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剩余價值率
1.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預付資本C在生產過程中生出的剩余價值,或預付資本價值C的價值增殖額,首先表現為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總和而形成的余額。
資本C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購買生產資料而支出的貨幣額c,另一部分是為購買勞動力而支出的貨幣額v;c代表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v代表轉化為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因此,最初是C=c+v,例如,預付資本500鎊=鎊。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得到商品,它的價值=是剩余價值),例如,。原來的資本C變?yōu)镃',由500鎊變?yōu)?90鎊。二者的差額=m,即90鎊剩余價值。因為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所以,說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而形成的余額,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增殖額,或等于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實際上是同義反復。
然而,對這個同義反復需要作進一步的規(guī)定。這里同產品價值相比較的,是它形成過程中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由勞動資料構成的那部分被使用的不變資本只是把自己價值的一部分轉給產品,而其余的部分仍然保留在原來的存在形式中。既然這后一部分在價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在這里就可以把它抽去。即使把它計算進去,也不會引起任何改變。假定c=410鎊,由原料312鎊、輔助材料44鎊和在過程中磨損的機器54鎊組成,而實際使用的機器的價值是1054鎊。我們只把機器因執(zhí)行職能而失掉的并因而轉給產品的54鎊價值,算作為生產產品價值而預付的價值。如果我們把仍然保留在原來形式(如蒸汽機等等)中的1000鎊計算進去,就必須在預付價值和產品價值這兩邊都加上1000鎊。[注:“如果我們把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價值算作預付資本的一部分,我們就必須在年終時把這種資本的殘余價值算作年收入的一部分。”(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1836年倫敦第2版第269頁)]這樣,一邊就是1500鎊,另一邊就是1590鎊。差額或剩余價值仍然是90鎊。因此,凡從上下文聯系中得不出相反意思的地方,我們談到為生產價值而預付的不變資本時,總只是指在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根據這樣的假定,我們再回頭來談C=c+v這個公式,這個公式現在變成了并且正因為這樣,C變成了C'。我們知道,不變資本的價值只是再現在產品中??梢?,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新生產價值產品,是和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產品價值不同的。因此,它不象乍一看來那樣,仿佛是鎊,而是v+m,,不是590鎊,而是180鎊。如果不變資本c=0,換句話說,如果有這樣一些產業(yè)部門,它們的資本家可以不使用經過生產的生產資料,不使用原料、輔助材料,也不使用勞動工具,而只是使用天然存在的材料和勞動力,那末,就不會有不變價值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去。產品價值的這個要素,即我們例子中的410鎊,就會消失,但是包含90鎊剩余價值的180鎊的價值產品仍然同c代表最大的價值額時一樣大?,F在,而已經增殖的資本C'=v+m,C'-C仍然=m。相反,如果m=0,換句話說,假定勞動力(其價值是在可變資本上預付的)只是生產了自己的等價物,那么C=c+v,C'(產品價值)=因此,C=C'。預付資本沒有增殖。
實際上我們已經知道,剩余價值只是v這個變?yōu)閯趧恿Φ馁Y本部分發(fā)生價值變動的結果,因此,v+m=v+△v(v加v的增長額),但是現實的價值變化和價值變化的比率卻是被這樣的事實掩蓋了:由于資本可變部分的增加,全部預付資本也增加了。全部預付資本以前是500,現在變成了590??梢姡獙@個過程進行純粹的分析,必須把產品價值中只是不變資本價值的再現的那一部分完全抽去,就是說,必須使不變資本c=0。為此,這里要運用數學上的一條定律,就是數學上運算變量和常量的定律,即運算常量同變量相加減的定律。
另一個困難是由可變資本的原有形式產生的。比如在上述例子中,C'=410鎊不變資本+90鎊可變資本+90鎊剩余價值。90鎊是已知量,因而是不變量,因此把它當作可變量似乎是不合理的。但鎊或90鎊可變資本,在這里實際上只是這個價值所經過的過程的符號。購買勞動力所預付的資本部分是一定量的物化勞動,因而同購買來的勞動力的價值一樣,是一個不變的價值量。但是,在生產過程本身中,預付的90鎊為發(fā)揮作用的勞動力所代替,死勞動為活勞動所代替,靜止量為流動量所代替,不變量為可變量所代替。結果是v的再生產加v的增長額。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來看,這全部進程是轉化為勞動力的那個原來不變的價值的自行運動。過程及其結果都要歸因于這個價值。因此,如果說90鎊可變資本或自行增殖的價值這個說法看來是矛盾的,那末它只是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矛盾。
乍一看來,假定不變資本等于0是很奇怪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這樣做。例如,有人要計算英國棉紡織業(yè)的利潤,他首先就會扣除付給美國、印度、埃及等國的棉花價格,就是說,使在產品價值中只是再現出來的資本價值=0。
當然,不僅剩余價值同直接產生它并由它來表示其價值變化的那部分資本的比率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剩余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也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因此我們將在第三卷中詳細討論后一比率。要使資本的一部分變成勞動力而增殖,就必須使資本的另一部分變成生產資料。要使可變資本起作用,就必須根據勞動過程的一定的技術性質,按相應的比例來預付不變資本。一定的化學過程固然需要蒸餾器及其他容器,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分析時把蒸餾器抽去。如果僅僅就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變化本身進行考察,也就是說,進行純粹的考察,那末生產資料,這些不變資本的物質形態(tài),就只是提供一種物質,使流動的、形成價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因此,這種物質的性質如何是沒有關系的,無論它是棉花還是鐵都一樣。這種物質的價值如何也是沒有關系的。它只須有足夠的量,以便能吸收生產過程中要消耗的勞動量。只要有了足夠的量,不管它的價值提高或是降低,或者象土地和大海那樣沒有價值,都不會影響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變化的過程。[注:第2版注:盧克萊修說,“無中不能生有”[96],這是不言而喻的。“價值創(chuàng)造”是勞動力轉化為勞動。而勞動力首先又是已轉化為人的機體的自然物質。]
這樣,我們先假定不變資本部分等于零。于是,預付資本就從c+v簡化為v,產品價值假定價值產品=180鎊,代表整個生產過程期間流動的勞動,那我們從中扣除90鎊可變資本的價值,就可得到90鎊剩余價值。90鎊(m)這個數字在這里表示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剩余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顯然由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或者用m/v來表示。在上述例子中,它是90/90=100%。我把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剩余價值的相對量,稱為剩余價值率。[注:這是仿照英國人的“利潤率”、“利息率”等等說法。讀者在第三卷中會看到,只要知道了剩余價值的各個規(guī)律,利潤率是容易理解的。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則既不能了解前者,也不能了解后者。]
我們已經知道,工人在勞動過程的一段時間內,只是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只是生產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為他是在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狀態(tài)下進行生產,所以他不是直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而是在某種特殊的商品形式(如棉紗)上生產出同他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相等的價值,或者說,同他用來購買生活資料的貨幣相等的價值。他為此需用的工作日部分是大小不同的,這取決于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也就是取決于每天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平均勞動時間。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平均代表6個物化勞動小時,那末,工人要生產這個價值,就必須平均每天勞動6小時。如果他不是為資本家勞動,而是獨立地為自己勞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平均一天同樣要勞動這么多小時,才能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獲得維持或不斷再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既然工人在生產勞動力日價值(如3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內,只是生產資本家已經支付[注:{第3版注:在這里,作者沿用了流行的經濟學用語。我們記得,在第137頁[注:見本卷第197頁。——編者注]已經說明,實際上不是資本家“預付”給工人,而是工人“預付”給資本家。——弗·恩·}]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就是說,只是用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來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的價值,所以,這種價值的生產只是表現為再生產。因此,我把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把在這部分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注:我們在本書的前面一直是用“必要勞動時間”這個詞泛指生產一般的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現在起,我們也用這個詞指生產特殊的商品即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用同一術語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發(fā)生誤會的,但這種現象在任何科學中都不能完全避免。例如,我們可以用高等數學和初等數學作一比較。]這種勞動對工人來說所以必要,是因為它不以他的勞動的社會形式為轉移。這種勞動對資本和資本世界來說所以必要,是因為工人的經常存在是它們的基礎。
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余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剩余勞動。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例如奴隸社會和雇傭勞動的社會區(qū)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注:威廉·修昔的底斯·羅雪爾先生[97]以真正哥特謝德[98]的天才發(fā)現,在今天,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形成,以及與此相聯的積累,是由于資本家的“節(jié)儉”,為此,資本家“比如說,要求得到利息”,相反,“在極低的文化階段……是強者迫使弱者節(jié)儉”。(《國民經濟學原理》1858年第3版第82、78頁)是節(jié)約勞動呢?還是節(jié)約尚不存在的剩余產品呢?羅雪爾之流除了確實無知之外,他們又是辯護士,不敢對價值和剩余價值作出誠實的分析,不敢得出可能是危險的違背警章的結論,就是這個原因,迫使羅雪爾之流把資本家用來辯護自己占有已存在的剩余價值時表面上多少能說得過去的理由,歪曲成剩余價值產生的原因。]
因為可變資本的價值等于它所購買的勞動力的價值,因為這個勞動力的價值決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而剩余價值又由工作日的剩余部分決定,所以從這里可以得出結論: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等于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之比,或者說,剩余價值率m/v=剩余勞動/必要勞動。這兩個比率把同一種關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種是物化勞動的形式,另一種是流動勞動的形式。
因此,剩余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注:第2版注:剩余價值率雖然是勞動力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但并不是剝削的絕對量的表現。例如,假定必要勞動=5小時,剩余勞動=5小時,則剝削程度=100%,這里剝削量是5小時。但是如果必要勞動=6小時,剩余勞動=6小時,剝削程度仍然是100%,剝削量卻增加了20%,由5小時增加到6小時。]
按照我們的假定,產品的價值預付資本=500鎊。因為剩余價值=90,預付資本=500,所以按照通常的計算方法,人們就說:剩余價值率(人們把它同利潤率混為一談)=18%。這樣低的比率是會使凱里先生及其他調和論者感動的。但實際上剩余價值率不是=m/C或m/(c+v),而是=m/v,也就是說,不是90/500,而是90/90=100%,比表面的剝削程度的5倍還要多。在這里,雖然我們不知道工作日的絕對量,不知道勞動過程的期間(日、周等等),也不知道90鎊可變資本同時推動的工人人數,但剩余價值率m/v由于可以轉化為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從而精確地向我們表明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比率。這個比率為100%。因此,工人是半天為自己勞動,半天為資本家勞動。
這樣,計算剩余價值率的方法可以簡述如下:我們把全部產品價值拿來,使其中只是再現的不變資本價值等于零。余下的價值額就是在商品形成過程中實際生產出來的唯一的價值產品。如果剩余價值已定,我們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剩余價值,就可得出可變資本。如果可變資本已定,我們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可變資本,就可得出剩余價值。如果這二者已定,那就只須進行最后的運算,計算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m/v。
這種方法雖然很簡單,但它所依據的看法對讀者并不習慣??磥?,舉幾個例子使讀者熟悉一下是適當的。
我們先舉一家紡紗廠的例子,該廠擁有10000個走錠精紡紗錠,用美國棉花紡32支紗,每個紗錠一周生產1磅棉紗。飛花占6%。因此,每周有10600磅棉花被加工成10000磅棉紗和600磅飛花。1871年4月,這種棉花每磅花費7+(3/4)便士,因此10600磅棉花約為342鎊。10000個紗錠(包括粗紡機和蒸汽機在內),按每個花費1鎊計算,共為10000鎊。它們的損耗率是10%=1000鎊,或每周20鎊。廠房的租金是300鎊,或每周6鎊。煤每周11噸(1小時1馬力用煤4磅,1周60小時100馬力(按示功器)的用煤量,外加房屋取暖用煤),每噸按8先令6便士計算,每周約花費4+(1/2)鎊,煤氣每周1鎊,機油每周4+(1/2)鎊,因此,以上所有的輔助材料每周共需10鎊。總之,不變價值部分每周是378鎊。工資每周是52鎊。棉紗的價格是每磅12+(1/4)便士,或10000磅=510鎊,因此剩余價值是510鎊-430鎊=80鎊。我們使不變價值部分378鎊=0,因為它在每周的價值形成中不起作用。這樣,每周的價值產品132鎊因此,剩余價值率=80/52=[153+(11/13)]%。在10小時的平均工作日內,必要勞動=3+(31/33)小時,剩余勞動=6+(2/33)小時。[注:第2版注:第一版所舉的1860年一家紡紗廠的例子,有些事實上的錯誤。本文列舉的材料非常精確,它是曼徹斯特的一位工廠主向我提供的。這里要指出一點,英國的舊馬力是根據汽缸的直徑計算的,而新馬力則是根據示功器指示的實際馬力計算的。]
杰科布曾為1815年做過如下的計算[99],他假定每夸特小麥的價格是80先令,每英畝平均收小麥22蒲式耳,所以從每英畝得到的是11鎊。這個計算預先把不同的項目互相抵銷了,因而很不完備,但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用了。
每英畝的價值生產
種子(小麥)…………1鎊9先令 什一稅、地方稅和國稅……………1鎊1先令
肥料……………………2鎊10先令 地租…………………………………1鎊8先令
工資……………………3鎊10先令 租地家場主的利潤和利息…………1鎊2先令
總計……………………7鎊9先令 總計…………………………………3鎊11先令
在這里(我們始終假定產品的價格=它的價值),剩余價值是分為利潤、利息、什一稅等等不同項目的。這些項目與我們無關。我們把它們加在一起,就得到剩余價值3鎊11先令。我們把買種子和肥料的3鎊19先令作為不變資本部分,使它等于零。預付的可變資本就是3鎊10先令,代替它而被生產出來的新價值是這樣,m/v=3鎊11先令/3鎊10先令,在100%以上。工人用他的工作日的一半以上生產剩余價值,這些剩余價值被各種人用各種借口瓜分掉。[注:我們引用的這個計算材料只是作為例解。同時假定價格=價值。我們在第三卷中會看到,即使拿平均價格來說,也不會這樣簡單地得出這個等式。]
2.產品價值在產品相應部分上的表現
現在我們再回頭談談資本家是怎樣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那個例子。他的紡紗工人的必要勞動是6小時,剩余勞動也是6小時,因此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100%。
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的產品是20磅棉紗,價值30先令。這些棉紗價值至少有8/10(24先令)是由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只是再現的價值(20磅棉花20先令,紗錠等等4先令)構成的,或者說,是由不變資本構成的。其余的2/10是在紡紗過程中產生的6先令新價值,其中一半補償預付的勞動力的日價值或可變資本,另一半形成3先令剩余價值??梢姡@20磅棉紗的總價值是依下列方式構成的:
因為這個總價值表現在總產品20磅棉紗上,所以各個不同的價值要素也必定可以表現在產品的相應部分上。
如果說30先令的棉紗價值存在于20磅棉紗中,那末,這個價值的8/10或其不變部分24先令,就存在于8/10的產品或16磅棉紗中。在這當中,13+(1/3)磅棉紗代表原料的價值,即紡掉的棉花的價值20先令,2+(2/3)磅棉紗代表已消耗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紗錠等等的價值4先令。
因此,13+(1/3)磅棉紗代表總產品20磅棉紗中紡掉的全部棉花,即總產品的原料,此外再也不代表別的東西。雖然13+(1/3)磅棉紗中只包含價值13+(1/3)先令的13+(1/3)磅棉花,但它們的追加價值6+(2/3)先令形成其余6+(2/3)磅棉紗中紡掉的棉花的等價物。結果好象其余的6+(2/3)磅棉紗被抽掉了棉花,而總產品中的全部棉花都塞到13+(1/3)磅棉紗中了。另一方面,在這13+(1/3)磅棉紗中,現在既不包含已消耗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的價值的任何一個原子,也不包含紡紗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的任何一個原子。
同樣,剩下的包含不變資本余額(=4先令)的2+(2/3)磅棉紗,只是代表總產品20磅棉紗中所用掉的輔助材料和勞動資料的價值。
因此,8/10的產品或16磅棉紗,雖然從物體來看,從作為使用價值棉紗來看,它們同產品的其余部分一樣,也是紡紗勞動的創(chuàng)造物,但從我們在這里所講的意義上來看,它們并不包含紡紗勞動,并不包含在紡紗過程本身中吸收的勞動。好象它們沒有經過紡就變成了棉紗,好象它們的棉紗形態(tài)純粹是騙人的。其實,當資本家按24先令把這些棉紗賣出,又用這24先令買回生產資料時就會表明,這16磅棉紗不過是化了裝的棉花、紗錠、煤炭等等。
反之,其余2/10的產品或4磅棉紗,現在只是代表12小時紡紗過程中生產的6先令新價值。其中包含的已用掉的原料和勞動資料的價值已經被剔除了,同前16磅棉紗合并在一起了。體現在20磅棉紗中的紡紗勞動都集中在2/10的產品上。好象這4磅棉紗是紡紗工人用空氣紡成的,好象所用的棉花和紗錠是未經人類加工而天然存在的,因而不會把任何價值加到產品中去。
這4磅棉紗包含一天紡紗過程所生產的全部價值產品,其中2磅棉紗只代表已用掉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即3先令可變資本,其余2磅棉紗則只代表3先令剩余價值。
因為紡紗工人的12個勞動小時物化在6先令中,所以在30先令的棉紗價值中就物化著60個勞動小時。它們存在于20磅棉紗內,其中8/10或16磅棉紗是紡紗過程以前的48個勞動小時的化身,也就是物化在棉紗的生產資料中的勞動的化身,而2/10或4磅棉紗則是紡紗過程本身中消耗的12個勞動小時的化身。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棉紗的價值等于棉紗生產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加棉紗的生產資料中原先已有的價值之和?,F在我們又看到,產品價值在職能上或在概念上不同的組成部分,怎樣能夠表現在產品本身的相應部分上。
我們把產品——生產過程的結果——分成幾個量。一個量只代表生產資料中包含的勞動,或不變資本部分。另一個量只代表生產過程中加進的必要勞動,或可變資本部分。最后一個量的產品只代表同一過程中加進的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這種劃分很簡單,但又很重要,這一點在以后把它應用到復雜的尚未解決的問題上時就可以看出。
上面我們把總產品當作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的完成結果來考察。但是我們還可以伴隨總產品的產生過程來看,仍然把各個部分產品當作職能上不同的各個產品部分。
紡紗工人12小時生產20磅棉紗,因此1小時生產1+(2/3)磅,8小時生產13+(1/3)磅,也就是生產一個部分產品,其價值等于整個工作日紡掉的棉花的總價值。同樣,往后的1小時36分生產的部分產品=2+(2/3)磅棉紗,因而代表12個勞動小時所用掉的勞動資料的價值。再往后的1小時12分,紡紗工人生產2磅棉紗=3先令,這部分產品價值等于他在6小時必要勞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產品。最后的5/6小時,他又生產2磅棉紗,其價值等于他半天剩余勞動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這是英國工廠主日常應用的計算方法,例如他會說,他在最初8小時或2/3的工作日中把棉花賺回來,如此等等。我們知道,這個公式是正確的,其實它就是上面的第一個公式,不過把現成產品的各部分同時并存的空間變成了它們依次出現的時間。但是,伴隨這個公式也可能產生極野蠻的想法,特別是在那些實際上關心價值的增殖過程,但在理論上又有意曲解這一過程的頭腦中會產生這種想法。例如這些人可能這樣想:我們的紡紗工人在他的工作日的最初8小時是生產或補償棉花的價值,往后的1小時36分是生產或補償已消耗的勞動資料的價值,再往后的1小時12分是生產或補償工資的價值,而只有那非常著名的“最后一小時”才是獻給工廠主生產剩余價值的。這樣一來,紡紗工人就得創(chuàng)造雙重奇跡:一方面,他在用棉花、紗錠、蒸汽機、煤炭、機油等等紡紗的時候同時又生產這些東西;另一方面,他把一個有一定強度的工作日變成五個這樣的工作日。就我們的例子來說,生產原料和勞動資料需要24/6=4個十二小時工作日,而把它們變成棉紗還需要1個十二小時工作日。掠奪的貪欲相信這種奇跡,并且總是找得到發(fā)空論的獻媚者來證明這種奇跡,下面這個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時”
1836年的一個早晨,以經濟學識和文體優(yōu)美著稱的納騷·威·西尼耳,這位在英國經濟學家中相當于克勞倫的人,從牛津被召往曼徹斯特。他在牛津教授政治經濟學,現在被召到這里來學習政治經濟學。工廠主選中了他,要他充當斗士去反對新頒布的工廠法[100]和比工廠法更激進的爭取十小時工作日運動。工廠主以通常具有的實際敏感看出,這位教授先生“還需要好好地最后雕琢一番”。因此他們寫信叫他到曼徹斯特來。這位教授先生把他在曼徹斯特從工廠主那里學到的課業(yè),加以潤色,寫成一本小冊子:《關于工廠法對棉紡織業(yè)的影響的書信》(1837年倫敦版)。在這本小冊子里,我們可以讀到下面一段很有教益的話:
“按照現行法律,凡雇用不滿18歲的人的工廠,每天的勞動時間都不得超過11+(1/2)小時,就是說,一周的前5天每天勞動12小時,星期六勞動9小時。下面的分析〈!〉說明,這種工廠的全部純利潤是由最后一小時提供的。假定工廠主投資100000鎊,其中用在廠房和機器上的是80000鎊,用在原料和工資上的是20000鎊。假定資本每年周轉一次,總利潤是15%,該廠全年的商品銷售額應該是價值115000鎊……一個工作日是23個1/2勞動小時,每個1/2勞動小時生產115000鎊的5/115或1/23。在構成總額115000鎊的23/23中,20/23即115000鎊中的100000鎊只是補償資本,1/23即總利潤〈!〉15000鎊中的5000鎊補償工廠和機器的磨損。其余2/23即每天最后兩個1/2小時才生產10%的純利潤。因此,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工廠不是勞動11+(1/2)小時,而是可以勞動13小時,那末,只要增加大約2600鎊流動資本,就能使純利潤增加一倍以上。反之,勞動時間每天縮短1小時,純利潤就會消失,縮短1+(1/2)小時,總利潤也會消失。”[注:西尼耳《關于工廠法對棉紡織業(yè)的影響的書信》1837年倫敦版第12、13頁。我們且不談那些和我們的目的無關的奇談怪論,例如,說工廠主把補償磨損的機器等等的金額,即補償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金額,算在總利潤或純利潤里面。我們也不去談這些數據是否正確。萊昂納德·霍納在《給西尼耳先生的一封信》(1837年倫敦版)中已指明,這些數據除了供所謂“分析”外沒有什么別的價值。萊昂納德·霍納是1833年的工廠調查委員會的委員,在1859年前,一直是工廠視察員——其實是工廠檢查官。他對英國工人階級有不朽的貢獻。他終生不僅同激怒的工廠主作斗爭,而且同大臣作斗爭,對于這些大臣來說,計算工廠主在下院的“票數”比計算“人手”在工廠內的勞動小時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注(32)的補充:且不談西尼耳說的內容如何荒唐,他的敘述方法也是混亂的。其實,他想說的是:工廠主使工人每天勞動11+(1/2)小時或23/2小時。正象一個工作日的情形一樣,全年的勞動也是由11+(1/2)小時或23/2小時(乘以一年的工作日數)構成。按照這個假定,23/2個勞動小時生產的年產品為115000鎊;1/2個勞動小時生產的年產品為1/23×115000鎊;20/2個勞動小時生產20/23×115000鎊=100000鎊.也就是說,它們只補償預付資本。余下的3/2個勞動小時生產3/23×115000鎊=15000鎊,即總利潤。在這3/2個勞動小時中,1/2個勞動小時生產1/23×115000鎊=5000鎊,即只補償工廠和機器的損耗。最后的兩個1/2勞動小時,即最后一個勞動小時,生產2/23×115000鎊=10000鎊,即純利潤。在本文中,西尼耳把最后的2/23的產品轉化為工作日本身的各個部分。]
這位教授先生竟把這種東西叫做“分析”!如果他真的相信工廠主的怨言,認為工人把一天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生產從而再生產或補償建筑物、機器、棉花、煤炭等等的價值,那末,任何分析都是多余的。他只須回答:諸位先生!如果你們把勞動時間從11+(1/2)小時減為10小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天棉花、機器等等的消耗也會減少1+(1/2)小時。因此,你們正好得失相當。以后你們的工人用來再生產或補償預付資本價值的時間也將少1+(1/2)小時。如果西尼耳不相信工廠主所說的話,而是作為內行認為必須作一番分析,他首先就得請求工廠主先生們,在專門涉及純利潤同工作日長度的關系的問題上,不要把機器和廠房、原料和勞動混雜在一起,而把包含在廠房、機器、原料等等中的不變資本放在一邊,把預付在工資上的資本放在另一邊。在這之后,如果按照工廠主的計算,工人是用2/3個勞動小時或1小時再生產或補償工資,那末這位分析家就應該接著說:
根據你們的說法,工人是在倒數第二小時生產自己的工資,在最后一小時生產你們的剩余價值或純利潤。因為工人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同樣的價值,所以倒數第二小時的產品和最后一小時的產品具有同樣的價值。其次,工人只有耗費勞動,才生產價值,而他的勞動量是由他的勞動時間來計量的。按照你們的說法,工人的勞動時間是每天11+(1/2)小時。他用這11+(1/2)小時的一部分來生產或補償自己的工資,用另一部分來生產你們的純利潤。在這個工作日內他再也沒有做別的事情。既然按照你們的說法,工人的工資和他提供的剩余價值是同樣大的價值,那末工人顯然是在5+(3/4)小時內生產自己的工資,在其余5+(3/4)小時內生產你們的純利潤。其次,因為兩小時棉紗產品的價值等于他的工資的價值額加上你們的純利潤,所以這一棉紗的價值必然等于11+(1/2)個勞動小時,也就是說,倒數第二小時的產品必然等于5個勞動小時,最后一小時的產品也必然等于5+(3/4)個勞動小時?,F在我們到了棘手的地方了。請注意!倒數第二個勞動小時同最初一個勞動小時一樣,都是一個通常的勞動小時。不多也不少。因此,紡紗工人怎么能在1個勞動小時內生產出代表5+(3/4)個勞動小時的棉紗價值呢?實際上,他并沒有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他在1個勞動小時內生產的使用價值是一定量的棉紗。這些棉紗的價值等于5+(3/4)個勞動小時,其中4+(3/4)小時未經他的協助就已包含在1小時消耗的生產資料棉花、機器等等內,而4/4小時或1小時才是由他自己加進的。因為他的工資是在5+(3/4)小時內生產的,而1小時紡出的棉紗產品也包含5+(3/4)個勞動小時。所以,他5+(3/4)個勞動小時紡紗勞動的價值產品等于1小時紡紗勞動的產品價值,這并不是什么魔法妖術。如果你們以為他用了他的工作日的哪怕一個時間原子來再生產或“補償”棉花、機器等等的價值,那你們就完全錯了。正由于他的勞動把棉花和紗錠變成棉紗,正由于他紡紗,棉花和紗錠的價值才自行轉移到棉紗上去。這種結果是靠他的勞動的質,而不是靠他的勞動的量造成的。當然,他1小時轉移到棉紗上去的棉花等等的價值比1/2小時多,但這只是因為他1小時紡掉的棉花比1/2小時多?,F在你們懂了吧,你們所謂工人在倒數第二小時生產他的工資的價值,在最后一小時生產純利潤,只不過是說,他的工作日的2小時(不管是最初2小時或是最后2小時)的棉紗產品,體現著11+(1/2)個勞動小時,正好等于他的整個工作日。所謂工人在前5+(3/4)小時生產他的工資,在后5+(3/4)小時生產你們的純利潤,又只不過是說,前5+(3/4)小時你們給了報酬,后5+(3/4)小時你們沒有給報酬。這里我說勞動的報酬,而不說勞動力的報酬,是為了用你們的行話。諸位先生,現在請把你們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和你們沒有付給報酬的勞動時間比較一下,你們就會發(fā)現,二者的比率是半天比半天,也就是100%。這當然是一個很高的百分比。毫無疑問,如果你們使你們的“人手”不是勞動11+(1/2)小時,而是勞動13小時,并且象你們會做的那樣,把額外的1+(1/2)小時也歸入純粹的剩余勞動,那末剩余勞動就會 從5+(3/4)小時增加到7+(1/4)小時,從而剩余價值率就會從100%增加到[126+(2/23)]%。如果你們期望,加上1+(1/2)小時就能使剩余價值率從100%增加到200%,甚至200%以上,即“增加一倍以上”,那未免太樂觀了。另一方面——人的心是很奇怪的東西,特別是當人們把心放在錢袋里的時候——如果你們擔心,工作日從11+(1/2)小時縮減為10+(1/2)小時會使你們的全部純利潤化為烏有,那又未免太悲觀了。事情決不是這樣的。假設其他一切條件相同,即使剩余勞動從5+(3/4)小時降為4+(3/4)小時,仍然會得出一個很好的剩余價值率,即[82+(14/23)]%。但是這個致命的“最后一小時”——你們?yōu)樗幵斓纳裨挶儒a利亞信徒[101]為世界末日編造的神話還要多——是“十足的胡說”。失掉這最后一小時,你們并不會喪失“純利潤”,而你們使用的童男童女也不會失去“靈魂的純潔”。[注:西尼耳證明,工廠主的純利潤、英國棉紡織業(yè)的存在和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都決定于“最后一個勞動小時”;而安德魯·尤爾博士則又證明[102],如果不是把童工和不滿18歲的青工在工廠的溫暖而純潔的道德氣氛里關上整整12小時,而是提早“一小時”把他們趕到冷酷無情、放蕩不羈的外界去,他們就會因懶惰和邪惡而使靈魂不能得救。從1848年起,工廠視察員在半年一次的《報告》中一直拿“最后的”、“致命的一小時”來嘲弄工廠主。例如,豪威耳先生在1855年5月31日的工廠視察報告中說:“假如下面這種巧妙的計算〈他引證西尼耳〉是正確的,聯合王國的所有棉紡織廠從1850年起就已經賠本了。”(《工廠視察員報告。截至1855年4月30日為止的半年》第19、20頁)當1848年議會通過十小時工作日法案時,分散在多爾塞特和索美塞特兩郡交界處的農村麻紡廠的工廠主們,強迫一些正規(guī)工人接受一份反對這項法案的請愿書,請愿書中有這樣的話:“我們這些向你們請愿的人,作為父母,認為增加一小時閑蕩的時間,結果只會使我們的孩子道德敗壞,因為懶惰是萬惡之源。”關于這一點,1848年10月31日的工廠視察員報告指出:“在這些敦厚善良的父母們的子女做工的麻紡廠里,空氣中充滿著原料的塵埃和碎屑,即使只在紡紗車間呆上10分鐘,也會感到非常難受,因為眼睛、耳朵、鼻孔、嘴巴里會立刻塞滿亞麻的碎屑,根本無法躲避,這不能不使你感到極度的痛苦。同時,由于機器飛速地轉動,這種勞動本身需要全神貫注,需要一刻不停地運用技巧和動作,這些兒童在這樣的空氣里除了吃飯時間外整整勞動10小時,現在還要他們的父母說自己的子女‘懶惰’,這未免太殘酷了……這些兒童的勞動時間比附近農村里雇工的勞動時間還要長……所謂‘懶惰和邪惡’這種無情的胡說必須斥之為十足的假仁假義和最無恥的偽善……大約在十二年以前,當有人在最高權威的批準下,十分自信地、鄭重其事地公開宣布工廠主的全部‘純利潤’來源于‘最后一小時’勞動,從而工作日縮短一小時就會消滅純利潤的時候,一部分公眾曾對這種自信程度感到驚訝;而現在,當這部分公眾看到下面的事實時恐怕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這就是:關于充滿善行的‘最后一小時’的原始發(fā)現,從那時以來已經大大完善,不僅包括‘利潤’,而且還包括‘道德’;因此,如果兒童的勞動時間減為整整10小時,兒童的道德會和他們的雇主的純利潤一道化為烏有,因為二者都取決于這最后的致命的一小時。”(《工廠視察員報告。1848年10月31日》第101頁)接著,這份工廠視察員報告舉出了一些實例,說明這些工廠主先生的“道德”和“善行”,說明他們怎樣施用陰謀、詭計、利誘、威脅、偽造等手段,迫使少數完全不會反抗的工人在這種請愿書上簽名,然后把這種請愿書冒充整個產業(yè)部門和整個郡的請愿書提交議會。——無論是后來熱心擁護工廠立法而值得贊揚的西尼耳本人,還是先后反對他的人,都不知道怎樣說明這一“原始發(fā)現”的錯誤結論。這個事實最能說明所謂經濟“科學”的現狀。他們只是訴諸實際經驗。而理由和原因仍然是秘密。]
當你們的“最后一小時”真的敲響的時候,請你們想起牛津的這位教授吧。好了,但愿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里再同諸位相會。再見![注:這位教授先生總算從這次曼徹斯特的旅行中得到了一些好處!在《關于工廠法的書信》中,全部純利潤,即“利潤”、“利息”和甚至“更多的東西”取決于工人的一小時無酬勞動!而在一年前,西尼耳在他那本為牛津的大學生和有教養(yǎng)的庸人寫的《政治經濟學大綱》一書中,還反對李嘉圖提出的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論點,“發(fā)現”利潤來源于資本家的勞動,利息來源于資本家的禁欲主義,來源于他的《Abstinenz》〔“節(jié)欲”〕。這一派胡言本身是陳舊的,但“節(jié)欲”這個詞是新鮮的。羅雪爾先生把這個詞正確地譯成德文的《Enthaltung》〔“節(jié)制”〕。但他的不大懂拉丁文的同胞維爾特們、舒耳茨們以及別的米歇爾們卻把這個詞變成了僧侶用語《Entsagung》〔“禁欲”〕。]……西尼耳1836年發(fā)現的“最后一小時”這個信號,在1848年4月15日,又被經濟學界的一位大官老爺詹姆斯·威爾遜在倫敦《經濟學家》雜志上重新吹奏起來,以反對十小時工作日的法律。
4.剩余產品
我們把代表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在第2節(jié)舉的例子中,是20磅棉紗的1/10或2磅棉紗)稱為剩余產品。決定剩余價值率的,不是剩余價值同資本總額的比率,而是剩余價值同資本的可變部分的比率,同樣,決定剩余產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余產品同總產品的其余部分的比率,而是剩余產品同代表必要勞動的那部分產品的比率。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同樣,富的程度不是由產品的絕對量來計量,而是由剩余產品的相對量來計量。[注:“對于一個擁有20000鎊資本,每年獲得利潤2000鎊的人來說,只要他的利潤不低于2000鎊,不管他的資本是雇100個工人還是雇1000個工人,不管生產的商品是賣10000鎊還是賣20000鎊,都是一樣的。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益不也是這樣嗎?只要這個國家的實際純收入,它的地租和利潤不變,這個國家的人口有1000萬還是有1200萬,都是無關緊要的。”(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原理》1821年倫敦第3版第416頁)早在李嘉圖之前,有一位剩余產品的狂熱的崇拜者阿瑟·楊格——他還是一個喜歡空談而缺乏批判精神的作家,他的名聲和他的功績適成反比——就曾說過:“在一個現代王國里,如果象古羅馬那樣把整個省區(qū)的土地分給獨立的小農耕種,即使他們耕種得很好,又有什么用呢?除了繁殖人口別無其他目的,而人口繁殖本身是最沒有用處的”(阿瑟·楊格《政治算術》1774年倫敦版第47頁)。注(34)的補充:奇怪的是,“有一種強烈的傾向,把純收入說成是對工人階級有利的……但是很明顯,它之所以有利,并不因為它是純的”(托·霍普金斯《論地租》1828年倫敦版第126頁)。]
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之和,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注釋:
[96]盧克萊修《物性論》第1卷第155—156行。——第242頁。
[97]修昔的底斯是著名古希臘歷史學家,馬克思把威廉·羅雪爾諷刺地叫做威廉·修昔的底斯·羅雪爾,因為這個庸俗經濟學家在他的著作《國民經濟學原理》(《Die Grundlagen der Nationalökonomie》)第一版序言中,如馬克思所說,“謙虛地宣稱自己是政治經濟學的修昔的底斯”。羅雪爾在引用修昔的底斯的著作時表示:“象古代歷史學家一樣,我也希望我的著作有益于……”等等。——第244頁。
[98]指德國作家和文學批評家哥特謝德。哥特謝德在文學上曾起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他又對新的文學潮流表現出異常的偏執(zhí)。因此,他的名字成了文學上傲慢與遲鈍的同義語。——第244頁。
[99]威·杰科布《再論英國農業(yè)需要保護關稅。給賽·惠特布雷德的一封信》1815年倫敦版第33頁(W.Jacob.《A Letter to S.Whitbread,being a Sequel to Consider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Required by British Agriculture》.London,1815,p.33)。——第246頁。
[100]指1833年的工廠法。關于這個法律,見本卷第307—310頁。——第251頁。
[101]錫利亞信徒(來自希臘文“錫利亞斯”——一千)宣傳關于耶穌再生和在地球上建立公正、普遍平等和幸福的“千年王國”的宗教神秘學說。錫利亞教義產生在奴隸制度解體時期,勞動人民由于遭受難以忍受的壓迫和痛苦而從這種救世的狂想中尋找出路。這種信仰流傳很廣,后來經常重新出現在中世紀各種教派的學說中。——第255頁。
[102]安·尤爾《工廠哲學:或論大不列顛工廠制度的科學、道德和商業(yè)的經濟》1835年倫敦版第406頁(A.Ure.《The Philosophy of Manufactures:or,An Exposition of the Scientific,Moral,and Commercial Economy of the Factory System of Great Britain》.London,1835,p.406)。——第255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