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四見秦孝公大談強國之道
秦孝公與公孫鞅在正式確立主仆關系之前,一共交談了四次。第一次公孫鞅向秦孝公大談帝道,這個帝道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也就是中國歷史上五位很有賢明的帝王。首先商鞅講的就是這個帝道,就是說如何用五代圣君的辦法來統(tǒng)治國家。商鞅講的是滔滔不絕,但是秦孝公對此非常并不感冒,一邊聽還一邊打瞌睡。作為第一次談話,商鞅談的帝道是沒有被秦孝公所接受的。等到商鞅離開之后,秦孝公評價商鞅說到,他是妄人,就是狂妄之人,只會說大話的人。這個是在商鞅離開之后,秦孝公對景監(jiān)說的,說商鞅是妄人,這是第一次。商鞅推薦帝道是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講解王道,就是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是儒家提出來的仁義治天下的主張。這一次,王道還是沒有引起秦孝公的興趣。
接著就有了第三次,景監(jiān)這個人還是很給力,還是一個勁的向秦孝公推薦了商鞅,所以就有了第三次商鞅面見秦孝公。商鞅就試著給秦孝公分析了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稱霸之道。也就是說,要用法令和武力來治理國家。這一回,秦孝公聽進去了,覺得比較有意思,所以在事后秦孝公還告訴景監(jiān),說到你那個朋友還不錯,我還想跟他談一談。所以就有了第四次,秦孝公接見了商鞅。
到了第四次,商鞅終于知道秦孝公想要的是什么了,所以這一次商鞅就頭頭是道的講解強國之道,秦孝公聽著聽著就不自覺地把他坐的墊子往前挪,結(jié)果秦孝公就和商鞅隔的非常之近了。第四次的談話可以看出,秦孝公對于商鞅所談的強國之道是非常有興趣的。這一次商鞅就大得秦孝公的賞識,秦孝公就決定重用商鞅。這個是秦孝公接見商鞅四次,商鞅分別向他講了帝道、王道、霸道和強國之術,第四次秦孝公才決定重用商鞅。
秦孝公四見商鞅,可以說表現(xiàn)出秦孝公求賢如渴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秦孝公的寬容和耐心。秦孝公沒有耐心去做三代的圣君,他要的東西可以說是非常的實際,就是如何讓秦國以最快的方式做大做強。商鞅最初提出帝道,后又大談到王道,再到霸道,最后到治國之術,從商鞅四次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來看,他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迎合秦孝公的需求,他其實并沒有特別堅持的理想。他只是希望秦孝公在給他提供施展身手的政治舞臺的同時,順便給他高官厚祿。如此相反,秦孝公卻表現(xiàn)的是非常有理想,秦孝公的理想就是盡快使秦國做大做強,不僅不能讓東方諸侯國瞧不起自己,還要進一步使東方的諸侯國臣服甚至是滅亡。
商鞅舌戰(zhàn)群儒鋪墊改革
如愿以償?shù)纳眺敝懒饲匦⒐睦硐?,要使自己得到高官厚祿,并且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就要把秦孝公的理想變成自己的理想。這樣就使得老板和經(jīng)理變得上下一心了。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就決定進行了一些的變革,希望秦國做大做強。但是在變法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秦孝公是有一些疑慮的。他恐怕天下人來議論自己,這個時候,進行了一場談話,商鞅就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常被世俗所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所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延用陳法,只要能夠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理治。”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商鞅,他首先覺得,我們要變法、要改革,肯定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但是只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下去,而不應該聽從別人的議論。
秦孝公聽他這么一說,給他評價是講的好。這個時候,代表舊貴族的甘龍和杜摯起來反對。甘龍反駁說,“不是這樣的,世人不改變民俗而適宜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陳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用陳法而治理國家,讓你習慣而且百姓安定。”所以,甘龍就說,我們教化民眾就應該用圣人之法,而不應該隨意的改變,這樣官民習慣,老百姓也習慣于這樣的安定。
衛(wèi)鞅進行了直面的反駁,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居臨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都是奉公守法還可以,但是不能和他們談論陳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理治,尋常的人被理治約束。也就是說,他認為甘龍是一個尋常的人,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你們這種人只能守法,沒必要跟你們談怎么改革。
這時候另外一個舊貴族的代表杜摯又起來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更陳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陳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對國家?guī)順O大的利益,我們就不應該改變現(xiàn)法、陳法。如果我們遵循的舊禮還不會出現(xiàn)差錯,如果改革,那就很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會對國家造成一定的損失。
這個時候商鞅又反駁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所以,這一場作為商鞅和舊貴族的辯論賽,最終是商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使得反對派啞口無言。秦孝公作為這場辯論賽的主持人,對于商鞅的評價是,講的好,所以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陳法的命令,著手進行秦國的改革。
商鞅變法是分為兩步來推進的,第一步是在公元前359年,第二步是在公元前350年,從秦孝公任命商鞅為主持變法的左庶長開始,到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本人慘遭橫死為止,商鞅這個新政在秦國維持了十九年。十九年的兢兢業(yè)業(yè),秦國的確如同秦孝公和商鞅所規(guī)劃的那樣,非常神氣的從西方崛起,不但擊敗了老對手魏國,還把秦國的疆土向東方擴展了一大步。在一百多年之后,秦國能夠在七國之中秀出,成為戰(zhàn)國時代的終結(jié)者,這也和商鞅的變法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商鞅的變法,是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風等多個方面,這樣一來,變化肯定會觸及到一些世俗貴族的既得利益,我們也可以想象到,當這些世襲的貴族既得利益被觸犯的時候,他們肯定是不支持變法的,很有可能還會起來群而攻之,阻礙這個變法。那么,商鞅在變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多種的阻力,商鞅是怎樣來沖破這些阻力?將變法推進下去的呢?
商鞅立木為信變法強秦
商鞅他原本是一個魏國人,來到秦國,所以一個從魏國來的客卿能夠施行變法,首先全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所以,作為秦孝公的支持,是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光有支持還不夠,商鞅變法之中,遇到那么多的阻力,怎樣破除呢?怎樣來讓法令推行下去呢?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辦法,比方說樹威信的辦法。商鞅要變法必須要樹立起威信,叫令行禁止,商鞅想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叫立木為信。
在法令還沒有頒布之前,商鞅做了這樣一個事情,叫人在都城的南門樹了一個三丈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個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金子。不一會兒在都城的南門就圍了一大堆的人,大家議論紛紛,這個木頭誰都拿的動,哪用得了十兩黃金的賞賜呢?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開玩笑,存心捉弄我們吧。所以圍觀的大伙你瞧著我,我瞧著你,就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扛木頭,大家認為是一場玩笑,沒有人當一回事。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這一個賞金提到五十兩。如果把這根三丈高的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去,賞銀五十兩黃金。圍觀的那些老百姓,沒有想到賞金越來越高,這下子看熱鬧的人更多了,看熱鬧的人還覺得不近情理,十兩黃金已經(jīng)很多了,還提到五十兩黃金,這時候還沒有人扛木頭。正在大伙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大概這個人是一個愣頭青,這個人就說我來試試。一邊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了,一直從都城的南門,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這個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是一分也沒有少。抬一根木頭就能賞五十兩黃金,并且商鞅說到做到。這個事兒離開傳開,一下子就轟動了秦國的老百姓。
老百姓都說左庶長的命令是不含糊的,因此大家也知道了商鞅這個人說話是算數(shù)的。商鞅也通過這件事兒知道了,他的命令已經(jīng)起了作用。所以,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但是我們想想,老百姓是認為商鞅說話是算數(shù)的,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不服,有一些人就想以身試法,那些有背景的皇親國戚,有背景的貴族,因為他們一般來說都是有背景的,家里有靠山,他們就想違反法令,看看商鞅能把我怎么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