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某主持人在一段視頻中以侮辱性語言公然否定、詆毀黨的領袖和革命歷史,引發(fā)輿論嘩然和強烈憤慨。4月8日,央視官方微博發(fā)表聲明,指出該主持人的言論已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將認真調查并依據有關規(guī)定作出嚴肅處理。在這一事件中暴露出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的世俗化傾向,值得引起深思和警惕。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些年來頗為活躍的一種有害思潮,其主要以學術研究的面貌出現,活躍于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研究領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也吸收了許多“時尚元素”,出現了世俗化的新趨向,使其影響域從嚴謹的學術殿堂走向世俗生活,從知識精英群體擴大到普通大眾。受歷史虛無主義所影響的世俗生活領域,一味地追求娛樂化、扁平化的平庸趨勢,越來越追求感官刺激,在顛倒歷史、嘲弄高尚、胡編亂造中達到了嘩眾取寵的效果。歷史虛無主義演化的這一新趨向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首先,從傳播的表現形式看,歷史虛無主義經過藝術包裝,通過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通俗讀物等“文化快餐”形式來“改寫歷史”,以博取普通民眾對其虛無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情感認同。近年來一些“戲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和影視作品,在市場和商業(yè)的包圍中日趨淪為金錢的奴隸。他們有的把封建專制時代的帝王將相美化為可親可敬的仁者;有的渲染歷史陰暗面,熱衷于描繪封建官場的“潛規(guī)則”、才子佳人的聲色犬馬;還有的冠名嚴肅的歷史劇作品,竟然不顧歷史的記載和史實,僅憑自己的想象和主觀好惡,任意進行虛構編造、為某些反派歷史人物隨意翻案,譏笑、丑化正面歷史人物。這些自我冠以“創(chuàng)新”之名、貌似真實的作品,由于“時尚”的話題和外表,迅速占領了市場,造成了全社會彌漫的一種虛無主義的歪風。個別以近現代史為背景的作品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封建反動統(tǒng)治者的代表人物進行了程度不等的美化,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他們的諸多“善良”品質,著力于“人性”的挖掘,把他們描繪為悲劇人物;另外對維新派、革命派形象則加以肆意歪曲,結果使觀眾在休閑娛樂、藝術欣賞的同時接受了大量被歪曲的歷史知識,接受了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其次,從傳播的表現內容看,歷史虛無主義追逐不同時期的社會時尚話題,尤其是迎合了近年來社會上一股否定崇高、告別英雄的心理需求。追求時尚,本無可厚非。但是,關鍵要判斷這種時尚是健康的、科學的時尚,還是落后的、腐朽的時尚??陀^地說,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在英雄人物的宣傳和塑造上,存在臉譜化、高大全的現象,好人一切均好、壞人一切皆壞的絕對化革命敘事,使普通群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逆反心理。再加上一些人片面追求市場化,社會上盛行追逐金錢的浮躁情緒,一切價值追求全都簡化為金錢財富的多少,是非、善惡、美丑顛倒,使整個歷史觀變形扭曲。革命文學受到嚴厲批判,曾經塑造并深受幾代人愛戴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譏笑,“告別激情”、“拒絕崇高”成為一種時尚價值觀。追逐、迎合低級庸俗的不健康的社會時尚,隨波逐流以吸引部分受眾的興趣,是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世俗化的一個顯著表現。比如,刻意追求抽象的人性,而回避人的社會性,用人的內在需求、情欲、感受等主觀因素來解釋社會歷史,實際上散布抽象人性論和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幾年,出現了一股歪風,有的為已被推翻的那些曾經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地主惡霸涂脂抹粉、重塑形象,有的為那些擅長打內戰(zhàn)、搞磨擦的“急先鋒”評功擺好、喊冤叫屈。從抽象人性的角度出發(fā)還原反面人物的“真實”面貌,顛覆民族抗爭的歷史、褻瀆革命先烈,似乎成為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世俗化的一大偏好和傳播手法。這些形形色色的“新觀點”,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尺度、道德底線甚至國家法律。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個別作品雖然以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為創(chuàng)作題材,但不是秉持嚴謹嚴肅的態(tài)度,而是肆意歪曲歷史、戲說歷史、杜撰歷史,格調低下、情節(jié)荒誕。通過粗俗語言大肆傳播只有個體的私欲而無所謂國家民族、社會責任、理想信念的虛無主義價值觀,顛倒歷史是非、沖擊主流價值觀以及抹殺觀眾的歷史記憶,這類不堪入目的低俗作品近年來儼然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世俗化代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