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姆明確指出,如果馬克思主義是由每個時代竭力追隨馬克思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話,那么毛澤東可以算作我們時代的主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施拉姆將毛澤東對列寧主義作出的貢獻概括為三個方面:(1)社會主義革命與產業(yè)革命并不一樣,它也包括改造人本身;(2)雖然具有覺悟和廣闊的歷史眼光的領導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不傾聽下面的呼聲,那么這種領導人就會死氣沉沉和腐化;(3)農民也和工人一樣,值得傾聽他們的呼聲,而且農民有能力參加創(chuàng)造新社會。應該說,施拉姆的概括雖不全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國學者竇宗儀主要從矛盾學說的角度分析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貢獻,他說,“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在矛盾學說方面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馬克思很少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恩格斯未談過這一問題,列寧雖然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但未細加論述。毛澤東在1957年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指出,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能夠互相轉化;和平改造基本上是非對抗性的,但也包含對抗性的方面,等等。“毛澤東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可能存在著對抗性矛盾,承認共產主義社會也會有變革,這無疑澄清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所未解決的兩個根本問題。”[6](p115)
海外學者普遍認為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顯著特點之一是開放性。施拉姆就認為,毛澤東留給他的同胞的毛式馬克思主義遺產,絕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更像開放和非教條的、某種類似體系的東西。日本學者新島淳良也認為:“毛澤東思想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提出了馬克思未曾提出的問題,而毛澤東提出了列寧未曾提出的問題,并重新提出了列寧提錯了的問題,同時繼承了列寧已經解決的至今依然有效的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了列寧開始解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7](p142)
改革開放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新的理論成果。很多國外學者都承認,這些新的理論成果與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毛澤東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毛澤東思想”這個詞用得雖然不是太多了,但許多實質性的東西無疑還是會在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繼續(xù)堅持下去的。
二、毛澤東在建國后最關注的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毛澤東畢生追求的目標。有相當多的海外學者認為,“在毛的領導下,中國發(fā)展得相當好,做到了經濟增長,為人民提供了基本必需品”。[8](p295)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經濟也確有增長。
1.依靠人民群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毛澤東十分注重強調人民群眾的作用,多次號召黨的領導干部虛心做人民群眾的“小學生”。施拉姆認為,從20世紀50年代起,毛澤東就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一直對現代化和工業(yè)化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他把毛澤東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概括為兩點,一是注重群眾的力量,提出“群眾為了自己的事業(yè)應該動員起來”。二是“在經濟發(fā)展中,比較技術因素來,應該更強調人的因素。許多西方觀察家認為這兩點在10年前顯示了‘中國模式’對蘇聯模式的優(yōu)越性”。[9](p70)美國學者韋克曼也指出:“毛的‘希望是和我們黨的所有同志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xù)當一名小學生’。這使他成為其他共產黨員的楷模,盡管干部(由于地位而不是由其他方面來決定)也許覺得接受群眾有點難受。開放黨的司令部的大門,讓曾經令人生畏的權威面對膽子日益增大的黨外人士,這是與黨的官員的自我保護本能背道而馳的??紤]到干部們的畏懼情緒,毛曾再三批評他們謹小慎微,并熱情地敦促他們克服膽怯:‘你老虎屁股真是摸不得嗎?偏要摸!’他知道公開批評可能達到的嚴厲程度,但那些不得不經受批評的人將不會‘都灰溜溜的’。因為,害怕面對群眾是自己拆自己的臺。”[10](p245)
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黨和政府的權威就失去了合法性。因此,毛澤東倡導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印度學者萊恩·N.夏梅指出:“毛澤東在分析政治體制中的權力基礎時,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民眾傾向和群眾方針。即必須為了群眾的更大利益而行使權威,否則,權威就將喪失其合法性。”“為了反對非法權威,并使中國人民能適應這種反對,毛澤東通過反復的強調與實踐,貫徹并運用著人民的權利。”[1](p182)美國學者林春認為,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參與的、共同的、非官僚化的政治和社會體制,人們能夠充分地展現他們的潛能,而不是充當官僚控制的角色,生產服務于人們的需要。這一時期中國的體制沒有疏遠人民,政府繼續(xù)享受革命的合法性并被認為是最好的公眾利益的代表和發(fā)展的自然代理人。中國消解國家和社會之間分歧的獨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歸之于社會認同,由革命和黨對基層的長期動員形成的社會聯系。毛澤東時代更多地奠基于支持、理解或一致,而不是強力。
海外學者對毛澤東群眾觀點的論述是符合實際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線。毛澤東一再強調要密切黨群關系,這是時至今日人民仍然懷念毛澤東的重要原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