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奮斗目標,并就法治建設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講話內涵深刻、務實創(chuàng)新,飽含著以人為本、心系人民的真摯情感,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一、讓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
2013年1月,習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首次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法律不能只是紙上的條文,而要寫在公民的心中,使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人們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形成全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這對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法治信仰引領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信仰,是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和捍衛(wèi)法律。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xù)、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準則。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們的法律條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但為什么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為什么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xiàn)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于執(zhí)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fā)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于運用法治方式。對于一般公民來說,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在于人民真誠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法治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出規(guī)則的正能量。習近平同志把法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在法治實踐中培育法治信仰。對法治的信仰需要在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具體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仰不會憑空而來,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首先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信仰法治能夠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通過不懈努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這就要求立法必須真正反映公眾的利益和訴求;要求執(zhí)法機關、司法機關在老百姓需要保護他們合法權益的時候,能夠依法辦事,為他們主持公道。從而使人們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當人們從一個又一個的執(zhí)法、司法過程中感受到了公平正義,獲得了切實幫助,對法律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在全社會建立起來。當法治成為全社會的普遍信仰時,法治國家才能實現(xià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