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政壇上,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知名度極高的人物。這兩個影響了近代中國半個世紀之久的軍政重臣,人們都知道他們是靠軍功起家,后來又都封侯拜“相”,但許多人不一定知道,他倆既是師生,又有賓主關系,因為李鴻章不僅師從過曾國藩,而且做過曾國藩的高級幕賓。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李鴻章曾經做過曾國藩的政治秘書。
清朝的地方官員不僅都有幕友,而且這些幕友有高低之別。在總督、巡撫幕府工作的,可稱之為高級幕友;在中下級衙門工作的,便是一般的紹興師爺。高級幕友的任務主要是幫助幕主策劃、辦理軍政要務和起草奏折文書等。將他們中的這部分人稱之為高級政治秘書,是比較恰當?shù)?。被史家稱為“幕府人才,一時稱盛”的曾國藩幕府,是晚清最著名的幕府。曾國藩回湖南帶兵打仗后,延攬聘用了一大批高級幕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李鴻章、李瀚章、李元度、郭嵩燾、丁日昌等,都在曾國藩幕府工作過。
曾國藩的幕友雖然可以分為好幾大類,但就其工作性質來講,其中又以治文書章奏和策劃、辦理軍政要務為首端,其辦事機構類似于如今的秘書處。它不僅在曾國藩幕府中居于首要地位,而且是整個幕府乃至湘軍的神經中樞,曾國藩對上級的報告,發(fā)給下級的指令,前后左右的聯(lián)絡協(xié)商,內部關系的調整等等,都通過這個機構運轉處理。據(jù)史家記載,在上奏折這件事上,曾國藩是極為倚重幕友的,凡是比較重要的奏折,曾國藩都是吩咐幕友分頭起草,然后從中選定一份作為修改定稿的藍本,經過自己精心雕琢之后,才作為正式文本發(fā)出去。從曾國藩兩江總督府上呈清帝的奏折,不僅數(shù)量驚人,而且全都關系到國家軍政要務的核心內容,所以這些奏折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稱。僅書寫奏折一項,任務就十分繁重,加上其他公私文書的撰寫,曾幕的文字工作量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沒有一批公文高手專司其事,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曾國藩對李鴻章的文章才學極為賞識,所以李鴻章在曾幕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曾國藩起草奏折等公私文書。
李鴻章到曾國藩幕府充當幕友的時間為咸豐八年(1858)十二月到同治元年(1862)三月初之間,前后三年多些時間。但中間李鴻章負氣出走了大半年,所以他實際上只在曾幕工作了兩年半不到。兩年半時間雖然非常短暫,但對于李鴻章來講,卻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正是這段非同尋常的從幕經歷,才使得早想建功立業(yè)卻屢遭挫敗的李鴻章時來運轉,福星高照,其一生事業(yè)也因此“隆隆直上”,到后來幾乎與曾國藩“雙峰對峙”??梢赃@么說:這兩年多既是李鴻章人生命運的重大轉折點,又是他日后能夠獨立經營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的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而所有這一切又都與他能夠有幸充當曾國藩幕友、得到曾國藩高度賞識和鼎力推舉分不開。
縱觀李鴻章與曾國藩的賓主關系,大致可以分為結識、雕琢、欣賞、出走、重用五個階段。
一、與曾國藩的關系淵源
李鴻章,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安徽合肥東鄉(xiāng)人(今安徽肥東)。李鴻章少年聰慧,六歲入家館學習,后來又拜合肥名士徐明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扎實的學問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鴻章奉父命入京參加鄉(xiāng)試,次年順利中舉。二十七年(1847),又考中丁未科二甲進士。李鴻章赴京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其中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可謂豪氣萬丈,志向非凡,因而為世人所傳誦。他還以詩言志,表達了“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的強烈愿望和好進之心。入京后,李鴻章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下,不僅遍訪了安徽籍在京名人,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而且因為父親與曾國藩是同科進士,兩人交情又很深的關系,李鴻章與其兄李瀚章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
從此以后,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日夕過從,講求義理經世之學”,而且在他的指導下,學習應付科考的八股文技巧,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李鴻章考取進士在翰林院學習任職期間,仍然經常向曾國藩請教問題。在丁未科進士中,曾國藩特別器重李鴻章、郭嵩燾、帥遠燡、陳鼐四人,稱他們?yōu)?ldquo;丁未四君子”。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殺進湖南,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奉命幫辦團練。第二年,李鴻章也被征調回安徽老家,先后在呂賢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濟等人幕府工作,協(xié)助他們辦團練。幾年下來,本想有一番作為的李鴻章卻被太平軍打得一敗涂地、無家可歸,落魄潦倒、走投無路之際,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師曾國藩,于是千里迢迢來到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投奔曾國藩大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