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決定》精神,巡回法庭應當行使相當于高級法院的一審管轄權;且巡回法庭可采取真正意義上的巡回審判,不必在北京以外設立“大區(qū)巡回法庭”。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后,不少學者、專家提出設想,如巡回法庭是最高法院的派出機構;最高法院將設立若干大區(qū)巡回法庭;巡回法庭作出的判決就是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不可上訴。我個人認為,如果按以上意見設立巡回法庭,勢必偏離《決定》的精神。而對于巡回法庭,當認識到下面幾點:
設巡回法庭應為防止司法領域地方保護主義
《決定》講得非常清楚,巡回法庭是為“審理跨行政區(qū)域重大行政案件和民商事案件”而設。但目前一些人把減輕最高法院的審判負擔作為設立巡回法庭的主要考量。
事實上,即便把巡回法庭定位在最高法院的派出機構并行使其終審裁判權,也不可能減輕其審判負擔。因為巡回法庭一旦行使終審裁判權,其受案來源只能是不服各高級法院一審判決的上訴案件,這與目前最高法院的審判管轄現狀沒有區(qū)別。
這表面上是減輕了最高法院本部的審判負擔,其實不然:一是在案件數量上,屬于“跨行政區(qū)域重大行政案件和民商事案件”的有限;二是在審判管轄上,即使由設立在外地的大區(qū)巡回法庭審理從最高法院受理的二審案件中篩選出的屬于“跨行政區(qū)域重大行政案件和民商事案件”,其作出的判決還是屬于最高法院的終審裁判;三是在行政管理上,既然設在外地的巡回法庭是最高法院的派出機構,其不可能不對巡回法庭的人事管理、后勤服務、日常運行等事務進行管理、決策。
而要看到,最高法院的審判負擔源于我國民商事案件按照訴訟標的確定級別管轄的制度。“打官司”的金額越大,受理審判法院的級別越高,以致相當多的民商事案件在高級法院一審審結后上訴到最高法院審判。如此之多的民商事案件由國家最高審判機關終審,在世界范圍也很少見。而要給最高法院減負,理應從這里“下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