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很多基層,尤其是西部,設施建起來了,就是“十一五”時期基本上把縣、鄉(xiāng)鎮(zhèn)的文化館、圖書館、圖書室都建起來了,但是用不起來,沒有錢。有了設施沒有錢去運行,也沒有人,最后很多地方又把這個設施租出去。比如說圖書館,我上次去西部的一個縣里面的圖書館,下面就開了一個游戲廳,這不是本末倒置嘛,所以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第三,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剛才我也講到了。資源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城里,在城里又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少數(shù)機構。所以這也是一個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優(yōu)、運行不利依然突出。很多地方有設施了,但是設施用不起來,也運行不起來,其實最根本問題還是缺人的問題,這個我也講到了,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問題,要么有人,要么就是素質不高。另外現(xiàn)在我們面臨一個新的環(huán)境,這些科技手段、信息技術,有些地方的文化館、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不一定跟得上。隊伍的一個問題也帶來了整個體系建立不起來的問題。
第五,產(chǎn)品內(nèi)容相對匱乏。
第六,資源統(tǒng)籌的問題是個最大的問題??赡茉诒本┖靡稽c,在很多地方,文化都是小文化概念,廣電、新聞資源都是自己搞自己的,最后多頭投入,資源難以發(fā)揮效益,而且有的投入是重復建設。所以說最后投了很多錢,效益發(fā)揮不出來。另外,這個錢也沒有花到點子上。所以這個就是現(xiàn)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問題。
為什么要講這些問題?就是要去理解為什么我們國家,包括六中全會文件也好,包括十八大報告也好,包括文化部的“十二五”規(guī)劃也好,為什么要去做這些事情?原因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所面臨的。而我們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理解好這些問題,就能夠理解我們?yōu)槭裁催@么做。
(五)主要思路
一個是六中全會文件、十八大報告、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十二五”規(guī)劃。
第一,明確定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xiàn)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公共文化服務它是在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就是剛才說的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文藝鑒賞、參與文化活動等等。由于它是實現(xiàn)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一個主要途徑,是政府的責任,所以六中全會文件也指出了,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什么意思?政府要把握它的方向。另外政府也要切實發(fā)揮起責任,要按照“四性”的要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這是胡錦濤同志在2010年7.23講話上提出來的“四性”。
公益性是什么意思?公共文化服務它是以公益為目的的,老百姓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時候是不用花錢,或者以較低的成本就能夠獲得的。這叫公益性。再換句話說,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大家可能關注到最近國家財政投了一大筆錢推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等文化機構免費開放,為什么免費開放?就是要讓老百姓零門檻進去,就是沒有門檻,這叫公益性。
基本性,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的,那么超越基本文化需求以上的這些文化需求由市場解決。比如說現(xiàn)在政府要保障每個老百姓每個月至少看兩場戲、兩場電影,這是政府的責任。那么你要看更多的,要欣賞更多的藝術,你自己花錢去買。所以公共文化服務只保障基本的,能夠讓老百姓便利的享受。2010年提出來的,也成為現(xiàn)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基本綱領,就是“四性”。這四性我覺得也不僅僅只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適用,對其他公共服務都適用。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wǎng)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和優(yōu)惠。免費和優(yōu)惠,就是我剛才講的公益性的。這是第一個主要思路。
第二個主要思路,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換句話說,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財政,但是不排斥其他的投入。我剛才講到有社會力量可以投入,企業(yè)也可以投入,這是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里面主要的骨干還是公益性的事業(yè)單位,比如說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等。要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就是說公共文化服務是非排它的,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有權利享受。
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圖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nèi)容。這些是國家層面的基本文化權益。財政要保證老百姓能夠享受這些基本文化權益,如果哪個地區(qū)財政保證不了,中央的財政補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