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四運動通常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就是廣義一點從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開始一直到1920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狹義的來講,就是指1919年5月4日因為巴黎和會上的山東問題引起的五四愛國運動。
(一)初期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確實是一個前后呼應(yīng)的過程。我想應(yīng)該要注意到1919年5月4號以前跟以后,中國的情況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現(xiàn)在先說第一個階段。早期的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是從對辛亥革命的反思為起點的,也可以說是一次辛亥革命思想領(lǐng)域的補課。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領(lǐng)頭人陳獨秀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是一個堅決的革命派。他也是留日學(xué)生?;貒院笤诎不粘闪⒘艘粋€岳王會。在安徽、南京都有成立分會。他還領(lǐng)導(dǎo)了1908年在安慶的新軍的起義。辛亥革命之后他當了安徽都督府的秘書長,所以說他是辛亥革命的積極創(chuàng)建者。但是辛亥革命以后,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人民的生活,國家的狀況還是那么黑暗。大家就考慮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問題還沒有解決呢?當時陳獨秀就提出來一個重要的看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政治,但是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里面,沒有一場徹底的掃蕩那些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運動,所以人們的頭腦還是牢牢的被這些思想所捕捉,這樣的話共和政體就不能得到鞏固。所以他提出了“科學(xué)”和“民主”的口號。所謂民主,它的對立面就是專制。所謂科學(xué),它的對立面就是迷信和愚昧。他是想用這個口號來徹底掃蕩舊的思想、文化。
五四時期白話文也興起了?,F(xiàn)在大家能看到用白話文寫成的文學(xué)作品,影響很大的就是魯迅的《狂人日記》。書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個歷史沒有年代。每一頁上面都歪歪斜斜的寫著仁義道德這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面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那些話真的是很容易懂的,這對新文化的傳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這是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我們應(yīng)該給他一個非常高的歷史評價。但是初期新文化運動歸根到底還是屬于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這個范疇的。胡適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易卜生主義》。他說,我寫《易卜生主義》實際上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健全的個人主義。易卜生有一個劇本叫《娜拉》,這個《娜拉》在中國也上演,換了一個名字叫《玩偶之家》,講的是娜拉這個人在家庭里面實際上是丈夫的奴隸,后來娜拉就覺醒了,于是離家出走。新文化運動的初期把這個劇本是捧得高得不得了的,認為這是代表了婦女的覺醒。那個時候魯迅先生很是了不得,他做了一篇演講叫《娜拉出走以后怎么辦》。他說按照實際來推想的話,娜拉出走以后無非也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墮落,一條是回來。因為娜拉好像是被關(guān)在籠子里面的小鳥,很不自由。但是你如果把他放出來的話,外面還有老鷹啊還有貓啊,還有其他什么之類的東西啊,他確實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但是還有一種就是餓死,餓死就離開了生活,也就不能算是一條路。魯迅這個認識是很深刻的:既使婦女覺醒了,離家出走了,就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了嗎?就解決婦女的問題了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口號就是個性解放、人格獨立。到后來慢慢地被另外一個口號所取代,就是改造社會、建設(shè)新社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