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我國高校重點學科審批一直以來都是許多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的指揮棒。盡可能多地擁有重點學科,獲得政策與資金的支持,是許多高校努力的方向。隨著時間的推移,重點學科審批飽受爭議,過度受到行政干預,高校發(fā)展急功近利等批評之聲不絕于耳。
《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的發(fā)布,終于為多年來的討論畫上句號。取消審批之后,已經評上的重點學科怎么辦?是否還會出現新的審批方式?沒有了重點學科“指揮棒”,高校究竟該如何理性發(fā)展?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走偏:為評上重點學科,弄虛作假,公關評審專家、行政部門
“從1986年開始的重點學科評選和審批一直在引導和指揮著中國大學的發(fā)展方向,因為這不但涉及國家對大學學科的投入,而且也成為政府和社會評價一所大學好壞的重要指標,所以每一所高校都把擁有多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為最重要的辦學指標。一個大學重點學科擁有率的高低,對于學校來說就意味著政府對學校投入的多少和學校在政府和社會中地位的高低。”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副校長姜耀東介紹。
他認為:“應該歷史地看待高校的重點學科評估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從學科方向、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條件建設等方面對高校進行重點學科評估,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高校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蒲兴降纳仙?。”
但三輪國家重點學科評估后,也暴露出來了諸多問題。姜耀東舉例說:“比如用統一的指標評審各校的相關學科,導致學校失去個性而追求高大全,同時,這種重點學科的評選和審批,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重點學科向少數名校聚集,絕大部分普通高校很難有機會獲得。”
在重點學科審批“走偏”過程中,高校自身也脫不了干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指出,“大學為評上重點學科,不按學科建設規(guī)律辦事,而是急功近利,比較典型的就是花巨資引進所謂的領軍人才,或者從其他高校挖來某個團隊;另外,在評審中,不但公關評審專家、行政部門,還對學科建設進行包裝,弄虛作假,在評審中并不鮮見。人才假引進、院士四處兼職,人才計劃、成果申報中的跑、要現象都與此有關。”
用統一指標來衡量高校的發(fā)展容易帶來“同質化”問題,這是重點學科審批遭到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申報、審批的過程中,高校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利益交換的行為卻也實實在在地加劇了重點學科審批“異化”的進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