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及對近代西方的影響
盧梭還寫過一本書叫《社會契約論》。社會政治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社會契約論》中?!渡鐣跫s論》講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在人們私有制產(chǎn)生的狀態(tài)下,會發(fā)覺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戰(zhàn)爭的狀態(tài),因為你需要這個資源,我們也需要這種資源,于是雙方為了這種資源必然會起爭斗。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選出來一個德高望重,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領導大家。怎樣才能找到這樣一個人?或者說找到了之后怎樣讓他來行使統(tǒng)治權呢?通過契約。通過契約把我們的權利轉讓出去,轉讓給某一個最德高望重,最有才華、智力和品德的人,讓他來管理。大家希望得到公正的分配。
訂立了契約能夠形成什么?能夠使得契約本身產(chǎn)生合法的效力?!渡鐣跫s論》講的非常有道理。盧梭的這些說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影響。比如,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平等的、是自由的。同時人在自然本性中應當是自愛的,利己的,這些對百科全書派的學者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愛爾維修非常贊同盧梭對人的自然本性的說法。在他看來,他們的一切行為的唯一的動力是什么?就是趨樂避苦。因為人這個動物生下來的時候,唯一的重要的特征就是生理的感受。比如,嬰兒、小孩子都是追求快樂的,絕對不會追求痛苦。道德的基礎是什么?道德的基礎就是人的這種趨樂避苦的自愛情感。他認為導致自愛或者產(chǎn)生自愛一種是官能的快樂,其基礎是肉體的快樂,而另外一種是預期的快樂。
另一位思想家赫爾巴赫也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愛。這和盧梭講的很像,盧梭也認為人的本性肯定是自愛的。而仁愛或者他愛、利人是一種應然的要求,是應當聽從道德良心的。赫爾巴赫認為,人們所謂的利益就是每個人按照他的氣質和特有的觀念把自己的安樂寄托在上面的那個對象。我們追逐利益的時候,會發(fā)覺利益是人行動的唯一的動力。當然也就是完全的自愛的情感。這是赫爾巴赫從盧梭的思想里面所推論出來。當然赫爾巴赫在利己主義與道德義務之間,要求達到平衡。怎么樣去協(xié)調(diào)呢?我們有社會責任感,因為我們是社會動物。所以所謂的道德就不僅僅要求我們只是利己,而是同時要關心他人或者社會的整體的利益。
假設在修大壩的時候,我們住在附近,政府需要我們?nèi)バ捱@個大壩,于是我們就去抬沙袋、抬水泥、抬鋼筋。但是出于利己的本性,就偷工減料,出工不出力,結果大壩修的很糟糕,洪水來了,大壩坍塌了,結果把我們自己的房屋也沖垮了。這個時候會發(fā)現(xiàn),我們從利己的本性中,通過理性的判斷,會發(fā)覺應當把這個事做好,而不能是純粹的利己。赫爾巴赫認為我們應當愛別人,但是他的這個愛別人是以自愛為基礎的,這也就是他的合理的利己主義。當然這一點和盧梭的不是很相似,盧梭講的是我們有自愛的本性,但是我們要更多的聽從內(nèi)心道德良心的召喚。這次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