獲得。應公務員的邀請乃至強烈要求,普通公民又一次參與到治理過程之中。公民和公共官員正在以一種互利合作的方式齊心協力地界定和處理一些公共問題。”這些,也是社會發(fā)展新常態(tài)所必不可少的。社會建設要從老百姓的事做起,必須說得到,做得到;讓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到、享受到。同樣,對“官吏”的治理也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官民之間的平等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風氣。
回顧歷史,新常態(tài)下的社會建設必須立足于群眾需求和滿足群眾的需要。反思一些地方在社會建設領域的試點,其得失成敗,說到底,也在于能否樹立正確的“官念”,處理好權為民所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關系,沒有這樣真誠的理想和信念,僅僅把試點和示范作為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任務,或者是為了樹典型,吸引其他地方來學習,打著示范和試驗的幌子,謀劃個人“小九九”,這樣的示范和試驗,縱然是制度設計再精細,管理手段再新穎,也難免發(fā)生異化,難以取得群眾的認同和回應。
社會建設依靠有效的社會動員。要實現有效的社會動員,就必須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探索新形勢下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和公共利益維護方式。這是一種新的態(tài)度和新的參與方式。它表明,在這個領域,必須開展一場新的運動,并建立起新形勢下的新的社會規(guī)范。使各級領導干部理解如何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同甘共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個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和看家本領。
在談到解放戰(zhàn)爭的群眾動員時,美國傳記作家漢娜?帕庫拉曾寫道,“當時四十五歲的鄧小平動員地方農民,提供后勤支持解放軍,而共產黨也派民兵參加戰(zhàn)斗,淮海戰(zhàn)役國軍失利,對蔣政府而言,這是最后一擊。”為什么黨和鄧小平能夠動員地方農民和民兵參加淮海戰(zhàn)役?對此,馬歇爾在向美國國會報告時分析道,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領導人中明顯的愚蠢和普遍的腐敗’,‘造成國軍士氣低落’”。“‘中共’已相當成功地把他們的運動與民心思變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當前的國民政府并無跡象‘可以滿足這一民心思變的需求或是創(chuàng)造出可滿足中國民眾的條件。’” (漢娜·帕庫拉)這是一個外國人視野中的1948年、1949年的中國解放戰(zhàn)爭的局勢。社會動員依靠的是什么,是民心。為了挽救失敗的命運。蔣介石派宋美齡到美國尋求軍事支持,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說道,“他們要我派約五百萬美國人去救他(蔣),我不干……他相當腐敗。”(漢娜·帕庫拉)腐敗不僅脫離群眾,事實上就是掠奪人民和國家的財富,是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社會的常態(tài)是,官員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這是一個簡單直白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這些年,這個道理被一些人念歪了,不少官員的“官念”發(fā)生畸變,注重官位排名、地位顯示、等級分量。有些人當了官就自覺身份漲了價,高人一等。身份認同背后是官尊民卑,特權思想作怪,在這樣的“官念”下推動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談何容易?“官本位”的價值觀念侵蝕著社會動員和公眾參與,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甚至出現官民對立。“官本位”寓意下的官尊民卑,不一定就是大貪大惡,但是,它的傳播和彌漫,同樣毒化社會風氣,侵蝕世道人心,甚至動搖人民群眾的信念和理想??梢哉f,要實現社會治理必須從干部與群眾關系的理順入手,建立人民與干部的魚水情,這不是套話,是實實在在的實話。如果是這樣,我們苦惱和困惑的社會建設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沒有必要回避群眾反映強烈的個別官員腐敗和干群關系緊張問題,這是當前造成群眾不信任組織、個別領導干部的主要原因,也是社會建設的主要障礙。這一方面表現在現行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和群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干部思想僵化不能吸引群眾參與并引導他們前進。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反腐敗大旗,在反腐敗領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必須清醒地看到,腐敗問題之嚴重,在群眾中造成影響之深遠,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進一步的制度建設。在徹底清除腐敗的基礎上,贏得人民的信賴和擁護,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我們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使引導社會前進有了新的動力。社會常態(tài)下的“父母官”應該和人民同甘共苦,共同面對問題、面對困難、面對實際,切實幫助人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而不是蜻蜓點水,走過場。沒有真誠的官員,就會造成群眾的離心離德,也不會有真誠的群眾。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重新培育起同舟共濟的信念和理想,才是真正實現社會建設的關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