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剛勝利的時候,蔣介石的威望一度很高,甚至可以說如日中天,但很快一落千丈??箲?zhàn)勝利的時候,蔣介石派了一批接收大員到淪陷區(qū)去接收敵偽的資產,很快接收就變成了劫收。接收大員滿腦子“五子登科”,根本不顧老百姓死活。連貨幣兌換政策都在嚴重地剝削人民。所以淪陷區(qū)老百姓傳出了歌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1948年,蔣介石說過這樣的氣話:這么腐敗的黨早就該垮了。他當然不愿意國民黨垮,他讓他的兒子蔣經國到上海反腐敗、查老虎,結果一查,查到了孔祥熙的公子小姐。但宋美齡南京一個電話打過來,蔣經國也奈何不得,后來媒體就諷刺蔣經國:只打蒼蠅不打老虎。
解放戰(zhàn)爭的后期,蔣介石政權已經被全國人民唾棄。毛澤東后來講過,解放戰(zhàn)爭后來有兩條戰(zhàn)線:一條是戰(zhàn)場上解放軍跟國民黨部隊真刀真槍地干;再一條是國統(tǒng)區(qū)人民的反蔣愛國斗志高。我舉兩個高級知識分子階層的例子。
朱自清先生是清華著名教授、愛國作家,是在貧病交加當中去世的。國民黨政府為了籠絡高級知識分子,可以平價供應他們一些美國人援助的面粉,但朱自清先生寧愿餓死也不吃。因為戰(zhàn)后美國人為了對付蘇聯(lián)、扶持日本,對日本的一些戰(zhàn)犯連審都沒審就放出來了,中國人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朱自清先生在抗議信上簽了名,他臨去世前,交待家人,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人援助的面粉。他去世時,體重只剩下七十幾斤,一個清華名教授落到了這番境地,更何況其他階層的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再一個例子,1949年國民黨逃臺時,曾經大量動員知識分子跟他們到臺灣去,但最終多數(shù)人沒去。1948年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選出了第一屆院士,總共82個人。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垮臺的時候,有兩位已經去世了,9位留在了國外,跟著國民黨去臺灣的12個,剩下的全留在了大陸。這些人為什么不走?不是因為對共產黨有多少好感,他們對共產黨總體上不了解,甚至有人可能還受了國民黨歪曲宣傳的影響。他們留下來是因為對國民黨太了解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中國22年,他們對這個黨完全絕望了。當年有位知識分子在自己的私人通信中就這樣判斷:共產黨怎么樣,不知道,要進一步了解。共產黨也可能不好,但共產黨再壞也不會壞過國民黨。
以上四個方面結合起來,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國民黨會垮臺,而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勝。今天我們通常所說得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那絕不是一句空話,這是有著豐富的深刻的內涵的。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收拾好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
國民黨逃往臺灣的時候,把大陸積累多年的財富能帶的都帶走了,留給共產黨的就是一副爛攤子:鐵路沒有一條完整通車的,很多公路中斷了,一些重要的企業(y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發(fā)展生產……當年有人等著看共產黨的笑話說,共產黨打仗很厲害,能打100分;統(tǒng)戰(zhàn)也很厲害,能打到80分;但是搞經濟,可能就是0分。這嚴重低估了中國共產黨,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共產黨能夠用正確的政策把各個方面各個階層老百姓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大家一同收拾爛攤子,很快就收拾得井井有條。我覺得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我們通常講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打出來的,這當然沒錯,但從新政權建立過程來看,我們又得說執(zhí)政地位是選出來的,老百姓授權符合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則。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軍事管制委員會。解放一個地方,成立軍管會,安定地方局勢。第二步是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xié)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是條件進一步具備后,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老百姓認同了,使這個政權的群眾基礎廣泛深厚,特別是政權中黨外人士多。例如,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是毛澤東,副主席6個,黨外人士3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4個,黨外人士2個;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員,政務院的政務委員,政務院下屬各部委的首長,黨外人士基本占一半或者一半略少一點,這個政權真正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受到各方面群眾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支持。
二是迅速恢復了被多年戰(zhàn)亂破壞的國民經濟。當年恢復經濟,就是調動各個階層的積極性。對農民,我們進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給3億多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7億多畝土地,農民階層的積極性被空前調動起來了。對工人,我們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了國營經濟,廣大工人真正成了主人翁。對民族工商業(yè)者、資本家,我們也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剛解放的時候,這些人很惶恐,在他們看來共產黨下一步就該共他們的產了。天津剛解放,劉少奇去給他們開座談會,安撫他們,說你們所謂的“剝削”在今天不光不是罪反而是功,有這樣的“剝削”,政府有稅收,老百姓有就業(yè)機會,這樣的“剝削”越多越好。這些人的情緒安定下來了,而且在這之后,人民政府采取很多具體的措施幫助他們,比如提供訂單,提供原料,提供流動資金,企業(yè)的產供銷全都得到了保障。后來,很多人回憶那是他們的黃金時期。就用這樣的辦法,到1952年底,中國經濟恢復到了舊中國最高水平,也就是1936年的水平。國民黨時期留下的通貨膨脹問題很快也解決了。
三是在外交上蕩滌了帝國主義污泥濁水。毛澤東還在西柏坡的時候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有一條叫“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怎么打掃呢?那就是舊的條約一概廢除不承認,將我們失去的國家民族權益盡可能收回。新中國成立前后,西方國家的一些所謂外交官,沒有馬上走,他們留下來等待、觀望,包括美國的外交官。當年我們不把他們當外交官對待,因為外交官享有外交特權,但他們的政府與新中國沒有外交關系,所以我們只把他們當做普通僑民對待,要求他們遵守新政府的法律。美國駐沈陽的總領事挑釁,結果被人民政府抓起來,這種事在舊中國是絕不可想象的。
我們對西方國家做得很徹底,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做得也很徹底。那時候,中蘇之間有個遺留問題,那就是國民黨時期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當中,國民黨政府把東北的一些權益給了蘇聯(lián)。例如,東北的鐵路——中蘇兩國共有共用,旅順口軍港——蘇聯(lián)可以駐軍,大連商港——蘇聯(lián)可以使用,國民黨用這些換取了蘇聯(lián)政府支持國民黨統(tǒng)一中國的承諾,所以當年蘇聯(lián)紅軍在東北打敗了日本關東軍之后,撤走的時候,將東北的大城市都交給了國民黨的部隊,而沒交給共產黨。
當年,中共中央就面對著這些條約,這就是個考驗:如果承認,那么愛國在老百姓眼里頭似乎打了折扣;如果不承認,蘇聯(lián)愿意放棄已經到手的利益嗎?況且那個時候我們正有求于蘇聯(lián),希望得到他們的援助支持。毛澤東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從1949年12月份開始,毛澤東就率團訪蘇,一直訪問到1950年2月份。一個新政府剛誕生,而最重要的領導人到國外訪問了兩個來月,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毛澤東一開始就跟斯大林提出來要廢除舊條約,訂立新條約。斯大林一口回絕,說這是二次大戰(zhàn)的產物,動了會產生連鎖反應,比如蘇聯(lián)占著的北方四島難道要還回去嗎?毛澤東就被斯大林給晾到了一邊,也沒有關于他活動的新聞報道。過了一段時間,英國人傳出了一個說法,說毛澤東被斯大林軟禁了。斯大林壓力很大,派高層領導人問毛澤東想干什么,毛澤東說就是為了解決那些條約,如果不解決,他就不走,逼著斯大林不得不同意談判。經過艱苦的談判,廢除了舊條約,重新訂立新的條約。在新條約中,蘇聯(lián)承諾最遲不遲于1952年底,把東北的權益還給中國人,這一條在1954年兌現(xiàn)了,比預定時間晚兩年。但晚這兩年不是蘇聯(lián)人賴著不走,而是在我們看來,抗美援朝期間蘇聯(lián)在中國領土上一定程度的軍事存在對美國人有威懾作用。1953年7月朝鮮停戰(zhàn),1954年這個問題就徹底解決。
這一段時間,我們的外交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就印證毛澤東的一句名言: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