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基礎之上,他還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張。這些對漢武帝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建議說: “作為一國之君,先正自己的思想行為,然后再來糾正朝廷諸官的行為,做到上行下效……” 只有這樣,才不會有邪氣和奸佞,才能風調雨順,萬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登,天地豐潤,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來稱臣。他還建議漢武帝廣設學堂,用儒家思想來教化萬民,使人民知道禮節(jié)行止,這樣就不會犯上作亂。隨后,他又以自己的眼光回顧了漢朝以前的歷史,說明周代興盛是因為教化,秦朝敗亡是因為暴政。而漢王朝繼秦朝的天下,就如同得到朽木糞墻一樣,雖然想要好好治理。于是,他又一次向漢武帝表明,要想大治天下,實現(xiàn)他的政治理想,必須首先從思想上改變,使全國上下在思想上達到統(tǒng)一,這才有大一統(tǒng)的希望。
漢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對策,感到十分驚奇,他異常高興,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最適合自己的思想基礎。他對董仲舒十分滿意,十分欣賞他的才干。
然而,由于漢初以來推崇黃老學說,推行 “無為” 的政策。而且當時,太皇太后— — 漢文帝的皇后竇氏還沒有去世,她十分喜歡黃老學說,而且堅持黃老之學,漢武帝為了逾越這一障礙,于是就這個問題第二次冊問,要賢良們再對策。在這次冊問中,他提出了古代帝王的 “勞” 與 “逸” 的問題, “奢” 與 “儉” 的問題,還有 “質樸” 和 “雕鑿” 的問題。他說: “有人說美玉不用雕鑿,又有人說仁德要用文來修飾才完美,兩者豈不相矛盾嗎?” 他要臣下回答為什么這兩種說法相異,實質上他提出了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 “有為而治”和 “無為而治” 到底哪一個更正確。
董仲舒又寫了一篇近兩千字的對策,在冊對中,他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然而在字里行間,無處不充溢著孔孟的儒家思想。這一篇文章更詳細、更系統(tǒng)地提出了為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方法,對漢武帝產(chǎn)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在文章中,董仲舒敘述了自堯以來,一直到周文王的幾位君王的所作所為,得出結論說: “由此看來,帝王治國的道理是一致的,然而之所以有 ‘勞’ 和 ‘逸’ 之分,主要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的緣故。 ” 這實際上是回答了漢武帝有關 “勞” 和 “逸” 的問題。君王的 “勞” 和 “逸” 是因為時境的變化。對于 “奢” 和 “儉” 的問題,他引用孔子的話回答說: “所以孔子說: ‘奢則不遜,儉則固。 ’ ” 用以說明 “儉” 是自古治國的一項重要原則,對國家的興亡有著深遠的意義。
隨后,董仲舒又用大量篇幅向漢武帝建議實行有為的政策。他認為歷史上“有為”的帝王能做到 “有為而治” 的話,便天下升平;相反,如果做不到的話,便會天下大亂。而能做到“有為”的帝王,正是與儒家的主張相符合的;不能做到的帝王,如秦朝 “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食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權訓于下也。 ” 所以才 “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 由此,他建議漢武帝 “因用所聞,設誠于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 他還引用曾子的話說,希望漢武帝尊崇適合于他自己的思想,并做出相應的行動,自然可以成為與前代賢明圣主相并肩了。
接著,董仲舒順承他在頭一次奏章中的提議,建議漢武帝興辦太學,選派明師,宣傳和發(fā)揚儒家的思想學說。而且還建議漢武帝改革吏制,讓諸侯、郡守和其他高級官員每年選兩人推薦給皇帝,選得好的官員有賞,懲罰選擇了壞人的官員。這樣,天下的賢士都可以被發(fā)現(xiàn),授之以官而用其才。做到量體裁衣,用人唯賢。
董仲舒的兩次 “對策” 逐漸深入而明確地提出了尊儒興教,德刑并施的主張,贏得了漢武帝的充分信任。不久以后,漢武帝又進行了第三次冊問,這次冊問主要是關于天人感應的問題。
這一次,他又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不但宣揚了天人感應,還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尤其突出的是,他在奏章中明確地擺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觀點: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認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明,民知所從矣”,這篇文章還說道:“善言天意,必有征古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他認為,天是萬物的祖先,所以包涵了一切而沒有看到絲毫遺漏。天為了調和萬物才創(chuàng)造了日月風雨,同時又通過陰陽寒暑形成萬事萬物的發(fā)展。然后他又引經(jīng)據(jù)典地說:“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義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在這里,他從天道引發(fā)人事,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對圣人的看法,他認為圣人是無私的、仁義的和講究禮儀道德的。
接著,他又建議漢武帝把 “為君之道” 和“天”聯(lián)系起來,并明明白白地說出 “天人之論”的話來,他進而論述把天之春與君之仁,天之夏與君之德,天之霸與君之刑并列起來,作為天人一致的象征,同時又向漢武帝提出了威恩并施的建議。
在三次對策中,董仲舒既回答了皇帝的提問,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他并未就此擱筆,緊接著他又寫了一些文章,極力贊美儒家思想。他把《春秋》作為儒術的象征提了出來,而且還把它提高到上察天道,下察人事的神圣地位。然后,他又表達了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說凡是《春秋》反對的和厭惡的東西,就是災害和怪異的根源,都是圣人應該反對的。文章的另一部分,大都是強調他自己的觀點和論史察今。然而他在其中所總結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漢武帝由此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對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坎坷的仕途
董仲舒與漢武帝之間的一問一答,十分投機,通過 “天人三策” ,董仲舒促成漢武帝進行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改革,而他自己則被漢武帝封為 “江都相”。
四十多歲的董仲舒離開了當了幾年的 “博士”之位,前去江都做江都王劉易的國相。此后的十年,董仲舒的主要經(jīng)歷是為官治國,但并未提出多少新的思想和學說。
江都王劉易是漢武帝的兄長,他一貫驕橫,爭勇好勝,而且他還有很大的野心。他稱贊董仲舒像春秋時的管仲一樣,有輔佐王霸之材。也就是說,他希望董仲舒像管仲輔佐齊桓公那樣,幫助自己成就王霸之業(yè)。然而董仲舒只是個鴻儒,在政治上卻沒有什么野心。他一直循規(guī)蹈矩,用仁義禮樂的一套東西來扶持符合正道的東西。劉易也就很少提起這件事,而是對董仲舒敬重有加。董仲舒在相任上很有成績,對劉易也能進諫不誨。
盡管董仲舒在大事上很有思想,但他并不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當了九年江都相,出色的措施不多。相反,他還以《春秋》為依據(jù),經(jīng)常推演陰陽的運行,搞一些祈雨求神之類的事,然而沒有什么成效??墒?,董仲舒仍然熱衷于他那一套神學,不久,他為此而招來了殺身大禍,吃了大苦頭。最后雖沒有被殺,卻被貶為中大夫,失去了江都相的職位。
公元前 135 年,遼東郡的祭祀漢高祖的高廟和長陵縣的漢高祖陵園— — 高園先后發(fā)生了大火災。董仲舒因此在家中起草了一道奏章,說這次災變是因為上天發(fā)怒,遣告人間的 “殺骨肉大臣” 。還沒來得及奏上,中大夫主父偃去拜見董仲舒,看到了這篇文章。主父偃一向妒忌董仲舒的才干,于是把奏章偷走,并呈獻給漢武帝。漢武帝看了非常生氣,他立即召集群儒,把文章給他們看。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是自己的老師所作,而大加貶斥,認為不過是一派胡言。漢武帝大為惱火,把董仲舒交官問罪,甚至要將他處死。
幸虧他從青年時代就有美譽,名聲很大,再加上呂步舒等人為他極力求情。漢武帝怒氣平息之后,也覺得殺掉這個 “群儒之首” 有點可惜,于是下詔赦免了他的過錯。董仲舒經(jīng)過這次教訓,再也不敢談論災異之類的事了。
這次事件之后,董仲舒又教了十年的《春秋公羊》。十年后,丞相公孫弘推薦他擔任膠西王劉瑞的國相。實際上,公孫弘和董仲舒一樣研究《春秋》,但他始終比不上董仲舒,而且公孫弘迎合世俗,奉承當權者,董仲舒認為他好阿諛奉承,有點看不起他,為此,公孫弘對董仲舒忌恨在心。他為了剪除自己的對手,于是推薦董仲舒為膠西相,想借膠西王之手殺掉董仲舒。
膠西王劉瑞也是劉徹的兄長,他比江都王劉易更加驕狂,曾經(jīng)殺害過不少臣子。董仲舒無可奈何,只好硬著頭皮去上任,這時董仲舒已有五十歲。當膠西王聽說他是當代大儒,對他還比較客氣。自公元前125 年上任那天起,他在前次教訓和自己年老的情況下,成天唯唯諾諾,只求盡職盡責,但求無過。
在膠西的幾年里,他還是頗有政績的。他以身作則,廉潔下屬,推行教令,人民都安居樂業(yè)。盡管劉瑞十分驕橫,他有時也能上疏諫爭。不過他始終擔心自己待久了會對自己不利,公元前 121 年,五十八歲的他便稱病辭去了膠西相的職務,從此結束了他的坎坷仕途生涯。
歸家著書
董仲舒辭去膠西相位之后,便回到家里埋頭著書立說,從不問家居雜事,也不置產(chǎn)業(yè)。這時他已六十余歲了,可他竟然還和少年時代一樣,從來不去園子中看一看。
盡管董仲舒離開了朝廷,但漢武帝并沒有忘記他。每次朝廷討論重大問題,朝廷仍派遣廷尉張湯和其他使者到董仲舒家里征詢他的意見。董仲舒總是詳細解答,而且回答得有根有據(jù),頭頭是道。
在家里,他總結了自己五十余年治學的心得體會,加上對《春秋公羊》等的研究,寫成了十七卷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他仍繼續(xù)從事對《春秋》微言大義的研究,從《春秋》的某些語言作出很神秘而又實有所指的注解。這就是漢代興盛的 “今文經(jīng)學” 的初期,他寫了許多有關 “今文經(jīng)學” 的文章。所謂今文經(jīng)學是指用秦漢以來流行的隸書寫的解釋《春秋》的文章,首先作這種文章的就是董仲舒。
除了研究這類經(jīng)學的文章以外,他還整理了各次上疏的文章和其它一些議論性的文字,據(jù)史書記載,他一共寫了 123 篇這類文章,然而到現(xiàn)在,大部分已經(jīng)遺失,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多萬字。
公元前 121年,他已歸家十幾年,這期間漢朝達到鼎盛。他盡管在家中著書立說,養(yǎng)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他 75 歲時,還積極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和鐵官營的政策,認為這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公元前 104年,在他寫完最后一篇奏章后不久,便因病去世,被葬于西漢京師長安的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jīng)過那兒,為了表彰董仲舒為漢王朝的效勞盡忠,表達自己的哀思,特地下馬致意。因此,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稱為 “下馬陵” 。
董仲舒的影響
董仲舒的一生,走過了 75 個春秋。從一位杰出的學者到皇帝的智囊,從當相治國到歸家著書立說,他主要是作為一名思想家度過其一生的。
他主張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首倡獨尊儒術, “三綱五常” ,對后代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哲學思想,有一些可取之處,在當時也有適應歷史發(fā)展的要求,他的神學是統(tǒng)一于他的哲學之中的。但他以神學為目的,甚至搞一些裝神弄鬼之事,實不足取,不過,這并不妨礙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他在公元前 140年提出的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與統(tǒng)治階級結合而成為中國幾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
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對當時上升階段的封建社會的統(tǒng)一和鞏固,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他那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是有很大的欺騙性的。此后風靡于西漢的 “讖諱之學” ,把儒學推到極端荒謬的地步,追根溯源,就在董仲舒身上。
董仲舒的思想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同時也給中國人套上了一具精神枷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