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特別警惕人們所說的“既得利益”問題。我們黨公開聲明,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了這一條,所以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們黨處在執(zhí)政地位并長期執(zhí)政,黨內(nèi)有一些人逐漸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他們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看成是自己的所謂“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來為自己撈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他們甚至把這些東西看成是誰也碰不得、動不得的私有財產(chǎn),想方設法地要去維護和擴大這種所謂“既得利益”。這是十分危險的。歷史事實說明,不少剝削階級的政黨或政治集團在執(zhí)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攫取本階級、本集團和執(zhí)政官員個人的私利,并極力維護和不斷擴大這種私利,結果形成了一個欺壓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團。正因為這樣,他們終究要受到人民群眾的反對。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絕不允許搞剝削階級政黨及其統(tǒng)治集團所追求的那種既得利益,也絕不能成為那樣的既得利益集團。如果走到了那一步,我們黨就必然要失敗。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說明,對我們這樣一個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來說,黨內(nèi)一些干部是容易產(chǎn)生所謂“既得利益”的思想傾向的,希望全黨同志都始終保持高度警覺,自覺同這種錯誤的思想傾向進行斗爭。
我已多次提出,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好好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xiàn)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這些問題,我看還要繼續(xù)提、不斷提,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經(jīng)常想、反復想、深入想。各級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想正確,方能在行動上力求做到一身正氣、堂堂正正。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0〕,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論社會怎么發(fā)展,對共產(chǎn)黨員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不能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個原則不能變。每一名黨的領導干部,都要廉潔奉公、艱苦奮斗,做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不改變革命的初衷。
共產(chǎn)黨員和黨的干部,要代表黨和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也是做好執(zhí)政工作、防止發(fā)生腐敗現(xiàn)象的重要條件。消極腐敗現(xiàn)象之所以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發(fā)生,同他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不高也有密切關系。黨員、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在社會上工作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上存在的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市場經(jīng)濟的消極因素的沖擊。如果黨組織不加強教育和管理,如果自己不警惕、不防范,必然會有一些人受到這些東西的侵蝕。因此,不斷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具有基礎性作用。
我一直認為,加強學習,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很有益處,對自覺抵制消極腐敗現(xiàn)象也很有益處。學習搞好了,掌握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多了,政治認識和精神境界提高了,講政治、講正氣才講得起來。勤于學習,善于學習,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而且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改造主觀世界。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
我所以強調大家要正確認識黨的執(zhí)政地位及其帶來的相關問題,主要是想說明,我們黨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高度關注黨同群眾的關系問題、人心向背問題。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風廉潔,從來是贏得民心,實現(xiàn)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繁榮的重要一環(huán)。這是對興亡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經(jīng)驗總結。中國歷史上一個個王朝的覆滅,世界歷史上一個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的崩潰,當今世界一些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的下臺,都與人心向背的變化有很大關系。秦始皇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了中國的封建帝王,開始是代表了歷史發(fā)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弄得民怨沸騰,不過傳之二世秦王朝就滅亡了。杜牧〔11〕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里說的就是人心向背。隋煬帝從他父親隋文帝手里接過皇位時,全國的經(jīng)濟實力是比較強的,他開始也想有所作為,重建西域交通,修馳道,筑長城,開通大運河,對維護國家安全和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他役使民力過度,再加上他窮奢極欲,縱情聲色,造成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最后他被迫自縊于江都〔12〕。晚唐詩人羅隱曾作詩嘲諷說:“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博雷塘數(shù)畝田。”〔13〕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頭腦比較清醒,勵精圖治,納諫任賢,輕徭薄賦,改革吏治,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成就了空前繁榮的貞觀之治。但是,后來的統(tǒng)治者漸漸忘乎所以,沉醉于聲色犬馬。唐玄宗迷戀楊玉環(huán),不僅“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14〕,而且讓楊玉環(huán)的堂兄楊國忠集大權于一身,為非作歹。各級官吏貪污賄賂成風,搜刮、欺壓百姓。安祿山以“奉命討伐楊國忠”為名反唐,引發(fā)安史之亂〔15〕,唐王朝也就從興盛走向衰落,最后王仙芝、黃巢起義〔16〕攻下長安,不久唐王朝就壽終正寢了。這方面的例子還多得很。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從得到民心興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這樣一條道路。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和在臺灣失去政權,以及印度尼西亞前總統(tǒng)蘇哈托下臺、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選舉中失敗、秘魯形勢突變和前總統(tǒng)藤森逗留日本不歸、菲律賓當前政局的動蕩等等,盡管各自的原因很復雜,但人心向背的變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對這些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實例,我們應該明鑒啊!
我們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揭露和懲處腐敗分子,包括嚴懲了少數(shù)違法犯罪的很高級別的干部,是因為不這樣做,我們就要脫離群眾,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我們這樣做,正是我們黨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現(xiàn)。群眾對腐敗現(xiàn)象是痛恨的,我們反腐敗,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志,提高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反腐敗斗爭也教育了廣大黨員、干部,使大家從中受到警示,得到了政治考驗和黨性鍛煉。我們提出“三個代表”要求,并強調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證我們黨能夠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從這樣的政治高度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定不移地把這項工作推向前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