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第一章。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第一章。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是它們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只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它們表現(xiàn)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們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商品的價值對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對它怎么辦。[32]同商品體的可感覺的粗糙的對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對象性中連一個自然物質(zhì)原子也沒有。因此,每一個商品不管你怎樣顛來倒去,它作為價值物總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們記住,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xiàn)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fā),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F(xiàn)在我們必須回到價值的這種表現(xiàn)形式。

誰都知道——即使他別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們使用價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但是在這里,我們要做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從來沒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這種貨幣形式的起源,就是說,探討商品價值關系中包含的價值表現(xiàn),怎樣從最簡單的最不顯眼的樣子一直發(fā)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這樣,貨幣的謎就會隨著消失。

顯然,最簡單的價值關系就是一個商品同另一個不同種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種商品都一樣)的價值關系。因此,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為一個商品提供了最簡單的價值表現(xiàn)。

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

(1)價值表現(xiàn)的兩極: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

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價值形式中。因此,分析這個形式確實困難。

兩個不同種的商品A和B,如我們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這里顯然起著兩種不同的作用。麻布通過上衣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上衣則成為這種價值表現(xiàn)的材料。前一個商品起主動作用,后一個商品起被動作用。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為相對價值,或者說,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后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說,處于等價形式。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xiàn)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表現(xiàn)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xiàn)互相發(fā)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我不能用麻布來表現(xiàn)麻布的價值。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不是價值表現(xiàn)。相反,這個等式只是說,20碼麻布無非是20碼麻布,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麻布。因此,麻布的價值只能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即通過另一個商品表現(xiàn)出來。因此,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要求有另一個與麻布相對立的商品處于等價形式。另一方面,這另一個充當?shù)葍r物的商品不能同時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它不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它只是為別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提供材料。

誠然,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種表現(xiàn)也包含著相反的關系:1件上衣=20碼麻布,或1件上衣值20碼麻布。但是,要相對地表現(xiàn)上衣的價值,我就必須把等式倒過來,而一旦我這樣做,成為等價物的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了。可見,同一個商品在同一個價值表現(xiàn)中,不能同時具有兩種形式。不僅如此,這兩種形式是作為兩極互相排斥的。

一個商品究竟是處于相對價值形式,還是處于與之對立的等價形式,完全取決于它當時在價值表現(xiàn)中所處的地位,就是說,取決于它是價值被表現(xiàn)的商品,還是表現(xiàn)價值的商品。

(2)相對價值形式

(a)相對價值形式的內(nèi)容

要發(fā)現(xiàn)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表現(xiàn)怎樣隱藏在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首先必須完全撇開這個價值關系的量的方面來考察這個關系。人們通常的做法正好相反,他們在價值關系中只看到兩種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們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為同一單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為同一單位的表現(xiàn),才是同名稱的,因而是可通約的。[注:少數(shù)經(jīng)濟學家,例如賽·貝利,曾分析價值形式,但沒有得到任何結果,這首先是因為他們把價值形式同價值混為一談,其次,是因為在講求實用的資產(chǎn)者的粗鄙的影響下,他們一開始就只注意量的規(guī)定性。“對量的支配……構成價值。”(《貨幣及其價值的變動》1837年倫敦版第11頁)作者賽·貝利。]

不論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件上衣,或=x件上衣,也就是說,不論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一個這樣的比例總是包含這樣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為價值量是同一單位的表現(xiàn),是同一性質(zhì)的物。麻布=上衣是這一等式的基礎。

但是,這兩個被看作質(zhì)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麻布的價值得到表現(xiàn)。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是通過同上衣的關系,把上衣當作它的“等價物”,或與它“能交換的東西”。在這個關系中,上衣是價值的存在形式,是價值物,因為只有作為價值物,它才是與麻布相同的。另一方面,麻布自身的價值顯示出來了,或得到了獨立的表現(xiàn),因為麻布只有作為價值才能把上衣當作等值的東西,或與它能交換的東西。比如,丁酸是同甲酸丙酯不同的物體。但二者是由同一些化學實體——碳(C)、氫(H)、氧(O)構成,而且是以相同的百分比構成,即C4H8O2。假如甲酸丙酯被看作與丁酸相等,那末,在這個關系中,第一,甲酸丙酯只是C4H8O2的存在形式,第二,就是說,丁酸也是由C4H8O2構成的。可見,通過使甲酸丙酯同丁酸相等,丁酸與自身的物體形態(tài)不同的化學實體被表現(xiàn)出來了。

如果我們說,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那末,我們的分析就是把商品化為價值抽象,但是并沒有使它們具有與它們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在一個商品和另一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情形就不是這樣。在這里,一個商品的價值性質(zhì)通過該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關系而顯露出來。

例如當上衣作為價值物被看作與麻布相等時,前者包含的勞動就被看作與后者包含的勞動相等。固然,縫上衣的勞動是一種與織麻布的勞動不同的具體勞動。但是,把縫看作與織相等,實際上就是把縫化為兩種勞動中確實等同的東西,化為它們的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zhì)。通過這種間接的辦法還說明,織就它織出價值而論,也和縫毫無區(qū)別,所以是抽象人類勞動。只有不同種商品的等價表現(xiàn)才使形成價值的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質(zhì)顯示出來,因為這種等價表現(xiàn)實際上是把不同種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種勞動化為它們的共同東西,化為一般人類勞動。[注:第2版注:最早的經(jīng)濟學家之一、著名的富蘭克林,繼威廉·配第之后看出了價值的本質(zhì),他說:“既然貿(mào)易無非是一種勞動同另一種勞動的交換,所以一切物的價值用勞動來估計是最正確的”(斯巴克斯編《富蘭克林全集》1836年波士頓版第2卷第267頁)。富蘭克林沒有意識到,既然他“用勞動”來估計一切物的價值,也就抽掉了各種互相交換的勞動的差別,這樣就把這些勞動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他雖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把它說了出來。他先說“一種勞動”,然后說“另一種勞動”,最后說的是沒有任何限定的“勞動”,也就是作為一切物的價值實體的勞動。]

然而,只把構成麻布價值的勞動的特殊性質(zhì)表現(xiàn)出來,是不夠的。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tài)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價值。要使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為人類勞動的凝結,就必須使它表現(xiàn)為一種“對象性”,這種對象性與麻布本身的物體不同,同時又是麻布與其他商品所共有的。這個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

在麻布的價值關系中,上衣是當作與麻布同質(zhì)的東西,是當作同一性質(zhì)的物,因為它是價值。在這里,它是當作表現(xiàn)價值的物,或者說,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價值的物。當然,上衣,作為商品體的上衣,只是使用價值。一件上衣同任何一塊麻布一樣,不表現(xiàn)價值。這只是證明,上衣在同麻布的價值關系中,比在這種關系之外,多一層意義,正象許多人穿上鑲金邊的上衣,比不穿這種上衣,多一層意義一樣。

在上衣的生產(chǎn)上,人類勞動力的確是以縫的形式被耗費的。因此,上衣中積累了人類勞動。從這方面看,上衣是“價值承擔者”,雖然它的這種屬性即使把它穿破了也是看不出來的。在麻布的價值關系中,上衣只是顯示出這一方面,也就是當作物體化的價值,當作價值體。即使上衣扣上了紐扣,麻布在它身上還是認出與自己同宗族的美麗的價值靈魂。但是,如果對麻布來說,價值不同時采取上衣的形式,上衣在麻布面前就不能表示價值。例如,如果在A看來,陛下不具有B的儀表,因而不隨著國王的每次更換而改變?nèi)菝?、頭發(fā)等等,A就不會把B當作陛下。

可見,在上衣成為麻布的等價物的價值關系中,上衣形式起著價值形式的作用。因此,商品麻布的價值是表現(xiàn)在商品上衣的物體上,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另一個商品的使用價值上。作為使用價值,麻布是在感覺上與上衣不同的物;作為價值,它卻是“與上衣等同的東西”,因而看起來就象上衣。麻布就這樣取得了與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它的價值性質(zhì)通過它和上衣相等表現(xiàn)出來,正象基督徒的羊性通過他和上帝的羔羊相等表現(xiàn)出來一樣。

我們看到,一當麻布與別的商品即上衣交往時,商品價值的分析向我們說明的一切,現(xiàn)在就由麻布自己說出來了。不過它只能用它自己通曉的語言即商品語言來表達它的思想。為了說明勞動在人類勞動的抽象屬性上形成它自己的價值,它就說,上衣只要與它相等,從而是價值,就和麻布一樣是由同一勞動構成的。為了說明它的高尚的價值對象性不同于它的漿硬的物體,它就說,價值看起來象上衣,因此它自己作為價值物,就同上衣相象,正如兩個雞蛋相象一樣。順便指出,除希伯來語以外,商品語言中也還有其他許多確切程度不同的方言。例如,要表達商品B同商品A相等是商品A自己的價值表現(xiàn),德文《Wertsein》〔價值,價值存在〕就不如羅曼語的動詞valere,valer,valoir〔值〕表達得確切。巴黎確實值一次彌撒![33]

可見,通過價值關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價值形式,或者說,商品B的物體成了反映商品A的價值的鏡子。[注:在某種意義上,人很象商品。因為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象費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當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羅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對彼得說來,這整個保羅以他保羅的肉體成為人這個物種的表現(xiàn)形式。]商品A同作為價值體,作為人類勞動的化身的商品B發(fā)生關系,就使B的使用價值成為表現(xiàn)A自己價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價值上這樣表現(xiàn)出來的商品B的價值,具有相對價值形式。

(b)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規(guī)定性

凡是價值要被表現(xiàn)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舍費耳小麥、100磅咖啡等等。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著一定量的人類勞動。因而,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xiàn)價值,而且要表現(xiàn)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因此,在商品A和商品B如麻布和上衣的價值關系中,上衣這種商品不僅作為一般價值體被看作在質(zhì)上同麻布相等,而且是作為一定量的價值體或等價物如1件上衣被看作同一定量的麻布如20碼麻布相等。

“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碼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樣多的價值實體。就是說,這兩個商品量耗費了同樣多的勞動或等量的勞動時間。但是生產(chǎn)20碼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織或縫的生產(chǎn)力的變化而變化的。現(xiàn)在我們要較詳細地研究一下這種變化對價值量的相對表現(xiàn)的影響。

Ⅰ.麻布的價值起了變化[注:“價值”一詞在這里是用來指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前面有的地方已經(jīng)這樣用過。],上衣的價值不變。如果生產(chǎn)麻布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種植亞麻的土地肥力下降而增加一倍,那末麻布的價值也就增大一倍。這時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碼麻布=2件上衣,因為現(xiàn)在1件上衣包含的勞動時間只有20碼麻布的一半。相反地,如果生產(chǎn)麻布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織機改良而減少一半,那末,麻布的價值也就減低一半。這樣,現(xiàn)在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可見,在商品B的價值不變時,商品A的相對價值即它表現(xiàn)在商品B上的價值的增減,與商品A的價值成正比。

Ⅱ.麻布的價值不變,上衣的價值起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chǎn)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現(xiàn)在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相反地,如果上衣的價值減少一半,那末,20碼麻布=2件上衣。因此,在商品A的價值不變時,它的相對的、表現(xiàn)在商品B上的價值的增減,與商品B的價值變化成反比。

我們把Ⅰ、Ⅱ類的各種情形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相對價值的同樣的量的變化可以由完全相反的原因造成。所以,20碼麻布=1件上衣變?yōu)椋?.20碼麻布=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價值增加一倍,或者是由于上衣的價值減低一半;2.20碼麻布=1/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價值減低一半,或者是由于上衣的價值增加一倍。

Ⅲ.生產(chǎn)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時發(fā)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這兩種商品的價值發(fā)生什么變動,依舊是20碼麻布=1件上衣。只有把它們同價值不變的第三種商品比較,才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價值的變化。如果所有商品的價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時增減,它們的相對價值就保持不變。它們的實際的價值變化可以由以下這個事實看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nèi),現(xiàn)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過去多些或少些。

Ⅳ.生產(chǎn)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它們的價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時發(fā)生變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發(fā)生變化,等等。這種種可能的組合對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的影響,根據(jù)Ⅰ、Ⅱ、Ⅲ類的情況就可以推知。

可見,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價值量的相對表現(xiàn)即相對價值量上。即使商品的價值不變,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發(fā)生變化。即使商品的價值發(fā)生變化,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不變,最后,商品的價值量和這個價值量的相對表現(xiàn)同時發(fā)生的變化,完全不需要一致。[注:第2版注:庸俗經(jīng)濟學以慣有的機警利用了價值量和它的相對表現(xiàn)之間的這種不一致現(xiàn)象。例如:“如果承認,A由于同它相交換的B提高而降低,雖然這時在A上所耗費的勞動并不比以前少,這樣,你們的一般價值原理就破產(chǎn)了……如果承認,由于與B相對而言,A的價值提高,所以與A相對而言,B的價值就降低,那末,李嘉圖提出的關于商品的價值總是取決于商品所體現(xiàn)的勞動量這個大原理就站不住腳了;因為既然A的費用的變化不僅改變了本身的價值(與同它相交換的B相對而言),而且也改變了B的價值(與A的價值相對而言),雖然生產(chǎn)B所需要的勞動量并未發(fā)生任何變化,那末,不僅確認商品生產(chǎn)所耗費的勞動量調(diào)節(jié)商品價值的學說要破產(chǎn),而且斷言商品的生產(chǎn)費用調(diào)節(jié)商品價值的學說也要破產(chǎn)。”(約·布羅德赫斯特《政治經(jīng)濟學》1842年倫敦版第11、14頁)

布羅德赫斯特先生也可以說:看看10/20、10/50、10/100等等分數(shù)罷。即使10這個數(shù)字不變,但它的相對量,它與分母20、50、100相對而言的量卻不斷下降??梢姡麛?shù)(例如10)的大小由它包含的單位數(shù)來“調(diào)節(jié)”這個大原理破產(chǎn)了。]

(3)等價形式

我們說過,當商品A(麻布)通過不同種商品B(上衣)的使用價值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種特殊的價值形式,即等價形式。商品麻布顯示出它自身的價值,是通過上衣沒有取得與自己的物體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而與它相等。這樣,麻布表現(xiàn)出它自身具有價值,實際上是通過上衣能與它直接交換。因此,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就是它能與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如果一種商品例如上衣成了另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等價物,上衣因而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屬性,即處于能夠與麻布直接交換的形式,那末,這根本沒有表明上衣與麻布交換的比例。既然麻布的價值量已定,這個比例就取決于上衣的價值量。不管是上衣表現(xiàn)為等價物,麻布表現(xiàn)為相對價值,還是相反,麻布表現(xiàn)為等價物,上衣表現(xiàn)為相對價值,上衣的價值量總是取決于生產(chǎn)它的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和它的價值形式無關。但是一當上衣這種商品在價值表現(xiàn)中取得等價物的地位,它的價值量就不是作為價值量來表現(xiàn)了。在價值等式中,上衣的價值量不如說只是當作某物的一定的量。

例如,40碼麻布“值”什么呢?2件上衣。因為上衣這種商品在這里起著等價物的作用,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與麻布相對立時是充當價值體,所以,一定量的上衣也就足以表現(xiàn)麻布的一定的價值量。因此,兩件上衣能夠表現(xiàn)40碼麻布的價值量,但是兩件上衣決不能表現(xiàn)它們自己的價值量,即上衣的價值量。在價值等式中,等價物始終只具有某物即某種使用價值的單純的量的形式,對這一事實的膚淺了解,使貝利同他的許多先驅者和后繼者都誤認為價值表現(xiàn)只是一種量的關系。其實,商品的等價形式不包含價值的量的規(guī)定。

在考察等價形式時看見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商品的自然形式成為價值形式。但是請注意,對商品B(上衣、小麥或鐵等等)來說,這種轉換只有在任何別的商品A(麻布等等)與它發(fā)生價值關系時,只有在這種關系中才能實現(xiàn)。因為任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當作等價物來同自己發(fā)生關系,因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來表現(xiàn)它自己的價值,所以它必須把另一商品當作等價物來同它發(fā)生關系,或者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為它自己的價值形式。

為了說明這一點,可以用衡量商品體本身即使用價值的尺度作例子。塔糖是物體,所以是重的,因而有重量,但是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塔糖的重量?,F(xiàn)在我們拿一些不同的鐵塊來,這些鐵塊的重量是預先確定了的。鐵的物體形式,就其自身來說,同塔糖的物體形式一樣,不是重的表現(xiàn)形式。要表現(xiàn)塔糖是重的,我們就要使它和鐵發(fā)生重量關系。在這種關系中,鐵充當一種只表示重而不表示別的東西的物體。因此,鐵的量充當糖的重量尺度,對糖這個物體來說,它只是重的體現(xiàn),重的表現(xiàn)形式。鐵只是在糖或其他任何要測定重量的物體同它發(fā)生重量關系的時候,才起這種作用。如果兩種物都沒有重,它們就不能發(fā)生這種關系,因此一種物就不能成為另一種物的重的表現(xiàn)。如果把二者放在天平上,我們就會在實際上看到,當作有重的物,它們是相同的,因而在一定的比例上也具有同樣的重量。鐵這個物體作為重量尺度,對于塔糖來說,只代表重,同樣,在我們的價值表現(xiàn)中,上衣這個物體對于麻布來說,也只代表價值。

但是,類比只能到此為止。在塔糖的重量表現(xiàn)中,鐵代表兩個物體共有的自然屬性,即它們的重,而在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中,上衣代表這兩種物的超自然屬性,即它們的價值,某種純粹社會的東西。

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把自己的價值表現(xiàn)為一種與自己的物體和物體屬性完全不同的東西,例如表現(xiàn)為與上衣相同的東西,因此,這個表現(xiàn)本身就說明其中隱藏著某種社會關系。等價形式卻相反。等價形式恰恰在于:商品體例如上衣這個物本身就表現(xiàn)價值,因而天然就具有價值形式。當然,只是在商品麻布把商品上衣當作等價物的價值關系中,才是這樣。[注:這種反思的規(guī)定是十分奇特的。例如,這個人所以是國王,只因為其他人作為臣民同他發(fā)生關系。反過來,他們所以認為自己是臣民,是因為他是國王。]但是,既然一物的屬性不是由該物同他物的關系產(chǎn)生,而只是在這種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因此上衣似乎天然具有等價形式,天然具有能與其他商品直接交換的屬性,就象它天然具有重的屬性或保暖的屬性一樣。從這里就產(chǎn)生了等價形式的謎的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只是在等價形式以貨幣這種完成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學家的面前的時候,才為他的資產(chǎn)階級的短淺的眼光所注意。這時他用不太耀眼的商品代替金銀,并以一再滿足的心情反復列舉各種曾經(jīng)充當過商品等價物的普通商品,企圖以此來說明金銀的神秘性質(zhì)。他沒有料到,最簡單的價值表現(xiàn),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就已經(jīng)提出了等價形式的謎讓人們?nèi)ソ鉀Q。

充當?shù)葍r物的商品的物體總是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化身,同時又總是某種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產(chǎn)品。因此,這種具體勞動就成為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xiàn)。例如,如果上衣只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xiàn),那末,在上衣內(nèi)實際地實現(xiàn)的縫勞動就只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xiàn)形式。在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中,縫勞動的有用性不在于造了衣服,從而造了人[注:原文套用了德國諺語《Kleider  machen  Leute》,直譯是:“衣服造人”,轉義是:人靠衣裝。——譯者注],而在于造了一種物體,使人們能看出它是價值,因而是與物化在麻布價值內(nèi)的勞動毫無區(qū)別的那種勞動的凝結。要造這樣一面反映價值的鏡子,縫勞動本身就必須只是反映它作為人類勞動的這種抽象屬性。

縫的形式同織的形式一樣,都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因此,二者都具有人類勞動的一般屬性,因而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在價值的生產(chǎn)上,就可以只從這個角度來考察。這并不神秘。但是在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上事情卻反過來了。例如,為了表明織不是在它作為織這個具體形式上,而是在它作為人類勞動這個一般屬性上形成麻布的價值,我們就要把縫這種制造麻布的等價物的具體勞動,作為抽象人類勞動的可以捉摸的實現(xiàn)形式與織相對立。

可見,等價形式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

既然這種具體勞動,即縫,只是當作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表現(xiàn),它也就具有與別種勞動即麻布中包含的勞動等同的形式,因而,盡管它同其他一切生產(chǎn)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私人勞動,但終究是直接社會形式上的勞動。正因為這樣,它才表現(xiàn)在一種能與別種商品直接交換的產(chǎn)品上??梢姡葍r形式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一位偉大的研究家,等價形式的后兩個特點就會更容易了解。這位研究家最早分析了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價值形式。他就是亞里士多德。

首先,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指出,商品的貨幣形式不過是簡單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任何別一種商品來表現(xiàn)——的進一步發(fā)展的形態(tài),因為他說:

“5張床=1間屋”

“無異于”:

“5張床=若干貨幣”。

其次,他看到:包含著這個價值表現(xiàn)的價值關系本身,要求屋必須在質(zhì)上與床等同,這兩種感覺上不同的物,如果沒有這種本質(zhì)上的等同性,就不能作為可通約的量而互相發(fā)生關系。他說:“沒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換,沒有可通約性,就不能等同。”但是他到此就停下來了,沒有對價值形式作進一步分析。“實際上,這樣不同種的物是不能通約的”,就是說,它們不可能在質(zhì)上等同。這種等同只能是某種和物的真實性質(zhì)相異的東西,因而只能是“應付實際需要的手段”[34]。

可見,亞里士多德自己告訴了我們,是什么東西阻礙他作進一步的分析,這就是缺乏價值概念。這種等同的東西,也就是屋在床的價值表現(xiàn)中對床來說所代表的共同的實體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說,這種東西“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什么呢?只要屋代表床和屋二者中真正等同的東西,對床來說屋就代表一種等同的東西。這就是人類勞動。

但是,亞里士多德不能從價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價值形式中,一切勞動都表現(xiàn)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臘社會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為自然基礎的。價值表現(xiàn)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jīng)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只有在這樣的社會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chǎn)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系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關系。亞里士多德在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了等同關系,正是在這里閃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輝。只是他所處的社會的歷史限制,使他不能發(fā)現(xiàn)這種等同關系“實際上”是什么。

(4)簡單價值形式的總體

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包含在它與一個不同種商品的價值關系或交換關系中。商品A的價值,通過商品B能與商品A直接交換而在質(zhì)上得到表現(xiàn),通過一定量的商品B能與既定量的商品A交換而在量上得到表現(xiàn)。換句話說,一個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它表現(xiàn)為“交換價值”而得到獨立的表現(xiàn)。在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jīng)依照通常的說法,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嚴格說來,這是不對的。商品是使用價值或使用物品和“價值”。一個商品,只要它的價值取得一個特別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現(xiàn)形式,即交換價值形式,它就表現(xiàn)為這樣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絕沒有這種形式,而只有同第二個不同種的商品發(fā)生價值關系或交換關系時,它才具有這種形式。只要我們知道了這一點,上述說法就沒有害處,而只有簡便的好處。

我們的分析表明,商品的價值形式或價值表現(xiàn)由商品價值的本性產(chǎn)生,而不是相反,價值和價值量由它們的作為交換價值的表現(xiàn)方式產(chǎn)生。但是,這正是重商主義者和他們的現(xiàn)代復興者費里埃、加尼耳之流[注:第2版注:弗·路·奧·費里埃(海關副督查)《論政府和貿(mào)易的相互關系》1805年巴黎版。沙爾·加尼耳《論政治經(jīng)濟學的各種體系》1821年巴黎第2版。]的錯覺,也是他們的反對者現(xiàn)代自由貿(mào)易販子巴師夏之流的錯覺。重商主義者看重價值表現(xiàn)的質(zhì)的方面,也就是看重在貨幣上取得完成形態(tài)的商品等價形式,相反地,必須以任何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的現(xiàn)代自由貿(mào)易販子,則看重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方面。因此,在他們看來,商品的價值和價值量只存在于由交換關系引起的表現(xiàn)中,也就是只存在于每日行情表中。蘇格蘭人麥克勞德,由于他的職責是用盡可能博學的外衣來粉飾倫巴特街[35]的雜亂的觀念,而成了迷信的重商主義者和開明的自由貿(mào)易販子之間的一個成功的綜合。

更仔細地考察一下商品A同商品B的價值關系中所包含的商品A的價值表現(xiàn),就會知道,在這一關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只是充當使用價值的形態(tài),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當價值形式或價值形態(tài)。這樣,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nèi)部對立,就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了,在這個關系中,價值要被表現(xiàn)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使用價值,而另一個表現(xiàn)價值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交換價值。所以,一個商品的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該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的簡單表現(xiàn)形式。

在一切社會狀態(tài)下,勞動產(chǎn)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歷史上一定的發(fā)展時代,也就是使生產(chǎn)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xiàn)為該物的“對象的”屬性即它的價值的時代,才使勞動產(chǎn)品轉化為商品。由此可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chǎn)品的簡單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發(fā)展是同價值形式的發(fā)展一致的。

一看就知道,簡單價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種胚胎形式,它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形態(tài)變化,才成熟為價格形式。

商品A的價值表現(xiàn)在某種商品B上,只是使商品A的價值同它自己的使用價值區(qū)別開來,因此也只是使商品A同某一種與它自身不同的商品發(fā)生交換關系,而不是表現(xiàn)商品A同其他一切商品的質(zhì)的等同和量的比例。與一個商品的簡單相對價值形式相適應的,是另一個商品的個別等價形式。所以,在麻布的相對價值表現(xiàn)中,上衣只是對麻布這一種商品來說,具有等價形式或能直接交換的形式。

然而個別的價值形式會自行過渡到更完全的形式。通過個別的價值形式,商品A的價值固然只是表現(xiàn)在一個別種商品上,但是這后一個商品不論是哪一種,是上衣、鐵或小麥等等,都完全一樣。隨著同一商品和這種或那種不同的商品發(fā)生價值關系,也就產(chǎn)生它的種種不同的簡單價值表現(xiàn)。[注:第2版注:例如在荷馬的著作中,一物的價值是通過一系列各種不同的物來表現(xiàn)的。]它可能有的價值表現(xiàn)的數(shù)目,只受與它不同的商品種類的數(shù)目的限制。這樣,商品的個別的價值表現(xiàn)就轉化為一個可以不斷延長的、不同的簡單價值表現(xiàn)的系列。

B.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麥,或=2盎斯金,或=1/2噸鐵,或=其他)

(1)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

現(xiàn)在,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在商品世界的其他無數(shù)的元素上。每一種其他的商品體都成為反映麻布價值的鏡子。[注:因此,如果麻布的價值用上衣來表現(xiàn),我們就說麻布的上衣價值。如果麻布的價值用谷物來表現(xiàn),我們就說麻布的谷物價值,依此類推。每一個這種表現(xiàn)都意味著,在上衣、谷物等等的使用價值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麻布的價值。“因為每種商品的價值都表示該商品在交換中的關系,所以根據(jù)它用來比較的商品,我們可以稱它的價值為……谷物價值、呢絨價值;因此,有千萬種價值,有多少種商品,就有多少種價值,它們都同樣是現(xiàn)實的,又都同樣是名義的。”(《對價值的本質(zhì)、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主要是論李嘉圖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略論意見的形成和發(fā)表》一書的作者著,1825年倫敦版第39頁)這部在英國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匿名著作的作者賽·貝利以為,只要這樣指出同一商品價值具有種種不同的相對表現(xiàn),就消除了規(guī)定價值概念的任何可能。雖然他十分淺薄,但卻觸及了李嘉圖學說的弱點,李嘉圖學派例如在《韋斯明斯特評論》上攻擊貝利時流露的憤激情緒,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樣,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因為形成這個價值的勞動現(xiàn)在十分清楚地表現(xiàn)為這樣一種勞動,其他任何一種人類勞動都與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種勞動具有怎樣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物化在上衣、小麥、鐵或金等等之中。因此,現(xiàn)在麻布通過自己的價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種商品發(fā)生社會關系,而是同整個商品世界發(fā)生社會關系。作為商品,它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公民。同時,商品價值表現(xiàn)的無限的系列表明,商品價值是同它借以表現(xiàn)的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jīng)]有關系的。

在第一種形式即20碼麻布=1件上衣中,這兩種商品能以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換,可能是偶然的事情。相反地,在第二種形式中,一個根本不同于偶然現(xiàn)象并且決定著這種偶然現(xiàn)象的背景馬上就顯露出來了。麻布的價值無論是表現(xiàn)在上衣、咖啡或鐵等等無數(shù)千差萬別的、屬于各個不同所有者的商品上,總是一樣大的。兩個單個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偶然關系消失了。顯然,不是交換調(diào)節(jié)商品的價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價值量調(diào)節(jié)商品的交換比例。

(2)特殊等價形式

每一種商品,上衣、茶葉、小麥、鐵等等,都在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中充當?shù)葍r物,因而充當價值體。每一種這樣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現(xiàn)在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其他許多特殊等價形式并列。同樣,種種不同的商品體中所包含的多種多樣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現(xiàn)在只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同樣多種的特殊的實現(xiàn)形式或表現(xiàn)形式。

(3)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的缺點

第一,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xiàn)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xiàn)系列永無止境。每當新出現(xiàn)一種商品,從而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表現(xiàn)的材料時,由一個個的價值等式連結成的鎖鏈就會延長。第二,這條鎖鏈形成一幅由互不關聯(lián)的而且種類不同的價值表現(xiàn)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鑲嵌畫。最后,象必然會發(fā)生的情形一樣,如果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都表現(xiàn)在這個擴大的形式中,那末,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都是一個不同于任何別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無窮無盡的價值表現(xiàn)系列。——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缺點反映在與它相適應的等價形式中。既然每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在這里都是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無數(shù)別的特殊等價形式并列,所以只存在著有局限性的等價形式,其中每一個都排斥另一個。同樣,每個特殊的商品等價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都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現(xiàn)形式。誠然,人類勞動在這些特殊表現(xiàn)形式的總和中,獲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總和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它還沒有獲得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形式。

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只是由簡單的相對價值表現(xiàn)的總和,或第一種形式的等式的總和構成,例如:

20碼麻布=1件上衣,

20碼麻布=10磅茶葉,等等。

但是每一個這樣的等式倒轉過來也包含著一個同一的等式:

1件上衣=20碼麻布,

10磅茶葉=20碼麻布,等等。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許多商品交換,從而把麻布的價值表現(xiàn)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末,其他許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們的商品同麻布交換,從而把他們的各種不同的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同一個第三種商品麻布上。——因此,把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其他等等這個系列倒轉過來,也就是說,把事實上已經(jīng)包含在這個系列中的相反關系表示出來,我們就得到:

C.一般價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葉=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麥=     20碼麻布

2盎斯金=

1/2噸鐵=

x量商品A=

其他商品=

(1)價值形式的變化了的性質(zhì)

現(xiàn)在,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1.是簡單的,因為都是表現(xiàn)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統(tǒng)一的,因為都是表現(xiàn)在同一的商品上。它們的價值形式是簡單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第一種形式和第二種形式二者都只是使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為一種與它自身的使用價值或商品體不同的東西。

第一種形式提供的價值等式是:1件上衣=20碼麻布,10磅茶葉=1/2噸鐵,等等。上衣的價值表現(xiàn)為與麻布等同,茶葉的價值表現(xiàn)為與鐵等同,等等,但是與麻布等同和與鐵等同——上衣和茶葉各自的這種價值表現(xiàn)是不相同的,正如麻布和鐵不相同一樣。很明顯,這種形式實際上只是在最初交換階段,也就是在勞動產(chǎn)品通過偶然的、間或的交換而轉化為商品的階段才出現(xiàn)。

第二種形式比第一種形式更完全地把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它自身的使用價值區(qū)別開來,因為例如上衣的價值現(xiàn)在是在一切可能的形式上與它的自然形式相對立,上衣的價值現(xiàn)在與麻布等同,與鐵等同,與茶葉等同,與其他一切東西等同,只是不與上衣等同。另一方面,在這里商品的任何共同的價值表現(xiàn)都直接被排除了,因為在每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中,其他一切商品現(xiàn)在都只是以等價物的形式出現(xiàn)。擴大的價值形式,事實上是在某種勞動產(chǎn)品例如牲畜不再是偶然地而已經(jīng)是經(jīng)常地同其他不同的商品交換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

新獲得的形式使商品世界的價值表現(xiàn)在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同一種商品上,例如表現(xiàn)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它們與麻布等同而表現(xiàn)出來。每個商品的價值作為與麻布等同的東西,現(xiàn)在不僅與它自身的使用價值相區(qū)別,而且與一切使用價值相區(qū)別,正因為這樣才表現(xiàn)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東西。因此,只有這種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為價值互相發(fā)生關系,或者使它們互相表現(xiàn)為交換價值。

前兩種形式表現(xiàn)一種商品的價值,或者是通過一個不同種的商品,或者是通過許多種與它不同的商品構成的系列。在這兩種情況下,使自己取得一個價值形式可以說是個別商品的私事,它完成這件事情是不用其他商品幫助的。對它來說,其他商品只是起著被動的等價物的作用。相反地,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xiàn)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一種商品所以獲得一般的價值表現(xiàn),只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同時也用同一個等價物來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每一種新出現(xiàn)的商品都要這樣做。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價值對象性只是這些物的“社會存在”,所以這種對象性也就只能通過它們?nèi)娴纳鐣P系來表現(xiàn),因而它們的價值形式必須是社會公認的形式。

現(xiàn)在,一切商品,在與麻布等同的形式上,不僅表現(xiàn)為在質(zhì)上等同,表現(xiàn)為價值,而且同時也表現(xiàn)為在量上可以比較的價值量。由于它們都通過同一個材料,通過麻布來反映自己的價值量,這些價值量也就互相反映。例如,10磅茶葉=20碼麻布,40磅咖啡=20碼麻布。因此,10磅茶葉=40磅咖啡?;蛘哒f,一磅咖啡所包含的價值實體即勞動,只等于一磅茶葉所包含的1/4。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使被排擠出商品世界的等價物商品即麻布,獲得了一般等價物的性質(zhì)。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這個世界的共同的價值形態(tài),因此,麻布能夠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它的物體形式是當作一切人類勞動的可以看得見的化身,一般的社會的蛹化。同時,織,這種生產(chǎn)麻布的私人勞動,也就處于一般社會形式,處于與其他一切勞動等同的形式。構成一般價值形式的無數(shù)等式,使實現(xiàn)在麻布中的勞動,依次等于包含在其他商品中的每一種勞動,從而使織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這樣,物化在商品價值中的勞動,不僅消極地表現(xiàn)為被抽去了實在勞動的一切具體形式和有用屬性的勞動。它本身的積極的性質(zhì)也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把一切實在勞動化為它們共有的人類勞動的性質(zhì),化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把勞動產(chǎn)品表現(xiàn)為只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凝結物的一般價值形式,通過自身的結構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會表現(xiàn)。因此,它清楚地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中,勞動的一般的人類的性質(zhì)形成勞動的特殊的社會的性質(zhì)。

(2)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的發(fā)展關系

等價形式的發(fā)展程度是同相對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程度相適應的。但是必須指出,等價形式的發(fā)展只是相對價值形式發(fā)展的表現(xiàn)和結果。

一種商品的簡單的或個別的相對價值形式使另一種商品成為個別的等價物。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現(xiàn),賦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種種不同的特殊等價物的形式。最后,一種特殊的商品獲得一般等價形式,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為它們統(tǒng)一的、一般的價值形式的材料。

價值形式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它的兩極即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之間的對立,也就發(fā)展到什么程度。

第一種形式——20碼麻布=1件上衣——就已經(jīng)包含著這種對立,但沒有使這種對立固定下來。我們從等式的左邊讀起,麻布是相對價值形式,上衣是等價形式,從等式的右邊讀起,上衣是相對價值形式,麻布是等價形式。在這里,要把握住兩極的對立還相當困難。

在第二種形式中,每一次總是只有一種商品可以完全展開它的相對價值,或者說,它自身具有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與它相對立,處于等價形式。在這里,不能再變換價值等式(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1夸特小麥等等)的兩邊的位置,除非改變價值等式的全部性質(zhì),使它從總和的價值形式變成一般的價值形式。

最后,后面一種形式,即第三種形式,給商品世界提供了一般的社會的相對價值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除了一個唯一的例外,商品世界的一切商品都不能具有一般等價形式。因此,一種商品如麻布處于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或者說,處于直接的社會的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處于這種形式。[注:實際上從一般的能直接交換的形式?jīng)Q不可能看出,它是一種對立的商品形式,是同不能直接交換的形式分不開的,就象一塊磁鐵的陽極同陰極分不開一樣。因此,設想能夠同時在一切商品上打上能直接交換的印記,就象設想能夠把一切天主教徒都變成教皇一樣。對于把商品生產(chǎn)看作人類自由和個人獨立的頂峰的小資產(chǎn)者來說,去掉與這種形式相聯(lián)系的缺點,特別是去掉商品的不能直接交換的性質(zhì),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就是對這種庸俗空想的描繪;我在別的地方曾經(jīng)指出[36],這種社會主義連首創(chuàng)的功績也沒有,在它以前很久,就由格雷、布雷以及其他人更好地闡述過了。在今天,這并不妨礙這種智慧以“科學”的名義在一定范圍內(nèi)蔓延開來。沒有一個學派比蒲魯東學派更會濫用“科學”這個字眼了,因為

“缺乏概念的地方

字眼就及時出現(xiàn)”[37]。]

相反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則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統(tǒng)一的、從而是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如果麻布,或任何一種處于一般等價形式的商品,要同時具有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那末,它必須自己給自己充當?shù)葍r物。于是我們得到的就是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是一個既不表現(xiàn)價值也不表現(xiàn)價值量的同義反復。要表現(xiàn)一般等價物的相對價值,我們就必須把第三種形式倒過來。一般等價物沒有與其他商品共同的相對價值形式,它的價值相對地表現(xiàn)在其他一切商品體的無限的系列上。因此,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即第二種形式,現(xiàn)在表現(xiàn)為等價物商品特有的相對價值形式。

(3)從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的過渡

一般等價形式是價值的一種形式。因此,它可以屬于任何一種商品。另一方面,一種商品處于一般等價形式(第三種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當作等價物排擠出來。這種排擠最終限制在一種特殊的商品上,從這個時候起,商品世界的統(tǒng)一的相對價值形式才獲得客觀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會效力。

等價形式同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會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特殊商品成了貨幣商品,或者執(zhí)行貨幣的職能。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會職能,從而成了它的社會獨占權。在第二種形式中充當麻布的特殊等價物,而在第三種形式中把自己的相對價值共同用麻布來表現(xiàn)的各種商品中間,有一種商品在歷史過程中奪得了這個特權地位,這就是金。因此,我們在第三種形式中用商品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

D.貨幣形式

20碼麻布=

1件上衣=

10磅茶葉=

40磅咖啡=      2盎斯金

1夸特小麥

1/2噸鐵=

x量商品A=

在第一種形式過渡到第二種形式,第二種形式過渡到第三種形式的時候,都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而第四種形式與第三種形式的唯一區(qū)別,只是金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價形式。金在第四種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種形式中一樣,都是一般等價物。唯一的進步是在于: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換的形式,即一般等價形式,現(xiàn)在由于社會的習慣最終地同商品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了。

金能夠作為貨幣與其他商品相對立,只是因為它早就作為商品與它們相對立。與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它過去就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是在個別的交換行為中起個別等價物的作用,或者是與其他商品等價物并列起特殊等價物的作用。漸漸地,它就在或大或小的范圍內(nèi)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一當它在商品世界的價值表現(xiàn)中獨占了這個地位,它就成為貨幣商品。只是從它已經(jīng)成為貨幣商品的時候起,第四種形式才同第三種形式區(qū)別開來,或者說,一般價值形式才轉化為貨幣形式。

一種商品(如麻布)在已經(jīng)執(zhí)行貨幣商品職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簡單的相對的價值表現(xiàn),就是價格形式。因此,麻布的“價格形式”是:

20碼麻布=2盎斯金,

如果2盎斯金的鑄幣名稱是2鎊,那就是:

20碼麻布=2鎊。

理解貨幣形式的困難,無非是理解一般等價形式,從而理解一般價值形式即第三種形式的困難。第三種形式倒轉過來,就化為第二種形式,即擴大的價值形式,而第二種形式的構成要素是第一種形式:20碼麻布=1件上衣,或者x量商品A=y量商品B。因此,簡單的商品形式是貨幣形式的胚胎。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