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目前,我們國家好像對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重視程度不夠,小城市和農村的人一般都有這樣一種心態(tài),認為職業(yè)教育低人一等,請問國家以后要出臺哪些措施解決這種問題呢?
張力:應該說我們將來也會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當中,盡量使得那些有特色的中職和高職有優(yōu)先挑選學生的權力,當然了,這個前提是能不能把剛才說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盤棋下好下活,如果真能下好下活的話,那的確比起一般的新設立的本科,可能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還會更強。將來普通高考不分批次,不會再有一本二本三本的分別,將來的高專高職可能會在春季直接就招考入學了,整體縮小它的周期,包括將來上升的通道,都會給打造好的話,會增強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這也是國家現在正在打造的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
歐洲本來就有深厚的學徒傳統,我們現在一下也做不到那一點,在德國、瑞士,中職生里很少有女孩子,問這里的女孩子都到哪兒去了?當地人說女孩子都去上大學了,上完大學以后,回來嫁這些中職生,因為中職生得到的工資非常高,有手藝,很快就能就業(yè),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沒有問題,而母親是大學生的話,在家里頭養(yǎng)育兩到三個孩子,根本無需讓孩子到幼兒園去接受學前教育,所以人家是那樣一個非常特定的環(huán)境,我們現在暫時還學不了。
但是有一些利好的消息,大家聽了也會為之一振,現在我們可以說,沒有什么特色的本科生就業(yè)工資起點越來越低,與此同時,那些搶手的中職或者高職的起點已經跟前幾年遠遠不同了,三千塊錢一個月的工資水平,可以隨便雇到一個大學生,但三千塊錢未必能夠找到一個熟練工種的中職畢業(yè)生。這事還不算,你們知道現在每年的職業(yè)技能大賽,這些中職或者高職的獲獎者,都被什么樣的年薪搶走嗎?三十到五十萬,而我們現在哪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或者是海歸回來的,能一下子掙到三、五十萬的年薪?沒有。不過有些院校也有點變味,就是為了想培養(yǎng)幾個年薪三十萬的優(yōu)勝獲得者,就變成了從高職剛一入學開始,就奔著技能大賽去培養(yǎng),就學幾項比賽技能,實際上也是有點目光短淺,所以我們也希望,將來在更多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之后,會慢慢理順。
有一個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中國的歷史上,并不像我們在古書當中所讀到的那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科舉鼎盛時期,全國只有少部分人去讀私塾、去奔科舉,絕大多數人對此都非常不屑,為什么呢?因為讀書讀出來的話,能夠當官,那是極少數人,讀不出來的話,那就要當教書先生,或者是給人當幕僚,給人算帳,估計在歷朝歷代不會超過同齡人的十分之一,但是整個歷史是由他們這些人寫的,他寫的時候當然就會美化這些。那么,十分之九的人干什么呢?有十分之五、六左右在務農,就是拜農民為師,把莊稼活干好了,把家禽家畜養(yǎng)好了,就行了,過著小農經濟的生活。那剩下的還有十分之三、四的人干什么?學手藝,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非常輝煌的四大發(fā)明,你們可以看一看中國古代科技史,那些工匠發(fā)明了多少東西,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斷地摸索,向手工藝匠人拜師學藝,他肯定能養(yǎng)活全家啊,對不對?
所以,中國并不鄙視職業(yè)教育,而是因為中國這樣一個勞動的結構使然,今后勞動力的狀況慢慢地調整過來以后,相信這件事情會改觀的,而且現在我們還看到有些本科生,畢業(yè)出來以后,又到中職去,再學一門手藝,對不對?有的,對吧?那么今后呢,還會慢慢地調整過來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