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風險是中央政府能否調動足夠資金并激發(fā)地方政府積極性,使其在保障房建設方面采取更多切實的行動。”汪濤說。
財稅難題怎解
房產稅不可能馬上成為新的主體稅種。即使開征了房產稅,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放棄土地財政
對中央政府而言,擴大保障房建設是增加支出,但對地方政府而言,保障房不僅意味著增加支出,還意味著在收入減少的同時增加支出。
2000年以來,地方財政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持續(xù)上升,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過2.9萬億元,相當于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支出的71.68%和39.40%。
國家發(fā)改委宏觀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許生認為,雖然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和中央稅收返還及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共同構成地方財政收入,但對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可以掌握收支安排主動權,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地位要重要得多。2009年和2010年,地方財政收支自給率只有53.41%和55.18%,自給率明顯偏低,這就更加凸顯了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土地出讓收入的重要意義。
今年以來,隨著各地樓市調控的深入,房地產開發(fā)商拿地更為謹慎,土地市場也遭遇寒流,目前全國的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全國67個城市土地成交總金額較去年銳減28%。
北京市2010年的土地出讓收入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1319億元,截至11月8日,今年該項收入為898.11億元,同比僅增長1.3%,而北京市今年初定下的土地收入預算是1600億元。
一方面是土地收入銳減,稅收收入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要為中央三令五申的保障房建設籌措資金,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捉襟見肘。從長遠來看,地方政府還是要開拓財源,培養(yǎng)新的主體稅種。很多人認為,房產稅和資源稅有望成為市縣基層政府未來的主體稅種。
2010年,全國實際征收資源稅417.57億元,資源稅并不完全歸屬地方政府,即使按照提高后的稅率計算,去年資源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也只在2%左右,顯然難當重任。
但房產稅的前景也難言樂觀。從今年1月28日起,上海、重慶兩地已經開始同時實行房產稅改革試點。重慶方面預計,今年該市房產稅的收入在1.5億元左右,不到該市前八個月土地出讓金收入847.5億元的0.2%。
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一個經濟體的稅制結構與其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關聯(lián),基于現實考慮,中國財產稅的份額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有人說,中國要搞大的房產稅替代土地財政。去年中國賣地收入2萬多億元,我不知道用一個什么樣的稅制設計,能收上來這么多房產稅。”
財政部財科所副研究員王宏利也認為,由于征稅范圍不寬、計稅依據不盡合理、稅率設計有失偏頗,當前的房產稅收入不可能很快成為土地財政的替代品,更大的可能是房產稅作為地方政府的補充收入,與土地財政并行。
他同時認為,由于房產稅與土地出讓價格正相關,地價高,房價自然也水漲船高,地方政府能得到的房產稅就更多。地價下跌,地方政府則兩頭受損。而由于土地出讓市場由地方政府壟斷,供地的規(guī)模和節(jié)奏由地方政府控制,如果沒有宏觀調控,土地價格實際上也在地方政府的操控之中。這意味著,即使房產稅將來更加完善,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放棄土地財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