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時一條一條來談,這是議會。接下來是總統(tǒng),問題更大,總統(tǒng)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到了完全難以控制的地步,當然宣戰(zhàn)按照憲法是屬于國會的,但是美國現(xiàn)在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宣戰(zhàn),比如伊拉克戰(zhàn)爭。不宣戰(zhàn)而又進入別國,到底算不算戰(zhàn)爭呢?很難說的清楚。
這本書第三章是講法官,他認為最高法院終身制已經(jīng)沒有任何道理再堅持下去了,看不出任何的必要性,而且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現(xiàn)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終身制導(dǎo)致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極難更替,而且基本上都是不能工作的,比如上一屆的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很早就診斷出患有癌癥,并不讓他退休,而到后面幾年就基本上不能工作了。而且他說,本來從憲法條文而言,并不是終身任職的:只是規(guī)定了品行端正。1787年人的平均壽命才50多歲,而現(xiàn)在則到了80多歲了。
他這樣一條一條批駁下來。這本書我為什么要講呢?可能中國很多批美反美的人會高興,這并不是我的用意,只是說他所說的問題都是存在的。但是他所提出來的改革方案是沒有一個可能被采納的,包括召開制憲會議。而參議院制度再不好也不會更改,大法官的終身制是不好,但也不會改變。因為如果按照他的設(shè)想全部改變了的話,美國就不再是美國了,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也就是說,制度的好壞并不是變革的原因,可能變革的代價更大。
改掉是很容易,但是如何確定改變是應(yīng)該的,何以見得改掉一定會更好?制度的長遠性的一個好處就是,至少大家在心態(tài)上會說,我們美國就是這個樣子的,盡管我們在撥款等等方面有很多不合理,比如在2005年的卡特琳颶風(fēng)后的撥款法案中,有24億,其中還包括了建設(shè)兩座阿拉斯加州的荒無人煙的橋,所以這個制度完全成為了一個分贓制度,因為阿拉斯加有兩個參議員,而且眾議員中有一個還是交通委員會的主席。
這些問題當然都還存在爭議。更不用說第五條修正案,他認為公民應(yīng)該有權(quán)利,就像紐約州憲法第十九條那樣,20年人民又一次表決要不要修憲和制定憲法的機會。如果這樣的話,憲法第五條當然就不需要了,因為在第五條下這基本是不會被通過的。而這樣的話當然改革是比較容易的和快速,但是代價高昂,因為法治最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人心中的慣性,這樣一來人人都會不受控制。
這是我對他的一個看法,雖然他提的所有問題都是對的,就像阿克曼一樣。在我看來這都是站在美國的角度看變法與守法,這就是比較激進需要改革的人、碰到了原有的比較相信(憲法神話)的。雖然阿克曼說的是對的,但200余年來的神話非常重要,它使老百姓相信一直以來體制就是如此,雖然神話完全不是真的。
比阿克曼、列文森高明的波斯納
所以最后我講的就是波斯納。我認為波斯納比他們都更高明。波斯納在《法律理論的前沿》這本書中,有三章是處理這個問題的。第一段話就是我在提要中提到的,但是這不是波斯納一個人提出的,是法學(xué)的傳統(tǒng)歷來如此,而且和他的實用主義傾向有相當沖突的。但是實用主義必須和歷史傾向取得一個妥協(xié)。波斯納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訴諸于尼采。也就是尼采最早的一篇《歷史對人生的利弊》,波斯納認為尼采是實用主義者,實際上他看著順眼的都認為是實用主義的。他借用了尼采對歷史的三種方法。實際上就是在批判阿克曼《我們?nèi)嗣瘛愤@本書,他確實比較高明。
整個英美法系中,先例是非常重要的,是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的象征,那么為什么不按照我們的發(fā)明性、創(chuàng)造性,根據(jù)實際需要而非要說先例如此呢?雖然心里未必會把它當回事。尼采的那本書非常精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沒讀過的話,波斯納的概括也可以讀,波斯納快刀斬亂麻,當然這種簡化也未必完全符合尼采,但是大概是差不多的。尼采的第一種歷史的進路,所謂紀念品的歷史——他需要一個偉大光榮的歷史,但并不是要貶低現(xiàn)在,而是說曾經(jīng)人性、人類達到過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在今天仍然有可能達到——兩個相隔數(shù)百年、千年的兩個巨人——雖然尊崇過去,但是過去要為今天所用——這也是波斯納最欣賞的歷史。
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今天常識的歷史,進步主義的歷史,就是站在今天的道德高地上,每天反思從前如何如何地不符合今天的道德標準:種族、女性、錯誤;這是尼采最最不耐煩的例子。因為它把過去人類所需要的一切虛幻的東西都剝光了,變成沒有任何情感性的東西,可能你舉出來的條理都是事實。但是所有東西都是非?,嵥?,是沒有任何人類可以憧憬或者向往的——以前都是不行的,我們今天站在道德高地,所以我們有權(quán)力站在今天去批判以前。波斯納對此也是最不耐煩的。
最后,是一種遲來者的心態(tài),每天都在贊美過去貶低自己。這就是現(xiàn)在很盛行的民國范,這是懦弱的歷史,要他何用呢?他對人性沒有任何好處,不能接近宇宙的任何事情。波斯納對這個的概括是基本上是對的,所以他對阿克曼有批評。我們知道阿克曼把費城制憲會議講的很清楚,費城制憲就是違憲,是,這都是事實。美國人也都知道,只不過從來都不講,只講他們制定了一部偉大憲法。13、14條修正案都是違憲的,因為反對意見被完全壓制掉,用政治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通過。這也是事實。但那又怎么樣呢?結(jié)果是什么呢?你阿克曼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波斯納對此很不以為然。
波斯納這本書很精彩,他一方面很不耐煩法治這么尊重傳統(tǒng),但是另一方面,他認為這就是在制造神話。他認為尼采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忘記了歷史會達到好的效果,甚至通過偽造歷史來實現(xiàn)。大家都知道,美國早在獨立戰(zhàn)爭的時代,最尊崇的就是英國法學(xué)家布萊克斯通,但是他就是說英國的法律傳統(tǒng)要追溯到700年前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當然,波斯納說,這個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好處是把法律推給了非常遠古的過去,蒙上了一層非常神秘的光環(huán)。他后來有一章專門講薩維尼和美國的霍爾姆斯,薩維尼也是,整個德國歷史學(xué)派就是研究羅馬法的,把歐洲的法律傳統(tǒng)推到那里,霍爾姆斯認為是在胡扯。波斯納說,所有的這些美國大法官也都是一樣,他們判決今天的所有案子都能在1787年憲法的原意中找到。無論是布萊克斯通,薩維尼、還是美國最高法院,對歷史的虛假運用,都不是說歷史是我的標志,而都是尼采的風(fēng)尚——歪曲歷史服務(wù)現(xiàn)在。也就是說沒有必要把歷史都揭發(fā)出來,只看你有沒有用。
有時候制造一個過去的神話確實是有用的。這是他的一個態(tài)度,實用主義的,并且還給出了一個經(jīng)濟學(xué)的解釋,就是訴諸過去的好處,就是減低爭論的成本,否則的話,大家都要用新的,就會引起很大的爭論。他說過的最有意思的一段話稱“一個本質(zhì)上是欺騙性的,有關(guān)法律往昔的概念,如果可以年復(fù)一年、十年復(fù)十年、百年復(fù)百年地得到維護,這是很值得尊重的。大多數(shù)美國人繼續(xù)理所應(yīng)當?shù)卣J為,最高法院的憲法性判決,即使最新的判決也是植根于憲法本身的,都是1787年的國父們們早就已經(jīng)想好的。甚至大多數(shù)法律職業(yè)者也相信這一點。”簡單而言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虛構(gòu)的歷史服務(wù)于當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