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勞動過程最初是抽象地,撇開它的各種歷史形式,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來考察的(見第五章)。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個勞動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xiàn)為生產勞動。”在注(7)中還補充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在這里要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后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的。當他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對自然物實行個人占有時,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后來他成為被支配者。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fā)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后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于敵對的對立狀態(tài)。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傮w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xiàn)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出的關于生產勞動的最初的定義,對于作為整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于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末,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fā)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系,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不幸。在闡述理論史的本書第四卷將更詳細地談到,古典政治經濟學一直把剩余價值的生產看作生產工人的決定性的特征。因此,由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對剩余價值性質的看法的改變,它對生產工人所下的定義也就有所變化。例如,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yè)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因為只有農業(yè)勞動才提供剩余價值。在重農學派看來,剩余價值只存在于地租形式中。

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并由資本占有這部分剩余勞動,這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就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來說,工作日一開始就分成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這兩個部分。為了延長剩余勞動,就要用各種方法縮短生產工資的等價物的時間,從而縮短必要勞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fā)生根本的革命。

因此,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最初是在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的基礎上自發(fā)地產生和發(fā)展的。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隸屬,又讓位于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隸屬。

至于各種中間形式,在這里只要提一下就夠了。在這些中間形式中,剩余勞動不是用直接強制的辦法從生產者那里榨取的,生產者也沒有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資本在這里還沒有直接支配勞動過程。在那些用古老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從事手工業(yè)或農業(yè)的獨立生產者的身旁,有高利貸者或商人,有高利貸資本或商業(yè)資本,他們象寄生蟲似地吮吸著這些獨立生產者。這種剝削形式在一個社會內占統(tǒng)治地位,就排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過另一方面,這種剝削形式又可以成為通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例如中世紀末期的情況就是這樣。最后,正如現(xiàn)代家庭勞動的例子所表明的,某些中間形式還會在大工業(yè)的基礎上在某些地方再現(xiàn)出來,雖然它的樣子完全改變了。

對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來說,只要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就夠了,例如,只要從前為自己勞動或者作為行會師傅的幫工的手工業(yè)者變成受資本家直接支配的雇傭工人就夠了;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也是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方法。無限度地延長工作日正是表現(xiàn)為大工業(yè)的特有的產物。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個生產部門,它就不再是單純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那就更是如此。這時它成了生產過程的普遍的、在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形式?,F(xiàn)在它作為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特殊方法,只在下面兩種情況下起作用:第一,以前只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的那些產業(yè)部門為它所占領,也就是說,它擴大作用范圍;第二,已經受它支配的產業(yè)部門由于生產方法的改變不斷發(fā)生革命。

從一定觀點看來,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區(qū)別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對剩余價值是絕對的,因為它以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超過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絕對剩余價值是相對的,因為它以勞動生產率發(fā)展到能夠把必要勞動時間限制為工作日的一個部分為前提。但是,如果注意一下剩余價值的運動,這種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旦確立并成為普遍的生產方式的情況下,只要涉及到剩余價值率的提高,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差別就可以感覺到了。假定勞動力按其價值支付,那末,我們就會碰到這樣的抉擇:如果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的正常強度已定,剩余價值率就只有通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價值率就只有通過工作日兩個組成部分即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相對量的變化才能提高,而這種變化在工資不降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的情況下,又以勞動生產率或勞動強度的變化為前提。

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時間來生產維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那末他就沒有時間來無償?shù)貫榈谌邉趧?。沒有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工人就沒有這種可供支配的時間,而沒有這種剩余時間,就不可能有剩余勞動,從而不可能有資本家,而且也不可能有奴隸主,不可能有封建貴族,一句話,不可能有大私有者階級。[注:“資本家業(yè)主作為一個特殊階級的存在本身是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拉姆賽《論財富的分配》第206頁)“如果每個人的勞動剛夠生產他自己的食物,那就不會有任何財產了。”(萊文斯頓《論公債制度及其影響》第14頁)]

因此,可以說剩余價值有一個自然基礎,但這只是從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即沒有絕對的自然障礙會妨礙一個人把維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勞動從自身上解脫下來并轉嫁給別人,例如,同樣沒有絕對的自然障礙會妨礙一個人去把別人的肉當作食物。[注:據最近統(tǒng)計,僅在地球上已經考查過的地區(qū)內,至少還居住著400萬吃人的人。]絕不應該象有時發(fā)生的情況那樣,把神秘的觀念同這種自然發(fā)生的勞動生產率聯(lián)系起來。只有當人類通過勞動擺脫了最初的動物狀態(tài),從而他們的勞動本身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化的時候,一個人的剩余勞動成為另一個人的生存條件的關系才能出現(xiàn)。在文化初期,已經取得的勞動生產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fā)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fā)展的。其次,在這個文化初期,社會上依靠別人勞動來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數(shù)量,同直接生產者的數(shù)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力的增進,這部分人也就絕對地和相對地增大起來。[注:“在美洲未開化的印第安人那里,幾乎一切都屬于勞動者,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歸勞動所有;在英國,工人也許從來沒有得到2/3。”(《東印度貿易對英國的利益》第72、73頁)]并且,資本關系就是在作為一個長期發(fā)展過程的產物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作為資本關系的基礎和起點的已有的勞動生產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幾十萬年歷史的恩惠。

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fā)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lián)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fā)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可以用英國同印度比較,或者在古代,用雅典、科林斯同黑海沿岸的地方比較。

絕對必需滿足的自然需要的數(shù)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氣候越好,維持和再生產生產者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因而,生產者在為自己從事的勞動之外來為別人提供的剩余勞動就可以越多。狄奧多洛斯談到古代埃及人時就這樣說過:

“他們撫養(yǎng)子女所花的力氣和費用少得簡直令人難以相信。他們給孩子隨便煮一點最簡單的食物;甚至紙草的下端,只要能用火烤一烤,也拿來給孩子們吃。此外也給孩子們吃沼澤植物的根和莖,有的生吃,有的煮一煮或燒一燒再吃。因為氣候非常溫暖,大多數(shù)孩子不穿鞋和衣服。因此父母養(yǎng)大一個子女的費用總共不超過20德拉馬。埃及有那么多的人口并有可能興建那么多宏偉的建筑,主要可由此得到說明。”[注:狄奧多洛斯《史學叢書》第1卷第80章。]

但是古代埃及能興建這些宏偉建筑,與其說是由于埃及人口眾多,還不如說是由于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可供支配。個體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越少,他能提供的剩余勞動就越多;同樣,工人人口中從事生產必要生活資料的部分越小,可以用在其他事情方面的部分就越大。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成為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并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長度的情況下,剩余勞動量隨勞動的自然條件,特別是隨土壤的肥力而變化。但絕不能反過來說,最肥沃的土壤最適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182]。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fā)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注:“因為前者〈自然富源〉非常富饒非常有利,它使人無所用心,驕傲自滿,放蕩不羈。相反,后者則要求人細心、好學、技巧熟練和有政治才能。”(《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或我們的對外貿易差額是我們財富的尺度》,倫敦商人托馬斯·曼著,他的兒子約翰·曼現(xiàn)在為了公共利益將本書出版,1669年倫敦版第181、182頁)“我覺得,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最大的不幸莫過于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天然就能出產大部分生活資料和食物,而氣候又使人幾乎不必為穿和住擔憂……當然也可能有另一方面的極端。投入勞動不能帶來任何結果的土地,同不投入任何勞動就能出產豐富產品的土地是一樣壞的。”(納·福斯特]《論當前糧價昂貴的原因》1767年倫敦版第10頁)]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并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于多樣化。社會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經濟地加以利用,用人力興建大規(guī)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yè)史上起著最有決定性的作用。如埃及[注: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同時這又使祭司等級作為農業(yè)領導者進行統(tǒng)治。“二至點是尼羅河水每年開始上漲的時刻,埃及人必須以最大的注意力去觀察它……他們必須確定這個回歸年,以便安排農事。因此,他們必須向天空探索它的回轉的明顯標志。”(居維葉《論地球的災變》,埃費爾編,1863年巴黎版第141頁)]、倫巴第、荷蘭等地的治水工程就是例子?;蛘呷缬《?、波斯等地,在那里人們利用人工渠道進行灌溉,不僅使土地獲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礦物質肥料同淤泥一起從山上流下來。興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統(tǒng)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產業(yè)繁榮的秘密。[注:在印度,供水的管理是國家權力對互不聯(lián)系的小生產組織進行統(tǒng)治的物質基礎之一。印度的伊斯蘭教統(tǒng)治者比他們的后繼者英國人更懂得這一點。我們只要回憶一下1866年的那次饑荒在孟加拉省奧里薩地區(qū)餓死了一百多萬印度人就夠了。]

良好的自然條件始終只提供剩余勞動的可能性,從而只提供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可能性,而絕不能提供它的現(xiàn)實性。勞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注:“沒有兩個國家能夠以等量的勞動耗費而同樣豐富地提供數(shù)目相等的必要生活資料。人的需要的增減取決于人所處的氣候的嚴寒或溫暖,所以不同國家的居民必須從事的各種職業(yè)的比重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的程度只有根據冷熱的程度才能斷定。由此可以得出一個一般的結論:維持一定數(shù)量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勞動量,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最大,在氣候炎熱的地方最小,因為在寒冷的地方,人們不僅需要較多的衣服,而且土地也必需耕作得更好。”(《論決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1750年倫敦版第59頁)這部劃時代的匿名著作的作者是約瑟夫·馬西。休謨就是從這部著作中得出他的利息理論的。],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這些自然條件只作為自然界限對剩余勞動發(fā)生影響,就是說,它們只確定開始為別人勞動的起點。產業(yè)越進步,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縮。在西歐社會中,工人只有靠剩余勞動才能買到為維持自己生存而勞動的許可,因此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提供剩余產品是人類勞動的一種天生的性質。[注:“任何勞動都必須〈看來,這也是市民的權利和義務〉留有一些剩余量。”(蒲魯東[183])]但是,我們可以舉出亞洲群島的東部一些島嶼上的居民的例子。那里的森林中長著野生的西米樹。

“居民在西米樹上鉆個孔,確定樹髓已經成熟時,就把樹放倒,分成幾段,取出樹髓,再摻水和過濾,就得到完全可以食用的西米粉。從一棵西米樹上通常可以采得西米粉300磅,有時可采得500磅至600磅。那里的居民到森林去采伐面包,就象我們到森林去砍柴一樣。”[注:弗·沙烏《土地、植物和人》1854年萊比錫第2版第148頁。]

假定東亞的這樣的面包采伐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全部需要,每周需要勞動12小時。良好的自然條件直接給予他的,是許多閑暇時間。要他把這些閑暇時間用于為自己生產,需要一系列的歷史條件;要他把這些時間用于為別人從事剩余勞動,需要外部的強制。如果那里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這個誠實的人為了占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也許每周就得勞動6天。良好的自然條件并不說明,為什么他現(xiàn)在每周要勞動6天,或者為什么他要提供5天的剩余勞動。它只是說明,為什么他的必要勞動時間限于每周一天。但是,他的剩余產品無論如何不是來自人類勞動的某種天生的神秘性質。

同歷史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勞動生產力一樣,受自然制約的勞動生產力也表現(xiàn)為合并勞動的資本的生產力。

李嘉圖從來沒有考慮到剩余價值的起源。他把剩余價值看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東西,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他看來是社會生產的自然形式。他在談到勞動生產率的時候,不是在其中尋找剩余價值存在的原因,而只是尋找決定剩余價值量的原因。相反,他的學派公開宣稱,勞動生產力是利潤(應讀作剩余價值)產生的原因。這無論如何總比重商主義者前進了一步,因為重商主義者認為,產品的價格超過產品生產費用而形成的余額是從交換中,從產品高于其價值的出售中產生的。不過對這個問題,李嘉圖學派也只是回避,而沒有解決。這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實際上具有正確的本能,懂得過于深入地研究剩余價值的起源這個爆炸性問題是非常危險的??墒窃诶罴螆D以后半個世紀,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先生還在拙劣地重復那些最先把李嘉圖學說庸俗化的人的陳腐遁辭,鄭重其事地宣稱他比重商主義者高明,對此我們該說些什么呢?

穆勒說:

“利潤的原因在于,勞動生產的東西比維持勞動所需要的東西多。”

這不過是舊話重提;但是穆勒還想加上一些自己的東西。

“或者換句話說,資本提供利潤的原因在于,食物、衣服、原料和勞動資料等存在的時間比生產它們所需要的時間長。”

這里,穆勒把勞動時間的持續(xù)與勞動產品的持續(xù)混為一談了。按照這種看法,面包業(yè)主永遠不可能從他的雇傭工人那里取得同機器制造業(yè)主相同的利潤,因為面包業(yè)主的產品只能持續(xù)一天,而機器制造業(yè)主的產品卻能持續(xù)二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自然,如果鳥巢存在的時間不比造巢所需的時間長,鳥只好不要巢了。

這一基本真理一旦確立,穆勒就來確立他比重商主義者高明之處了:

“因此,我們看到,利潤不是來自交換這種偶然的事情,而是來自勞動生產力;不管交換是否發(fā)生,一個國家的總利潤總是由勞動生產力決定的。如果沒有職業(yè)的區(qū)分,那就既沒有買,也沒有賣,但是利潤依然存在”。

在這里,交換、買和賣這些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條件被說成是純粹偶然的事情;并且沒有勞動力的買和賣,利潤依然存在!

他接下去又說:

“如果一個國家的全體工人所生產的東西超過了他們的工資總額的20%,那末不論商品價格的水平如何,利潤總是20%。”

從一方面看,這是絕妙的同義反復,因為既然工人為自己的資本家生產了20%的剩余價值,利潤和工人工資總額之比自然是20∶100。但另一方面,說利潤“總是20%”卻是完全錯誤的。它必然總是小于20%,因為利潤要按預付資本的總額來計算。例如,假設資本家預付了500鎊,其中400鎊預付在生產資料上,100鎊預付在工資上。假定剩余價值率照上面所說是20%,那末利潤率則是20∶500,即4%,而不是20%。

接下去又有一個光輝的例證,說明穆勒是怎樣對待社會生產的各種歷史形式的:

“我到處假定,除少數(shù)例外,事物的現(xiàn)狀到處都占統(tǒng)治地位,這就是說,資本家預付全部費用,包括工人的報酬在內”。

把地球上迄今只是作為例外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狀態(tài)看作到處存在的狀態(tài),這真是奇怪的錯覺!我們再往下看。穆勒很樂于承認,“資本家這樣做也沒有絕對的必要”[注:馬克思在1878年11月28日給尼·弗·丹尼爾遜的信中,建議把這一段改正如下:

“接下去又有一個光輝的例證,說明穆勒是怎樣對待社會生產的各種歷史形式的。他說:‘我到處假定,除少數(shù)例外,事物的現(xiàn)狀在工人和資本家作為階級而互相對立的一切地方都占統(tǒng)治地位,這就是說,資本家預付全部費用,包括工人的報酬在內。’穆勒先生欣然相信,即使在工人和資本家作為階級而互相對立的經濟制度下,資本家這樣做也沒有絕對的必要。——編者注]。事情正好相反。

“如果工人在他完成全部工作以前已有維持這段時間生活所必需的資料,他就可以在完工后再去領他的工資,甚至他的全部工資。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資本家了,因為他把資本投入企業(yè),提供了經營企業(yè)所需的一部分基金。”

穆勒同樣可以說,一個不僅為自己預付生活資料,而且為自己預付勞動資料的工人實際上是他自己的雇傭工人?;蛘哒f,只為自己服勞役而不為主人服勞役的美國農民是他自己的奴隸。

穆勒在這樣清楚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甚至在它不存在的時候也總是存在的以后,又完全合乎邏輯地證明,資本主義生產在它存在的時候也是不存在的。他說:

“甚至在前一場合〈即資本家預付雇傭工人的全部生活資料〉,我們也可以用同一觀點來考察工人〈即把他看作資本家〉。”“因為他是在市場價格以下〈!〉提供他的勞動的,所以他好象是把其中的差額〈?〉預付給他的企業(yè)主……”[注:散見約·斯圖亞特·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1868年倫敦版第252—253頁。——{以上各段是按照《資本論》法文版翻譯過來的。——弗·恩·}]

實際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時間內把自己的勞動無償?shù)仡A付給資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或其他一段時間結束時才取得他的勞動的市場價格;在穆勒看來,這就使工人成了資本家!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來也象座小山;現(xiàn)代資產階級的平庸,從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測量出來。

注釋:

[182]套用了十八世紀末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列奧波特·施托爾貝格《致自然》一詩中的話。——第561頁。

[183]比·約·蒲魯東《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1846年巴黎版第1卷第73頁(P.J.Proudhon.《Système  des  contradictions  économiques,ou  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T.I,Paris,1846,p.73)。——第563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勞動過程最初是抽象地,撇開它的各種歷史形式,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來考察的(見第五章)。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個勞動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xiàn)為生產勞動。”在注(7)中還補充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在這里要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后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的。當他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對自然物實行個人占有時,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后來他成為被支配者。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fā)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后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于敵對的對立狀態(tài)。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傮w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xiàn)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出的關于生產勞動的最初的定義,對于作為整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于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末,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fā)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系,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不幸。在闡述理論史的本書第四卷將更詳細地談到,古典政治經濟學一直把剩余價值的生產看作生產工人的決定性的特征。因此,由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對剩余價值性質的看法的改變,它對生產工人所下的定義也就有所變化。例如,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yè)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因為只有農業(yè)勞動才提供剩余價值。在重農學派看來,剩余價值只存在于地租形式中。

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并由資本占有這部分剩余勞動,這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就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來說,工作日一開始就分成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這兩個部分。為了延長剩余勞動,就要用各種方法縮短生產工資的等價物的時間,從而縮短必要勞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fā)生根本的革命。

因此,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最初是在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的基礎上自發(fā)地產生和發(fā)展的。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隸屬,又讓位于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隸屬。

至于各種中間形式,在這里只要提一下就夠了。在這些中間形式中,剩余勞動不是用直接強制的辦法從生產者那里榨取的,生產者也沒有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資本在這里還沒有直接支配勞動過程。在那些用古老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從事手工業(yè)或農業(yè)的獨立生產者的身旁,有高利貸者或商人,有高利貸資本或商業(yè)資本,他們象寄生蟲似地吮吸著這些獨立生產者。這種剝削形式在一個社會內占統(tǒng)治地位,就排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過另一方面,這種剝削形式又可以成為通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例如中世紀末期的情況就是這樣。最后,正如現(xiàn)代家庭勞動的例子所表明的,某些中間形式還會在大工業(yè)的基礎上在某些地方再現(xiàn)出來,雖然它的樣子完全改變了。

對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來說,只要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就夠了,例如,只要從前為自己勞動或者作為行會師傅的幫工的手工業(yè)者變成受資本家直接支配的雇傭工人就夠了;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也是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方法。無限度地延長工作日正是表現(xiàn)為大工業(yè)的特有的產物。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個生產部門,它就不再是單純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那就更是如此。這時它成了生產過程的普遍的、在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形式?,F(xiàn)在它作為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特殊方法,只在下面兩種情況下起作用:第一,以前只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的那些產業(yè)部門為它所占領,也就是說,它擴大作用范圍;第二,已經受它支配的產業(yè)部門由于生產方法的改變不斷發(fā)生革命。

從一定觀點看來,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區(qū)別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對剩余價值是絕對的,因為它以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超過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絕對剩余價值是相對的,因為它以勞動生產率發(fā)展到能夠把必要勞動時間限制為工作日的一個部分為前提。但是,如果注意一下剩余價值的運動,這種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旦確立并成為普遍的生產方式的情況下,只要涉及到剩余價值率的提高,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差別就可以感覺到了。假定勞動力按其價值支付,那末,我們就會碰到這樣的抉擇:如果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的正常強度已定,剩余價值率就只有通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價值率就只有通過工作日兩個組成部分即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相對量的變化才能提高,而這種變化在工資不降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的情況下,又以勞動生產率或勞動強度的變化為前提。

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時間來生產維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那末他就沒有時間來無償?shù)貫榈谌邉趧?。沒有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工人就沒有這種可供支配的時間,而沒有這種剩余時間,就不可能有剩余勞動,從而不可能有資本家,而且也不可能有奴隸主,不可能有封建貴族,一句話,不可能有大私有者階級。[注:“資本家業(yè)主作為一個特殊階級的存在本身是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拉姆賽《論財富的分配》第206頁)“如果每個人的勞動剛夠生產他自己的食物,那就不會有任何財產了。”(萊文斯頓《論公債制度及其影響》第14頁)]

因此,可以說剩余價值有一個自然基礎,但這只是從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即沒有絕對的自然障礙會妨礙一個人把維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勞動從自身上解脫下來并轉嫁給別人,例如,同樣沒有絕對的自然障礙會妨礙一個人去把別人的肉當作食物。[注:據最近統(tǒng)計,僅在地球上已經考查過的地區(qū)內,至少還居住著400萬吃人的人。]絕不應該象有時發(fā)生的情況那樣,把神秘的觀念同這種自然發(fā)生的勞動生產率聯(lián)系起來。只有當人類通過勞動擺脫了最初的動物狀態(tài),從而他們的勞動本身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化的時候,一個人的剩余勞動成為另一個人的生存條件的關系才能出現(xiàn)。在文化初期,已經取得的勞動生產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fā)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fā)展的。其次,在這個文化初期,社會上依靠別人勞動來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數(shù)量,同直接生產者的數(shù)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力的增進,這部分人也就絕對地和相對地增大起來。[注:“在美洲未開化的印第安人那里,幾乎一切都屬于勞動者,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歸勞動所有;在英國,工人也許從來沒有得到2/3。”(《東印度貿易對英國的利益》第72、73頁)]并且,資本關系就是在作為一個長期發(fā)展過程的產物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作為資本關系的基礎和起點的已有的勞動生產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幾十萬年歷史的恩惠。

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fā)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lián)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fā)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可以用英國同印度比較,或者在古代,用雅典、科林斯同黑海沿岸的地方比較。

絕對必需滿足的自然需要的數(shù)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氣候越好,維持和再生產生產者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因而,生產者在為自己從事的勞動之外來為別人提供的剩余勞動就可以越多。狄奧多洛斯談到古代埃及人時就這樣說過:

“他們撫養(yǎng)子女所花的力氣和費用少得簡直令人難以相信。他們給孩子隨便煮一點最簡單的食物;甚至紙草的下端,只要能用火烤一烤,也拿來給孩子們吃。此外也給孩子們吃沼澤植物的根和莖,有的生吃,有的煮一煮或燒一燒再吃。因為氣候非常溫暖,大多數(shù)孩子不穿鞋和衣服。因此父母養(yǎng)大一個子女的費用總共不超過20德拉馬。埃及有那么多的人口并有可能興建那么多宏偉的建筑,主要可由此得到說明。”[注:狄奧多洛斯《史學叢書》第1卷第80章。]

但是古代埃及能興建這些宏偉建筑,與其說是由于埃及人口眾多,還不如說是由于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可供支配。個體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越少,他能提供的剩余勞動就越多;同樣,工人人口中從事生產必要生活資料的部分越小,可以用在其他事情方面的部分就越大。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成為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并且工作日保持一定長度的情況下,剩余勞動量隨勞動的自然條件,特別是隨土壤的肥力而變化。但絕不能反過來說,最肥沃的土壤最適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182]。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fā)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注:“因為前者〈自然富源〉非常富饒非常有利,它使人無所用心,驕傲自滿,放蕩不羈。相反,后者則要求人細心、好學、技巧熟練和有政治才能。”(《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或我們的對外貿易差額是我們財富的尺度》,倫敦商人托馬斯·曼著,他的兒子約翰·曼現(xiàn)在為了公共利益將本書出版,1669年倫敦版第181、182頁)“我覺得,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最大的不幸莫過于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天然就能出產大部分生活資料和食物,而氣候又使人幾乎不必為穿和住擔憂……當然也可能有另一方面的極端。投入勞動不能帶來任何結果的土地,同不投入任何勞動就能出產豐富產品的土地是一樣壞的。”(納·福斯特]《論當前糧價昂貴的原因》1767年倫敦版第10頁)]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并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于多樣化。社會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經濟地加以利用,用人力興建大規(guī)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yè)史上起著最有決定性的作用。如埃及[注: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同時這又使祭司等級作為農業(yè)領導者進行統(tǒng)治。“二至點是尼羅河水每年開始上漲的時刻,埃及人必須以最大的注意力去觀察它……他們必須確定這個回歸年,以便安排農事。因此,他們必須向天空探索它的回轉的明顯標志。”(居維葉《論地球的災變》,埃費爾編,1863年巴黎版第141頁)]、倫巴第、荷蘭等地的治水工程就是例子?;蛘呷缬《取⒉ㄋ沟鹊?,在那里人們利用人工渠道進行灌溉,不僅使土地獲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礦物質肥料同淤泥一起從山上流下來。興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統(tǒng)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產業(yè)繁榮的秘密。[注:在印度,供水的管理是國家權力對互不聯(lián)系的小生產組織進行統(tǒng)治的物質基礎之一。印度的伊斯蘭教統(tǒng)治者比他們的后繼者英國人更懂得這一點。我們只要回憶一下1866年的那次饑荒在孟加拉省奧里薩地區(qū)餓死了一百多萬印度人就夠了。]

良好的自然條件始終只提供剩余勞動的可能性,從而只提供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可能性,而絕不能提供它的現(xiàn)實性。勞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注:“沒有兩個國家能夠以等量的勞動耗費而同樣豐富地提供數(shù)目相等的必要生活資料。人的需要的增減取決于人所處的氣候的嚴寒或溫暖,所以不同國家的居民必須從事的各種職業(yè)的比重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的程度只有根據冷熱的程度才能斷定。由此可以得出一個一般的結論:維持一定數(shù)量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勞動量,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最大,在氣候炎熱的地方最小,因為在寒冷的地方,人們不僅需要較多的衣服,而且土地也必需耕作得更好。”(《論決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1750年倫敦版第59頁)這部劃時代的匿名著作的作者是約瑟夫·馬西。休謨就是從這部著作中得出他的利息理論的。],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這些自然條件只作為自然界限對剩余勞動發(fā)生影響,就是說,它們只確定開始為別人勞動的起點。產業(yè)越進步,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縮。在西歐社會中,工人只有靠剩余勞動才能買到為維持自己生存而勞動的許可,因此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似乎提供剩余產品是人類勞動的一種天生的性質。[注:“任何勞動都必須〈看來,這也是市民的權利和義務〉留有一些剩余量。”(蒲魯東[183])]但是,我們可以舉出亞洲群島的東部一些島嶼上的居民的例子。那里的森林中長著野生的西米樹。

“居民在西米樹上鉆個孔,確定樹髓已經成熟時,就把樹放倒,分成幾段,取出樹髓,再摻水和過濾,就得到完全可以食用的西米粉。從一棵西米樹上通??梢圆傻梦髅追?00磅,有時可采得500磅至600磅。那里的居民到森林去采伐面包,就象我們到森林去砍柴一樣。”[注:弗·沙烏《土地、植物和人》1854年萊比錫第2版第148頁。]

假定東亞的這樣的面包采伐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全部需要,每周需要勞動12小時。良好的自然條件直接給予他的,是許多閑暇時間。要他把這些閑暇時間用于為自己生產,需要一系列的歷史條件;要他把這些時間用于為別人從事剩余勞動,需要外部的強制。如果那里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這個誠實的人為了占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也許每周就得勞動6天。良好的自然條件并不說明,為什么他現(xiàn)在每周要勞動6天,或者為什么他要提供5天的剩余勞動。它只是說明,為什么他的必要勞動時間限于每周一天。但是,他的剩余產品無論如何不是來自人類勞動的某種天生的神秘性質。

同歷史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勞動生產力一樣,受自然制約的勞動生產力也表現(xiàn)為合并勞動的資本的生產力。

李嘉圖從來沒有考慮到剩余價值的起源。他把剩余價值看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東西,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他看來是社會生產的自然形式。他在談到勞動生產率的時候,不是在其中尋找剩余價值存在的原因,而只是尋找決定剩余價值量的原因。相反,他的學派公開宣稱,勞動生產力是利潤(應讀作剩余價值)產生的原因。這無論如何總比重商主義者前進了一步,因為重商主義者認為,產品的價格超過產品生產費用而形成的余額是從交換中,從產品高于其價值的出售中產生的。不過對這個問題,李嘉圖學派也只是回避,而沒有解決。這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實際上具有正確的本能,懂得過于深入地研究剩余價值的起源這個爆炸性問題是非常危險的??墒窃诶罴螆D以后半個世紀,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先生還在拙劣地重復那些最先把李嘉圖學說庸俗化的人的陳腐遁辭,鄭重其事地宣稱他比重商主義者高明,對此我們該說些什么呢?

穆勒說:

“利潤的原因在于,勞動生產的東西比維持勞動所需要的東西多。”

這不過是舊話重提;但是穆勒還想加上一些自己的東西。

“或者換句話說,資本提供利潤的原因在于,食物、衣服、原料和勞動資料等存在的時間比生產它們所需要的時間長。”

這里,穆勒把勞動時間的持續(xù)與勞動產品的持續(xù)混為一談了。按照這種看法,面包業(yè)主永遠不可能從他的雇傭工人那里取得同機器制造業(yè)主相同的利潤,因為面包業(yè)主的產品只能持續(xù)一天,而機器制造業(yè)主的產品卻能持續(xù)二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自然,如果鳥巢存在的時間不比造巢所需的時間長,鳥只好不要巢了。

這一基本真理一旦確立,穆勒就來確立他比重商主義者高明之處了:

“因此,我們看到,利潤不是來自交換這種偶然的事情,而是來自勞動生產力;不管交換是否發(fā)生,一個國家的總利潤總是由勞動生產力決定的。如果沒有職業(yè)的區(qū)分,那就既沒有買,也沒有賣,但是利潤依然存在”。

在這里,交換、買和賣這些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條件被說成是純粹偶然的事情;并且沒有勞動力的買和賣,利潤依然存在!

他接下去又說:

“如果一個國家的全體工人所生產的東西超過了他們的工資總額的20%,那末不論商品價格的水平如何,利潤總是20%。”

從一方面看,這是絕妙的同義反復,因為既然工人為自己的資本家生產了20%的剩余價值,利潤和工人工資總額之比自然是20∶100。但另一方面,說利潤“總是20%”卻是完全錯誤的。它必然總是小于20%,因為利潤要按預付資本的總額來計算。例如,假設資本家預付了500鎊,其中400鎊預付在生產資料上,100鎊預付在工資上。假定剩余價值率照上面所說是20%,那末利潤率則是20∶500,即4%,而不是20%。

接下去又有一個光輝的例證,說明穆勒是怎樣對待社會生產的各種歷史形式的:

“我到處假定,除少數(shù)例外,事物的現(xiàn)狀到處都占統(tǒng)治地位,這就是說,資本家預付全部費用,包括工人的報酬在內”。

把地球上迄今只是作為例外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狀態(tài)看作到處存在的狀態(tài),這真是奇怪的錯覺!我們再往下看。穆勒很樂于承認,“資本家這樣做也沒有絕對的必要”[注:馬克思在1878年11月28日給尼·弗·丹尼爾遜的信中,建議把這一段改正如下:

“接下去又有一個光輝的例證,說明穆勒是怎樣對待社會生產的各種歷史形式的。他說:‘我到處假定,除少數(shù)例外,事物的現(xiàn)狀在工人和資本家作為階級而互相對立的一切地方都占統(tǒng)治地位,這就是說,資本家預付全部費用,包括工人的報酬在內。’穆勒先生欣然相信,即使在工人和資本家作為階級而互相對立的經濟制度下,資本家這樣做也沒有絕對的必要。——編者注]。事情正好相反。

“如果工人在他完成全部工作以前已有維持這段時間生活所必需的資料,他就可以在完工后再去領他的工資,甚至他的全部工資。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資本家了,因為他把資本投入企業(yè),提供了經營企業(yè)所需的一部分基金。”

穆勒同樣可以說,一個不僅為自己預付生活資料,而且為自己預付勞動資料的工人實際上是他自己的雇傭工人。或者說,只為自己服勞役而不為主人服勞役的美國農民是他自己的奴隸。

穆勒在這樣清楚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甚至在它不存在的時候也總是存在的以后,又完全合乎邏輯地證明,資本主義生產在它存在的時候也是不存在的。他說:

“甚至在前一場合〈即資本家預付雇傭工人的全部生活資料〉,我們也可以用同一觀點來考察工人〈即把他看作資本家〉。”“因為他是在市場價格以下〈!〉提供他的勞動的,所以他好象是把其中的差額〈?〉預付給他的企業(yè)主……”[注:散見約·斯圖亞特·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1868年倫敦版第252—253頁。——{以上各段是按照《資本論》法文版翻譯過來的。——弗·恩·}]

實際上工人是在一周或其他一段時間內把自己的勞動無償?shù)仡A付給資本家,然后在一周之末或其他一段時間結束時才取得他的勞動的市場價格;在穆勒看來,這就使工人成了資本家!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來也象座小山;現(xiàn)代資產階級的平庸,從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測量出來。

注釋:

[182]套用了十八世紀末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列奧波特·施托爾貝格《致自然》一詩中的話。——第561頁。

[183]比·約·蒲魯東《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1846年巴黎版第1卷第73頁(P.J.Proudhon.《Système  des  contradictions  économiques,ou  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T.I,Paris,1846,p.73)。——第563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