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是一個什么樣子呢?過去我們并不是很清楚,1992年,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0年的時間,從1992年算起大約就在2020年前后,因此當前和未來幾年間,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面臨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就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什么?當然要靠我們的體制機制,要靠我們的制度模式,要靠改革,要靠法治。從這個意義上講,“四個全面”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未來一個階段的追求和定位。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中國,同新中國成立以前之中國相比,同鴉片戰(zhàn)爭以后之中國相比,有天壤之別。同歐美一些國家受困于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相比,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陷入發(fā)展陷阱相比,同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社會混亂相比,我國發(fā)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
那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深入持續(xù)地思考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結合就是“四個全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F(xiàn)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xù)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那么怎么寫?藍圖是什么?我認為“四個全面”就是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宏偉藍圖。
四、“四個全面”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作為一名從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人民群眾的冷暖疾苦有著異乎尋常的深刻體察。在就任總書記之后第一次公開露面的中外記者會上,他就說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樣暖人肺腑的話。他還說,“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黨要繼續(xù)經受住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密切聯(lián)系群眾。”
同時,他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國家電視臺專訪的時候還說,“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巍?rdquo;這些都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一)人民群眾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人民群眾目前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我覺得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人民群眾的階層結構出現(xiàn)新變化。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fā)展,廣大群眾由于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層次的群體。
不同社會群體從市場經濟中得到的利益的差異、獲取利益的途徑與方式的差異以及地域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使得利益發(fā)展在多種利益分配方式下呈現(xiàn)出利益結構復雜化、利益差距擴大化、利益沖突明顯化的態(tài)勢。不僅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利益,而且各階層身份認同感在逐步出現(xiàn),不同階層心理和情感隔閡在加劇,如弱勢群體的“仇富心理”等。各階層利益有開始固化的趨勢,這種固化使得人民內部矛盾尖銳化,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
第二,人民群眾的交往交流方式出現(xiàn)新變化。一方面,信息化的發(fā)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信息可以方便地獲取和迅即地傳播。在網絡中,空間消失了,邊界不復存在了,地位、身份、層級不再具有實際意義,無論是最高決策者還是社會普通群眾,都可以無障礙地出現(xiàn)在同一個平臺中,這大大激發(fā)了群眾參與政治的熱情,擴展了政治參與渠道。同時,這種廣泛的參與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得群眾通過網絡尋找志同道合的贊同者與支持者,形成看似虛擬但又能實實在在在政治發(fā)展中起作用的組織與團體,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政治組織及政治行為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在這樣相應的社會狀態(tài)下,黨能否及時、公正、客觀地回應就顯得更迫切、更突出了。如果對此不能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會使本來沒有事的地方發(fā)生事情,會使小問題衍生成大問題。
第三,人民群眾價值觀念出現(xiàn)新變化。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巨大變化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導致了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并存,這是社會歷史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