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梅 華中師范大學(xué)講師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fù)制、印刷、出版,違者負(f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責(zé)任)
完整報告:http://416w.cn/2015/0208/801852.shtml
視頻專輯:http://416w.cn/2015/0208/801853.shtml
大家好,今天我們談一個人物,這個人對秦國的強(qiáng)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國還很弱小的時候,進(jìn)行了一場涉及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民風(fēng)的變法,結(jié)果秦國很快就崛起了,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chǔ)。毛澤東早年曾對商鞅變法作出評論,他說商鞅之法、良法也。但是商鞅本人呢,卻在秦孝公去世之后不久,就慘遭橫死,生活在這場崛起運(yùn)動之下的秦國民眾呢,盡管眼見祖國是一天比一天強(qiáng)大,卻不僅沒能夠擁有愈甚一日的幸福,反而與這個冷冰冰的祖國越來越對立,怎么會這樣呢?我們今天一起來讀這個《史記·商軍列傳》。
商鞅并不姓商,他姓公孫,名公孫鞅,具有衛(wèi)國國君的遠(yuǎn)支血統(tǒng),所以又稱衛(wèi)鞅。至于商鞅這個名字是多年以后,當(dāng)他在秦國改革取得令人目眩的成效之后,并率軍打敗了秦國的世仇魏國之后,秦孝公把商十五個邑作為他的封地,所以是后來稱之為商軍,所以后人把他稱之為商鞅。公孫鞅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早年侍奉魏國的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這個中庶子呢,是戰(zhàn)國時期國君太子或者是相國的侍從之臣,也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公孫鞅做了魏國國相公公叔痤的侍從。
公叔痤知道商鞅非常的賢能,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就親自去看公叔痤,說到“你的病倘若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實際上就是魏惠王問他百年之后,能夠接替你的人是誰呢?你會推薦誰呢?公叔痤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確有奇才,希望大王您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后是默默無言,這個默默無言可以說魏惠王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因為這個時候公叔痤病的不輕,問他接班人是誰的時候,公叔痤是推薦公孫鞅,但是魏惠王沒有直接答應(yīng),也就是他對公孫鞅的能力有所懷疑。
當(dāng)魏惠王將離開公叔痤的時候,公叔痤命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到,“大王您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dú)⒌羲?,不要讓他走出國境?rdquo;這個時候魏惠王答應(yīng)了公叔痤的要求,之后就離開了。公叔痤看到這個魏惠王離開了,就召見了公孫鞅,就道歉,“大王剛才詢問我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dāng)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所以我勸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該殺掉你,大王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所以,你趕快離開吧,如果不快走,馬上就被擒住。”這個時候公孫鞅這樣回答,“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你的話來殺我呢?”所以公孫鞅最終沒有離開魏國。
魏惠王在離開公叔痤之后,對隨侍的人員說到,“公叔痤這個病很嚴(yán)重,很叫人傷心,他想要把我的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涂了嗎?”所以,我們看到魏惠王并不認(rèn)可公叔痤對公孫鞅的推薦。所以魏惠王沒有聽從公叔痤的話,商鞅也確實是一個人才,對自己命運(yùn)的判斷非常的準(zhǔn)確,面臨被殺頭的危險,還是非常的從容,一般人可以說都做不到。這也說明,公孫鞅判斷能力很強(qiáng),心理素質(zhì)很好,有政治頭腦有政治智慧,是一個可以擔(dān)當(dāng)重要政治責(zé)任的人。
這是在商軍列傳開頭講了一個小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公孫鞅的性格。那么,在公叔痤死后,商鞅是失去了主子,看到自己在魏國是不會得到重用,也不可能有輝煌的前程,所以他就去了秦國,他為什么要去秦國呢?這是因為秦孝公發(fā)出了求賢令。秦孝公要尋找天下人才,重振秦穆公的霸業(yè),這里面就要簡單的介紹秦國的發(fā)展史。
秦孝公發(fā)求賢令欲重振霸業(yè)
秦國的起源是在公元前九世紀(jì),一個叫非子的人,為周王室養(yǎng)馬,得到一小塊封地,號為秦嬴,因為周王室的附庸存在于偏僻的甘肅一帶。這是秦國的起源,也就是一個叫非子的人,為周王室養(yǎng)馬,后來在甘肅一帶,生存下去,一百多年以后,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幫助周平王抵抗西戎的進(jìn)攻,并且配合周平王東遷,于是把秦從附庸提升到諸侯的地位,到了這個時候,秦國才與東方的其他諸侯是平起平坐的。但是由于秦國地處酷寒邊遠(yuǎn)之地,它的文化落后,交通閉塞,民風(fēng)蠻勇。雖然,出現(xiàn)過像秦穆公這樣的霸主,但是大多數(shù)秦國的國君都是碌碌無為的。秦國一向被東方諸國看不起,中國諸侯之會盟,以抵御之,在東方諸國看來,都沒有把秦國視為平等的成員,而是把他看作沒有得到開化的,野蠻人的一個部落。
公元前361年,這個時候年僅只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國仍然不被其他的東方諸國所重視,連權(quán)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國,年輕有為的秦孝公憤然喊出了“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其他的諸侯國看不起我們秦國,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恥辱。所以秦孝公就決定改變秦國的落后狀況,所以在這一年秦孝公就頒布了求賢令。在各地遍取人才,并給予極大的封賞。
魏國人公孫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了秦國,一個外國人,不遠(yuǎn)千里來到秦國,不僅是為了使秦國崛起,他還想給自己搏一個能夠出人頭地的錦繡前程,公孫鞅希望在那個被東方文明國家視為蠻夷之地的邊遠(yuǎn)小邦混出一個名堂來。這個時候作為魏國人公孫鞅來到秦國,他沒有什么熟人,所以,他必須通過某種關(guān)系才能讓秦孝公接見自己。這個時候公孫鞅結(jié)交了秦孝公特別寵信的景監(jiān),景兼是能在秦孝公面前說上話的紅人,所以公孫鞅由他向秦孝公推薦自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