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二,干部作風,有了新的起色。腐敗是干部作風不正的極端表現(xiàn)形式。所以,講反腐敗、反腐敗斗爭形勢,不能不講干部作風問題。十八大以后,黨中央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中央政治局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這項規(guī)定出來以后,深受全黨全國人民的歡迎,同時,各地各單位的領導結合自己的實際作出了改進作風的規(guī)定和決定。兩年多來,全國上上下下一直抓作風建設,很有成效。為了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中央決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聚焦“四風”,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經(jīng)過一年多的教育實踐活動,成效很大,用習總書記的話說,一些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剎住了很多人認為不可能殺住的歪風。過去大吃大喝,中紀委發(fā)了多少文件???沒管什么用,這次確實很起作用。2013年,全國共查處違反“八項規(guī)定”的問題53085起,處理71748人,給予處分的23646人。
現(xiàn)在,全黨上上下下推動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以嚴的態(tài)度,嚴的措施,狠抓懲治四風問題,緊盯重要時間節(jié)點,抓住一件件實事,不斷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積小勝為大勝,這是一個基本的作法。通過作風建設,進一步端正了黨員干部的公私觀、是非觀、利益觀,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
亮點三,體制改革,加強了黨內(nèi)監(jiān)督。反腐敗,一定要以改革為引領,在這個方面,成績很大。中紀委確立了“以懲治為主”的方針,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
王岐山同志到中紀委工作以后,在第一次機關會上,明確提出,中紀委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這里就涉及到了“懲治”與“預防”的關系。懲治是預防的前提,懲治有力,才能預防有效;懲治無力,必定預防無效。為什么一些地方腐敗分子出的那么多?就是因為懲治特別軟。因此,紀委一定要樹立起以懲治為主的方針。基于這樣的統(tǒng)一認識,我們開始了內(nèi)部改革。一是收縮戰(zhàn)線,突出主業(yè)。過去,中紀委聯(lián)系的面很大,戰(zhàn)線很長,所以有越位、缺位、錯位的現(xiàn)象。通過收縮戰(zhàn)線的改革,很多聯(lián)系小組退了出來,集中力量搞好懲治工作。二是加強內(nèi)部機構改革,增加辦案力量。中紀委下面一共27個單位,過去27單位中,只有8個專門辦案室,經(jīng)過兩輪機構改革,現(xiàn)在增加到12個,不僅12個室專門辦案,而且其他一些室,也參與辦案。過去,我們的外事局干的是迎來送往的活,現(xiàn)在,改為“國際合作局”,重點搞國際追逃、追贓,這個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三是紀檢組長、紀委書記不再分管所在單位其他工作。就是說,只去專心致志搞好監(jiān)督。四是加強自身隊伍建設,違紀一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成立紀檢干部監(jiān)督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而且一再提出,中紀委不能出現(xiàn)燈下黑的情況,一定要加強自身建設,哪塊權利大,哪塊權利集中,哪塊就可能發(fā)生腐敗。前幾年,我們中紀委出了一個腐敗分子,判了重刑。當時領導的觀念是,家丑最好不要外揚。王岐山同志任職以后,提出這種家丑一定要揚出去,不要遮遮掩掩的。凡是違紀的人,只要受到處分,網(wǎng)上要可以查到,姓甚名誰、犯了什么錯誤,受了什么處分,這種辦法教育效果很好。同時,中紀委對全國紀檢干部提出了三項要求:忠誠、干凈、盡責。忠誠是政治品格,干凈是做人底線,盡責是職業(yè)素質。
還有一項大的改革,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紀委實行“兩個為主”的規(guī)定。多年以來,紀委是雙層領導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在查辦案件過程中,紀委抓住案件以后,自己沒有權力立案辦案,得請示、通知黨委書記,他同意、批準以后,才可以立案,辦案。由此導致,很多地方出現(xiàn)紀委同志報告書記以后,書記不予批準、同意的情況,使得很多該辦的案件,辦不下來。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規(guī)定,紀委發(fā)現(xiàn)案件線索以后,要向同級黨委書記匯報,同時,要向上級紀委匯報,兩個人聽了意見以后,都會表態(tài),那么,要以誰的意見為主呢?是要以上級紀委意見為主。由此,形成了查辦案件的有利局面。在人事安排上,過去,紀委書記的提名一般是由同級黨委提出的,這樣,有些紀委同志辦案辦的很厲害,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那么,有的書記可能在提名時就不安排你了。這次明確規(guī)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不在同級黨委提出,而是由上級紀委和上級組織部門提出。由此,形成了有利于紀委開展工作的格局。
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要強化黨委主體責任和書記的第一責任。抓住了主體責任落實,就把整個黨風廉政建設,反腐敗斗爭抓活了。在我們這種體制下,黨領導一切,黨委在各地方、各單位是最重要的。黨委真想抓,肯定抓得好;黨委不是那么認真,這個事就難說了。所以說,這次確實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在最近的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講,要落實好黨委主體責任和書記第一責任的問題,特別提出,書記要做好四個親自:對重要工作,要親自部署;對重大問題,要親自過問;對重要環(huán)節(jié),要親自協(xié)調(diào);對重要案件,要親自督辦。過去,哪有黨委督辦案件的,現(xiàn)在要親自督辦。同時,特別提出,黨委主體落實好以外,各級各層都要有自己的責任,要細化責任,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這就把全黨各級動員了起來,一起搞反腐敗,這是很重要的變化。
亮點四,巡視監(jiān)督,鑄就反腐“利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央巡視組完成了對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巡視的全覆蓋。在紀律、作風、腐敗、用人方面,發(fā)現(xiàn)不少新問題。
巡視工作,我們已經(jīng)搞了很多年。剛開始搞巡視的時候,成果很大,搞著搞著,后來,成績不是那么大了,為什么呢?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方面,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上有這么一個觀念,多栽花、少栽刺。咱們巡視組組長一般都是退出一線的正省級干部,他們帶著一個組到一個省去巡視,人家對他們好吃、好喝、好招待,就覺著,他們對咱們這樣好,咱們說人家,不合適,睜一眼,閉一眼吧。另一個方面,工作指導上的問題。有中央領導同志在看到巡視工作很有成績的時候,就想,既然巡視工作這么有成效,別只巡視腐敗了,黨的路線政策問題更重要,巡視一下這方面的問題吧。由此,幾年來,很少聽到發(fā)現(xiàn)新的腐敗分子線索的情況,這就把腐敗問題擱淺了。
王岐山同志履職以后,在全國第一次組織巡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搞巡視,要收縮戰(zhàn)線,突出主業(yè),用他的話說就是四個著力:一查違紀、違法問題;二查嚴重四風問題;三查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問題;四查用人上有沒有不正之風問題。另外,針對一些巡視組不認真履職的情況,特別講到,巡視組受中央委托,代表全黨意志做工作,一定要認真負責,其一,不能失職,就是說該發(fā)現(xiàn)的問題,沒有發(fā)現(xiàn);其二,不能瀆職,就是說發(fā)現(xiàn)問題以后,沒有如實匯報。另外,對巡視組提出了五項要求,做到“情況明、數(shù)字準、責任清、作風正、工作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