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tǒng)協(xié)調、全面深化的改革,是有目標、系統(tǒng)整體設計的改革。系統(tǒng)整體設計,就是用全局觀念和系統(tǒng)思維,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改革頂層設計,就是對改革目標和領域的規(guī)劃,包括頂層設計框架及其拓展兩個層次。頂層設計框架及其拓展擴大改革的空間和廣度,決定改革的全面性。進入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系統(tǒng)整體設計,頂層設計不斷充實和拓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基本框架。《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部署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明確了2013-2020年間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傮w上看,新時代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改革頂層設計經歷了九次拓展,每一次拓展都擴大了改革的空間,對于全面改革格局和特征的形成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第一次拓展:將全面依法治國改革任務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個制度建設過程,必須“于法有據”。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一個法治體系建設過程,必須通過改革的手段推進。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全面依法治國提出180項改革任務。中央明確由“中央深改組”負責推進這些重要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2014年10月27日,“中央深改組”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對接起來,強調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會后開始編制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改革任務的中長期規(guī)劃,以施工圖方式明確180項改革舉措的改革路徑、成果形式、時間進度。“中央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舉措實施規(guī)劃(2015-2020年)》,形成了以2020年為時間節(jié)點的頂層設計,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相繼建立了黨委(黨組)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籌落實的推進機制,這標志著將全面依法治國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這次拓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需要,其意義不僅在于將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到法治領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空間的擴大,而且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入改革領域,是改革思維與方式的發(fā)展,為改革“于法有據”提供了法治保障,推動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鳥之雙翼”“雙輪驅動”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拓展: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改革任務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推動發(fā)展。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任務,提出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fā)展理念和一系列新的改革任務。“中央深改組”第十八次會議提出,五大新發(fā)展理念是關系發(fā)展全局的深刻變革,需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動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要推進制度建設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聚焦,向構建新發(fā)展體制聚焦。“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有關改革舉措實施規(guī)劃(2016-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任務納入頂層設計。這次拓展,不僅有利于發(fā)揮改革對發(fā)展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以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持續(xù)動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動形成發(fā)展和改革深度融合的格局。
第三次拓展: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結構性改革與體制性改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對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fā)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huán)境;全面深化改革圍繞經濟結構的制度性問題推進,特別是梳理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需要集中出臺和落實的改革舉措,打出組合拳,促進各項改革措施同向發(fā)力。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的意義在于,將結構性改革與體制性改革結合起來,將解決結構問題與解決制度問題統(tǒng)籌起來,進一步推動發(fā)展與改革的融合,為提高改革效應、放大制度優(yōu)勢探索了具體路徑。
第四次拓展:將全面從嚴治黨改革任務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16年10月27日,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圍繞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嚴明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發(fā)揚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jiān)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中央深改組”第三十次會議要求把這些改革任務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盤子一體推進。將全面從嚴治黨改革任務納入頂層設計,有力推動黨的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機聯(lián)動,有效推進黨的制度建設與國家制度建設深度統(tǒng)一。
第五次拓展: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任務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17年召開的十九大,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等方面部署了一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舉措更實的改革任務,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十九屆“中央深改組”第一次會議提出,把握黨的十九大報告蘊含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梳理其中提出的改革任務,有計劃地部署落實,統(tǒng)籌推進《決定》的改革部署和黨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務。將十九大改革部署納入改革頂層設計,不僅促進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提升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更重要的是,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推動了改革的深化,推動改革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結構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效。
第六次拓展:將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18年2月28日,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在宏觀管理、市場監(jiān)管、教育文化、醫(yī)療保障、生態(tài)環(huán)保、應急管理、退役軍人服務、移民管理服務、綜合執(zhí)法等領域推出一批轉變和優(yōu)化政府職能的改革舉措,新一輪機構職能體系改革全面啟動,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多頭分散、條塊分割、下改上不改、上推下不動等問題,已經嚴重制約改革進程,統(tǒng)籌機構改革和各領域改革有利于補齊改革短板。另一方面,機構改革促進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推進制度體系的深刻變革,有利于將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
第七次拓展: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建設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僅系統(tǒng)集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而且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了更清晰的頂層設計,為全面深化改革系統(tǒng)集成、協(xié)同高效提供了行動指南。“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會議強調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體系,會議通過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guī)劃(2020-2021年)》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建設納入改革頂層設計,與《決定》部署任務一體推動、一體落實,有機銜接、融會貫通,不僅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的接續(xù)遞進,更重要的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入制度集成新階段。
第八次拓展:將新發(fā)展階段改革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20年10月26日,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我國將進入新發(fā)展階段,新發(fā)展階段要求緊扣新發(fā)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fā)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同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緊密相連。新發(fā)展階段賦予全面深化改革新特點新任務。“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提出,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tǒng)性深層次變革,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將新發(fā)展階段改革納入改革頂層設計的重大意義在于,一方面推動改革頂層設計到2020年有了比較清晰的大盤子,另一方面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以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新階段。
第九次拓展: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關改革任務納入改革頂層設計
2022年10月召開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和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其中包括一系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完成的改革任務。二十屆“中央深改委”第一次會議提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此后,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對外開放、美麗中國等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大問題推進。這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
十年間,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的九次拓展呈現接續(xù)性和遞進性,是改革服務大局實踐要求和改革推進制度建設內在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總體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經過九次拓展,不斷充實和完善。這說明,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基本框架是預先系統(tǒng)整體設計的,但頂層設計具體內涵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全面的改革,是因為改革頂層設計的不斷拓展,擴大了改革的包容性和發(fā)展空間。伴隨頂層設計的接續(xù)拓展,改革從《決定》設計的330項改革任務,拓展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領域,拓展到結構改革、新發(fā)展格局、中國式現代化等方面,形成了全面改革的格局與特征。改革已經不是一個領域的改革,也不是幾個領域的改革,而是所有領域的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改革的特征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全面改革的格局是實踐形塑的。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欲了解作者更多觀點,請參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廣度、深度與效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及其實踐形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