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習語言和檢驗語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語言是傳承人類文明的載體和所有學科的基礎。為此,不管家長還是教育部門,都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每年高考結束,高考作文總是被熱議的一個話題。
過去幾年,每年高考結束后,我都要寫篇高考作文,體驗考生的艱辛,感受作文的難易程度。每年公布的高考滿分作文,讀起確實給人一種美感,但細細推敲,在華麗詞藻間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鮮明的觀點,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國內(nèi)讀者不禁驚嘆中國語文教學與法國的差距。
作文題目是各國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有什么樣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樣的老師,就出什么樣的作文題目。故此,本文側(cè)重談談外國為什么會出這樣的作文題目,外國與中國的語文教學有哪些不同,中國語文教學應如何改革等問題。
1. 法國作文看重學生的觀點
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媒體報道的“法國高考作文”,其實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為他們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根本就沒有高考制度!
法國教育是“直通車式”教育,從小學到大學自動升學,一路免費,小學、初中階段連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費提供。高中生畢業(yè)時要參加全國會考,成績合格者獲得業(yè)士(簡稱“Bac”)文憑,相當于中國的高中畢業(yè)證。獲得業(yè)士文憑的高中畢業(yè)生可到一所大學注冊學籍,繼續(xù)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中國媒體報道的“法國高考作文題目”其實就是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的作文題目。
法國2012年高中會考作文的主題是 “國家”、“真理”、“勞動”和“欲望”。
文科作文題目是(在三個題目里選一個,下同):
人在勞動時有何收獲?
(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
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
(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à la raison?)
闡述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 ?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
理科作文題目是: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
我們有權探求真理嗎?
(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érité?)
闡述盧梭《愛彌爾》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 ? Emile ?)
經(jīng)濟社會學科作文題目是:
勞動,它僅僅是有用的嗎?
(Travailler, est-ce seulement être utile?)
有天生的欲望嗎?
(Peut-il exister des désirs naturels?)
闡述柏克萊《論消極服從》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 ? De l’obéissance passive ?)
關于法國的作文題目,中國學生是絕對作不來的。例如經(jīng)濟社會學科第一道題目:勞動,它僅僅是有用的嗎?
其實,這個題目中國人很難理解,因為這是個哲學問題。這道題是為了考查學生對哲學家對“勞動”的論述的理解,勞動不但是對人有益的,例如,可以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養(yǎng)活自己及家人,可以通過勞動融入社會等,它同時也是一種“存在”,這討論起來就深奧了。本題目尤其是看考生對馬克思《資本論》中關于勞動價值的論述的態(tài)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