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把自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的兩年多來,大家已經(jīng)對什么是自由、自由在核心價值觀中的地位 作用、如何保障自由、個人如何對待自由等談了很多。從去年10月互聯(lián)網(wǎng)上進行了一場大爭論,所以我從高校教師是否超越言論自由底線與普世價值之爭說起。
2014 年11月14日《遼寧日報》刊載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公開信》,認為一些高校教師抹黑中國,超越了高校教師 言論自由的底線。概括大學課堂上三類問題,一是缺乏理論認同。有的老師用戲謔的方式講思想理論課,揭秘所謂馬克思恩格斯的“隱私”;將毛澤東與古代帝王進 行不恰當比較,解構歷史,肆意評價;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不屑一顧,動輒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歸結為理論的失敗。
第二是缺乏政治認同。有的老師傳遞膚淺的“留學感”,追捧西方“三權分立”,認為中國應該走西方道路;公開質(zhì)疑中央出臺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調(diào)。
第三是缺乏情感認同。有的老師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變成課堂上的牢騷。
大 學課堂上的中國隨意被抹黑,一些老師在講臺上牢騷失控,這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與《遼寧日報》看法一致的,還有今年1月24日求是網(wǎng)刊發(fā)寧波市委宣傳部徐嵐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里?》。認為高校教師傳播西化思想已經(jīng)不是個例,并且點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wèi)方、學者陳丹青在《大家別去美國!一個愚蠢而落 后的國家》為題,內(nèi)容卻是對美國的過度美化,提出要提高教師和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反對的聲音如人大法學教授何家弘,2014年第 4 期《法學家茶座》“ 大學老師應該講什么”,難道大學教師只能在課堂上用美麗的語言去“粉飾太平”或“高唱贊歌”嗎?難道大學教師只能在課堂上講那些連自己都不信的“套話”和 “官話”嗎?大學的根基就在于追求真理,就在于思想獨立,就在于言說自由。大學教師應該講真話,至少是自己相信的話。這是爭論第一個回合。
1 月19日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29日教育部召開學習貫徹兩辦文件精神座談會,袁貴仁:《意見》的貫徹 落實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管理,特別是加強教材建設和課堂講壇管理。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決 不允許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出現(xiàn);決不允許各種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蔓延;決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發(fā)牢騷、泄怨 氣,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
2月3日社科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中心朱繼東《抓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要敢于拔釘子》。應嚴懲圍攻教育部長的教師和公知大V,“真正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全面整頓、清理、純潔高校的干部、教師、黨員隊伍,打贏這場高校意識形態(tài)反擊戰(zhàn)。”
一、是否存在普世價值
到 底存在不存在普世價值,觀點大體來說有兩種,一種是肯定論,即肯定普世價值的存在。其理由和依據(jù)有二:一是人性論。人作為一種類的存在,除了各自的個性和 特定群體的共性外,還有一種超越于一切差別的共同性,超越于一切宗教、職業(yè)、地域的共同的人性。正因為人有這種共同的人性,決定了存在著普世價值。如,人 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追求美的本性,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人性論是肯定論者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第二個依據(jù)就是現(xiàn)實需要論。今天,全球化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隨著全 球化的發(fā)展,人類共同生活的領域在不斷延伸和擴大。隨著相互共同生活領域的擴大,人類的相互依存依賴感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今天經(jīng)常說的就是生活在 “地球村”,我們都是這個村里的人。隨著相互依存感的提升,就必然存在一種對整體生存的責任意識,也會產(chǎn)生利益的一致性。如,共同面對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 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共同的現(xiàn)實需要,自然會形成一種普適性價值觀念。這是肯定論者的兩個主要依據(jù)。
相 反的是否定論,否定普世價值的存在。認為在當今世界整體還是階級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根本不存在普世的、超階級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以 來,直到階級完全消滅為止,凡是反映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利益結構和社會關系的經(jīng)濟、政治、哲學、文學和道德等都具有階級性,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所謂普 世價值。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jù)是階級斗爭的分析方法。
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毛在《矛盾論》中說,“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聯(lián)結的,由于每 一個事物內(nèi)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當著我們研究一定事物的時候,就應當去發(fā)現(xiàn)這兩方面及其 互相聯(lián)結,發(fā)現(xiàn)一事物內(nèi)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lián)結。”矛盾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是指,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包含共性。
不同 國家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了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差異性和一致性的并存。一方面,彼此間特性和追求千差萬別,呈現(xiàn)出多樣性;另一方面,人類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又 有著一致性,有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共同點,能夠形成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倫理價值和規(guī)則,再通過這些倫理價值和規(guī)則調(diào)整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它們所體現(xiàn)的維護群 體共同生存條件、促進群體發(fā)展的價值原則,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如,殺人、偷盜、強奸、撒謊等等,各個國家都是被禁止的。有共性,人類才能相互合作、相互 學習。完全否定共同的價值取向,也就否認了未來走向共產(chǎn)主義、走向世界大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