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克思。貝爾納多特[166]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貝爾納多特,讓·巴蒂斯特·茹爾——法蘭西帝國元帥,蓬特科爾沃的公爵,瑞典和挪威的國王,稱為查理十四·約翰;1764年1月26日生于下比利牛斯省的波城,1844年3月8日死于斯德哥爾摩的王宮。他是律師的兒子,受過這個職業(yè)的必要訓練,但是由于他喜愛軍事,他于1780年秘密參加皇家海軍陸戰(zhàn)隊,到法國革命爆發(fā)的時候,他已在那里獲得士官的軍銜。從這時起,他提升很快。1792年他在居斯丁的軍團里已當了上校,1793年指揮半旅,同年由于克累貝的保舉,升為準將,并擔任松布爾—麥士軍團的師長,他在克累貝和茹爾丹的指揮下,促進了1794年6月26日弗略留斯會戰(zhàn)的勝利、在幽里希的勝利和馬斯特里赫特的投降[167]。他還在1795—1796年反對奧地利的克累爾費將軍、克賴將軍和卡爾大公的戰(zhàn)爭中立了大功。1797年初,他奉督政府的命令,率領(lǐng)2萬人增援意大利軍團;在意大利他第一次同波拿巴會面,而這次會面決定了他們后來的關(guān)系。波拿巴雖然心胸開闊,但他對萊茵軍團及其將領(lǐng)卻抱有狹隘的嫉妒和猜疑態(tài)度。他馬上了解到,貝爾納多特有很大的個人野心。而貝爾納多特又是個地道的加斯科尼人,他不能正確衡量像波拿巴那樣的天才和像他自己這樣的只有一般才能的人之間的距離。由此產(chǎn)生了他們互相之間的不和。在入侵伊斯的利亞[168]期間,貝爾納多特在指揮先頭部隊渡過塔臘門托河以及在1797年3月19日攻占格臘迪斯卡要塞時立下了戰(zhàn)功。
在所謂果月十八日革命[169]以后,波拿巴命令他的將領(lǐng)們向所屬各師收集支持這次coup d’état〔政變〕的賀信;但是貝爾納多特一開始就反對這樣做,接著又示威式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愿執(zhí)行這一命令,最后給督政府送了賀信,但其內(nèi)容同所要求的完全相反,而且沒有通過波拿巴就送發(fā)了。波拿巴在去巴黎向督政府遞交康波福米奧條約的途中,曾到烏迪訥大本營中去拜訪貝爾納多特,對他大加吹捧,但第二天卻從米蘭下令,把萊茵軍團中他的一師兵力縮減一半,而命令另一半人調(diào)回法國。在分歧和新的糾紛經(jīng)過長期的勸解和調(diào)停之后,貝爾納多特終于被說服接受了駐維也納大使的職務(wù)。在這里,他按照達來朗的指示行事,采取了和解的立場,但巴黎報紙在波拿巴及其一伙人的教唆下宣稱這種立場充滿?;手髁x傾向,為了證明這一指責,還廣泛地散布了流言,說貝爾納多特取下了掛在他邸宅門口的三色旗和下屬帽子上的共和國帽徽。貝爾納多特因此遭到督政府的遣責以后,于1798年4月13日,即在維也納反雅各賓示威游行周年紀念那一天,升起了寫有“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結(jié)果他的邸宅遭到維也納人群的襲擊,旗子被燒毀了,而他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脅。由于奧地利政府拒絕了他提出的要求,貝爾納多特偕同使館全體人員離開維也納去拉施塔特;然而督政府卻遵照親自插手搞這一丑事的波拿巴的意見,壓下這件事,從而使自己的代表得不到支持。
1798年8月,貝爾納多特同馬賽商人的女兒,即約瑟夫·波拿巴的姨子德吉烈·克拉里小姐結(jié)婚,從此他同波拿巴家族有了親戚關(guān)系;但這看來只加深了他對拿破侖的敵意。1799年,他擔任上萊茵監(jiān)視軍司令官的職務(wù),但他不能勝任所擔負的職責,這樣一來就預先證明了拿破侖的意見是正確的,拿破侖在圣海倫島說過,貝爾納多特只能當部下,而不適合擔任總司令。在督政府牧月三十日emeute〔政變〕[170]以后,他主管陸軍部,他的本事主要不表現(xiàn)在作戰(zhàn)計劃上,而表現(xiàn)在勾結(jié)雅各賓派的陰謀活動上,他依靠雅各賓派重新抬頭的勢力,企圖在軍隊中給自己收羅追隨者。結(jié)果在1799年9月13日那天早晨,他在“通報”讀到自己退職的消息,而他根本沒有呈請辭職這回事。這是督政府中與波拿巴有關(guān)系的成員西哀士和羅日·杜科同他開的玩笑。
貝爾納多特在擔任西方軍團司令時,鎮(zhèn)壓了萬第暴動的最后幾個策源地。在宣布帝國以后,帝國授與他元帥稱號,并委任他指揮漢諾威軍團。他在擔任這個職務(wù)期間,以及后來擔任北德意志軍團司令時期,竭力在北部的人民中樹立個人聲望,標榜自己是獨立的、溫和的和擅長行政管理的人。他率領(lǐng)駐漢諾威的一個軍,即大軍的第一軍,參加了1805年對奧地利人和對俄國人的戰(zhàn)爭。他被拿破侖派到伊赫勞去監(jiān)視斐迪南大公在波希米亞的移動;后來被調(diào)回布隆,在奧斯特爾利茨會戰(zhàn)期間,他的軍部署在蘇爾特和朗恩之間的中央,協(xié)助粉碎了同盟國軍右翼從翼側(cè)迂回法軍的企圖。1806年6月5日,他獲得蓬特科爾沃公爵的封號。在1806—1807年對普魯士戰(zhàn)爭期間,他指揮第一corps d’armée〔軍〕。他得到拿破侖的命令,要他從瑙堡開往多恩堡,而當時也在瑙堡附近的達武,則應(yīng)向阿波耳達前進;在達武接到的命令中附有這樣的話:如果貝爾納多特已經(jīng)同他會合,那末他們可以一同開往阿波耳達。達武偵察到普軍移動的方向,確信在去多恩堡的途中決不可能遇到敵軍,因而建議貝爾納多特共同向阿波耳達進軍,甚至表示愿意服從他的指揮。但是貝爾納多特固執(zhí)地堅持從字面上解釋拿破侖的命令,仍向多恩堡前進,整天也沒有遇到一個敵人,然而達武卻不得不在奧埃爾施太特會戰(zhàn)[171]中單獨承受敵人的主攻,這次會戰(zhàn)由于貝爾納多特沒有參加,最后沒有能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全虧從奧埃爾施太特附近和從耶拿附近來的兩股潰軍的沖突,以及拿破侖在戰(zhàn)略上的計謀,才防止了貝爾納多特明知故犯的嚴重錯誤所造成的后果。拿破侖本來已經(jīng)簽署了把貝爾納多特提交軍事法庭的命令,但是作了進一步考慮以后又撤銷了這項命令。耶拿會戰(zhàn)以后,貝爾納多特會同蘇爾特和繆拉特于10月17日在哈雷擊潰了普軍,把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將軍追逐到盧卑克,促使他于1806年11月7日在拉特考投降。1807年1月25日在離托恩不遠的莫龍根平原他還擊潰了俄軍。
在提爾西特和約以后,根據(jù)拿破侖同丹麥簽訂的同盟條約的條款規(guī)定,法國軍隊應(yīng)當占據(jù)丹麥的島嶼,以便從那里進攻瑞典。[172]因此,1808年3月23日,也就是俄國入侵芬蘭的同一天,貝爾納多特奉命向西蘭島推進,以便會同丹麥軍隊攻入瑞典,推翻國王[注:古斯達夫四世·阿道夫。——編者注],并把這個國家瓜分給丹麥和俄國——這對于被指定在不久的將來統(tǒng)治斯德哥爾摩的人來說是個奇怪的使命。他率領(lǐng)32000人的法國、荷蘭和西班牙軍隊渡過貝耳特,抵達西蘭島;但是1萬名西班牙軍隊在羅曼納將軍指揮下依靠英國艦隊的幫助脫離了貝爾納多特的軍隊。貝爾納多特在他留駐西蘭島期間毫無作為,也毫無收獲。此后他被調(diào)到德國,參加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新的戰(zhàn)爭,他奉命指揮主要由薩克森人組成的第九軍。
1809年7月5日和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zhàn)又引起他同拿破侖之間的不和。會戰(zhàn)的第一天,歐仁·博阿爾奈退出緊靠瓦格拉姆的隘口,插入敵軍后備軍的中央,但沒有得到貝爾納多特應(yīng)有的支援,因為貝爾納多特的部隊參加戰(zhàn)斗太晚而且太不主動。遭到正面和翼側(cè)攻擊的歐仁被有力地擊退到拿破侖的近衛(wèi)軍那里;因此法軍進攻的第一次猛攻由于貝爾納多特行動緩慢而遭到挫折,當時貝爾納多特占據(jù)了阿德勒克拉村,該村在法軍陣地的中央,但在法軍的正面稍前一些。第二天早晨6點鐘,奧軍集中兵力發(fā)動進攻,貝爾納多特沒有設(shè)防固守這個村莊,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正面上,他卻在阿德勒克拉前面展開了自己的部隊。他認為奧軍的迫近使他所選定的陣地非常危險,所以放棄阿德勒克拉,退到它后面的臺地,于是阿德勒克拉立即被貝爾加爾德的奧軍占領(lǐng)。這樣一來,法軍中央處于危急狀態(tài),它的司令官馬森納派出一個師到前面去,以便重新占領(lǐng)阿德勒克拉,但是這個師又被達斯普雷的擲彈兵從該地打出來。正在這個時候,拿破侖親自來了,他負責總指揮,制定了新的會戰(zhàn)計劃,破壞了奧軍的機動。可見,貝爾納多特又像在奧埃爾施太特那樣,使會戰(zhàn)的勝利又一次受到威脅。而他則不滿意拿破侖違反一切作戰(zhàn)規(guī)則,命令杜帕將軍(杜帕將軍的法國師是屬貝爾納多特軍指揮的)采取行動,而不考慮他的命令。當拿破侖發(fā)現(xiàn)貝爾納多特對薩克森人發(fā)布的命令在內(nèi)容上同皇帝的通告不一致之后,就接受了他提出的辭呈。
貝爾納多特回到巴黎后,開始同富歇搞陰謀活動,不久,伐耳赫倫島的遠征[173](1809年7月30日)迫使法國內(nèi)閣在皇帝不在的時候委派他去防守安特衛(wèi)普。英軍的大錯誤使他所采取的任何行動都成為多余的了;但是他利用這個機會,在告自己的官兵書里,字里行間指責拿破侖忽視采取應(yīng)有措施來防守比利時沿岸地區(qū)。他被免職了;回到巴黎以后接到命令,要他離開首都,回到自己的蓬特科爾沃領(lǐng)地去,他拒絕服從這個命令,因而被召到維也納。他同拿破侖在雪恩布龍[174]經(jīng)過幾次激烈和尖銳的談話以后,接受了羅馬區(qū)總督的職務(wù)——這是一種光榮的流放。
他當選為瑞典王儲的原因,甚至在他死后很長時期都沒有完全弄清楚。查理十三在收查理-奧古斯特(奧古斯滕堡公爵)為義子并承認他為瑞典王位繼承人以后,派了弗雷德伯爵去巴黎,為公爵向律西安·波拿巴的女兒夏綠蒂郡主求婚。1810年5月18日,奧古斯滕堡公爵突然死亡,俄國堅決主張查理十三收奧登堡公爵為義子;而拿破侖則支持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六世的要求。年老的國王本人主張宣布死者奧古斯滕堡的兄弟為繼承人,他派了默爾納男爵帶了指令去見弗雷德將軍,要求弗雷德去事先取得拿破侖對國王提出的人選的同意。但默爾納這個年輕人屬于瑞典極有勢力的一派,他們當時以為只有緊密聯(lián)合法國才能復興自己的國家。默爾納到了巴黎,同年輕的法國軍事工程師拉比、瑞典總領(lǐng)事辛紐爾和弗雷德伯爵本人磋商以后,提議貝爾納多特為瑞典的王位候選人,他們竭力不讓在土伊勒里宮的瑞典大使拉格爾比埃爾克伯爵知道自己的步驟;而且他們抱有一系列被貝爾納多特所巧妙支持的錯誤看法,他們堅信貝爾納多特事實上是拿破侖心目中的候選人。因此,弗雷德和辛紐爾于6月29日在給瑞典外交大臣的急電中報告說,如果王位繼承人的高位能給拿破侖的親戚和助手,拿破侖將感到非常高興。雖然查理十三表示反對,但是厄勒布魯?shù)娜珖h會于1810年8月21日選舉了貝爾納多特為瑞典的王儲。國王也就被迫把他收為義子,起名查理-約翰。拿破侖很不樂意和很不高興地命令貝爾納多特去接受給予他的高位。貝爾納多特于1810年9月28日離開巴黎,10月21日抵赫爾辛堡,在這里宣布脫離天主教,11月1日抵達斯德哥爾摩,11月5日出席等級會議,并從這時起他掌握了政權(quán)。自從簽訂倒霉的弗里德里希斯哈姆和約[175]以來,瑞典普遍主張重新占有芬蘭,一般都認為,沒有芬蘭,就像拿破侖在1811年2月28日給亞歷山大的信中所說的,“瑞典就不能生存”,至少是不能作為一個擺脫俄國控制的國家。瑞典只有緊密聯(lián)合拿破侖才能指望收回這個地區(qū)。正因為人們堅信這一點,貝爾納多特才得以當選。在國王患病期間(1811年3月17日至1812年1月7日),查理-約翰被任命為攝政王;但這個任命只是儀式問題,因為他從到達瑞典那天起就已經(jīng)領(lǐng)導一切事務(wù)了。
拿破侖本人是一個十足的暴發(fā)戶,他是不會去照顧自己老部下的自尊心的,因此他強迫貝爾納多特——違背以前的協(xié)定——于1810年11月17日參加大陸體系和對英宣戰(zhàn)。他還取消了貝爾納多特作為法國公爵所應(yīng)得的收入,并借口貝爾納多特是“和他不相等的國王”,而不接受貝爾納多特直接給他的信件,并退回查理-約翰贈送給新生的羅馬國王[注:雷希施塔特公爵,拿破侖第一之子。——編者注]的六翅天使勛章。這些無謂的刺傷不過使貝爾納多特有理由根據(jù)早就作出的決定來行動。他剛遷入斯德哥爾摩,就公開接見俄國蘇赫帖連將軍(這位將軍因收買斯維阿波爾格的要塞司令而被瑞典人所痛恨),甚至同意派這個人為駐瑞典王宮的大使。1810年12月18日他同車爾尼曉夫會談,在會談中他表示“熱烈希望得到沙皇的高見”,并同意永遠放棄芬蘭,條件是挪威要脫離丹麥而并入瑞典。他通過車爾尼曉夫給沙皇亞歷山大一封極為諂媚的信。當他因此同俄國的關(guān)系密切起來的時候,那些推翻古斯達夫四世和促成貝爾納多特當選的瑞典將領(lǐng)們不再支持他了。1812年1月27日法國師侵入瑞典的波美拉尼亞(這是拿破侖根據(jù)來自斯德哥爾摩的秘密建議而采取的措施),終于使查理-約翰有了正式宣布瑞典中立的名正言順的借口,這時候,在軍隊和人民中間得到響應(yīng)的瑞典將領(lǐng)們的反對立場,已經(jīng)對他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了。然而他背著議會同亞歷山大于1812年3月27日在圣彼得堡秘密簽訂了反對法國的進攻同盟條約,條約還規(guī)定挪威并入瑞典。
拿破侖的對俄宣戰(zhàn),使貝爾納多特一時成為主宰歐洲命運的人物。拿破侖向他提議,只要他派4萬名瑞典軍隊進攻俄國,就答應(yīng)給他芬蘭、梅克倫堡、施特廷以及在施特廷和沃耳加斯特之間全部地區(qū)。貝爾納多特本來能夠決定戰(zhàn)爭結(jié)局并在拿破侖進入莫斯科以前占領(lǐng)圣彼得堡。他卻寧愿在英國、俄國同他一起組成的三執(zhí)政中扮演雷必達的角色。他慫恿蘇丹批準布加勒斯特和約[176],從而使俄國契查哥夫海軍上將得以從多瑙河沿岸撤走自己的軍隊,并在法軍的翼側(cè)采取行動。他還是1812年7月18日在厄勒布魯簽訂的以英國為一方和以俄國、瑞典為另一方的和約[177]的中間人。亞歷山大被拿破侖最初的勝利嚇破了膽,他邀請查理-約翰會晤,同時建議他擔任俄軍總司令的職務(wù)。查理-約翰很機智地拒絕了后一建議而接受了會晤的邀請。他于8月27日到達亞波,在該地會見了亞歷山大,當時亞歷山大灰心喪氣,竭力想求和。而查理-約翰本人卻完全不同,毫無退讓之意,他激發(fā)了動搖的沙皇的勇氣,向沙皇指出,拿破侖表面的勝利必將導致他的滅亡。會晤的結(jié)果簽訂了所謂亞波條約[178],條約中附有秘密條款,從而使同盟具有家庭協(xié)議的性質(zhì)。實際上,查理-約翰除了得到諾言以外一無所得,而俄國卻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獲得了在當時極為寶貴的同瑞典的同盟。不久以后,根據(jù)正本的文件證明,芬蘭歸還給瑞典的問題當時完全取決于貝爾納多特;但是這個統(tǒng)治者——加斯科尼人——卻被亞歷山大的諂媚的諾言迷惑,亞歷山大說:“總有一天,從拿破侖頭上掉下的法國皇冠會落在他的頭上”,因此,他把瑞典也僅僅看成是pis aller〔不得已而占有的地方〕。
法軍撤出莫斯科以后,他同法國正式斷絕外交關(guān)系,而當英國在1813年3月3日的條約[179]中保證他得到挪威的時候,他加入了反法同盟。他在英國的資助下,于1813年5月率領(lǐng)約25000名瑞典軍隊在施特臘耳宗德登陸,并開始向易北河推進。在1813年6月4日實現(xiàn)的休戰(zhàn)[180]期間,他在特拉亨貝爾格的會晤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這里,亞歷山大把他介紹給了普魯士國王[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編者注],并通過了總的作戰(zhàn)計劃。他在擔任北方軍團(由瑞典、俄國、普魯士、英國、漢撒和北德意志等部隊組成)總司令的時候,通過一個以朋友身分經(jīng)常到他的大本營拜訪的人,同法軍保持了非常曖昧的聯(lián)系;他保持這種聯(lián)系是根據(jù)這樣的設(shè)想:只要他向法國人證明自己的寬容和仁慈,那末他們就會心甘情愿舍棄拿破侖而換貝爾納多特來統(tǒng)治。因此他阻撓部下將領(lǐng)轉(zhuǎn)入進攻,而當畢洛夫不顧他的命令,在大貝倫和登內(nèi)維茨兩次戰(zhàn)勝法軍的時候,他還制止追擊潰軍。當布呂歇爾為了促使他采取行動而向易北河進軍,并同他會合的時候,只是因為他的軍團中的英國全權(quán)代表查理·斯圖亞特爵士以停止供應(yīng)相威脅,他才不得不向前推進。然而瑞典軍隊在萊比錫戰(zhàn)場出現(xiàn),不過是裝裝樣子,他們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傷亡還不到200人。當同盟國軍進入法國的時候,貝爾納多特讓瑞典軍隊在法國邊境按兵不動。拿破侖退位以后,他親自前往巴黎,以便向亞歷山大提醒他在亞波所許下的諾言。達來朗向同盟國國君會議聲明說,“只能在波拿巴和波旁王朝之間進行選擇,其他一切都是陰謀”,這就一下子打破了他的幼稚的希望。
在萊比錫會戰(zhàn)以后,查理-約翰率領(lǐng)了由瑞典人、德國人和俄國人組成的軍隊侵入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兩公國,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六世面臨敵軍的優(yōu)勢兵力,被迫于1814年1月14日簽訂基爾和約,和約規(guī)定,挪威割給瑞典。但是挪威人不愿任人如此無禮地擺布,于是在丹麥王儲克里斯提安-弗雷德里克領(lǐng)導下宣布挪威獨立。國民代表于1814年5月17日在埃德斯沃爾集會,通過了直到今天還有影響的、現(xiàn)代歐洲最民主的憲法。查理-約翰調(diào)動瑞典陸海軍,占領(lǐng)了控制通向克利斯提阿納的要沖的弗雷德里克施塔德要塞,然后同挪威人進行談判,同意把挪威當作獨立國家看待,并承認埃德斯沃爾憲法;他在10月7日得到這個議會的同意以后,于1814年11月10日前往克利斯提阿納,以他自己的名義和國王的名義向憲法宣誓。
1818年2月5日,查理十三逝世,稱為查理十四·約翰的貝爾納多特就被歐洲承認為瑞典和挪威的國王。這時他企圖修改挪威憲法,恢復已被廢除的貴族階層,掌握絕對的否決權(quán)以及撤換一切文武官員的權(quán)力。這種企圖引起了嚴重的沖突,甚至引起了1828年5月18日騎兵襲擊慶祝憲法周年紀念日的克利斯提阿納居民的事件。大暴動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1830年的法國革命迫使國王暫時采取和解的步驟。為了得到挪威,他曾經(jīng)不惜一切犧牲,而挪威在他整個統(tǒng)治期間始終是造成困難的經(jīng)常根源。從1830年法國革命的最初日子起,歐洲只有一個人認為瑞典國王是法國王位的合適追求者,這個人就是貝爾納多特自己。他不止一次地向斯德哥爾摩的法國外交代表說:“怎么拉菲特沒有想到我呢?”歐洲形勢的改變,首先是波蘭的起義,一度促使他產(chǎn)生建立反俄同盟的想法。他根據(jù)這種想法向帕麥斯頓勛爵提出建議,但遭到堅決的拒絕,因此他不得不于1834年6月23日同尼古拉皇帝簽訂同盟公約(這個公約使他成為俄國的陪臣),以此為自己有過短時間的鬧獨立的思想贖罪。從這時起,他在瑞典的政策具有如下特點:蓄意侵犯出版自由,迫害犯lèse majesté〔侮辱國王〕罪的人,反對進步措施,甚至連那些要使工業(yè)擺脫行會和同業(yè)公會的陳規(guī)束縛的措施也在反對之列。他利用參加瑞典議會的各階層的角逐,長期有效地破壞了各種運動;但是議會于1844年通過的自由主義決議(根據(jù)憲法,議會在1845年應(yīng)使這些決議成為法律),使他的政策有徹底破產(chǎn)的危險;但正好在這個時候他死了。
如果說,在查理十四統(tǒng)治期間,瑞典從一個半世紀的苦難和挫折中有些恢復的話,那末這決不能歸功于貝爾納多特,而要完全歸功于人民本身天賦的毅力和長期和平的作用。
卡·馬克思寫于1857年9月17日—10月15日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國新百科全書”
注釋:
[166]恩格斯對馬克思寫“貝爾納多特”這一條目給予很大幫助,他在1857年9月21日和22日的信中,向馬克思提供了關(guān)于貝爾納多特的軍事活動(其中包括他參加拿破侖于1806年對普魯士的戰(zhàn)爭和1809年對奧地利的戰(zhàn)爭)的許多實際材料。恩格斯對貝爾納多特在這些戰(zhàn)爭中的作用所作的評述,幾乎被馬克思一字不改地抄在他寫的條目里了。
馬克思為了對這個首先是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貝爾納多特作出全面的評述,收集了大量的傳記材料,保存下來的馬克思從參考書刊和歷史文獻中所作的摘錄可以證明這一點。——第157頁。
[167]在1794年6月26日的弗略留斯(比利時)會戰(zhàn)中,茹爾丹將軍指揮的法國軍隊擊潰了科堡公爵的奧地利軍隊。這個勝利嚴重地打擊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國的革命軍隊因而能夠占領(lǐng)比利時,并在荷蘭和萊茵河西岸發(fā)動積極攻勢。1794年10月初,法國軍隊渡過魯爾河,占領(lǐng)幽里希要塞;并于同年11月4日迫使馬斯特里赫特要塞投降。——第157頁。
[168]法國軍隊于1796—1797年在意大利北部同奧地利軍隊作戰(zhàn)期間,在波拿巴將軍的倡導下于1797年入侵伊斯的利亞(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省)。根據(jù)同奧地利簽訂的康波福米奧和約,波拿巴讓出了包括伊斯的利亞在內(nèi)的威尼斯的最后一部分領(lǐng)土。——第158頁。
[169]果月十八日(1797年9月4日),根據(jù)波拿巴將軍所支持的督政府成員的命令,政府軍占領(lǐng)了立法團大廈,逮捕了勾結(jié)流亡貴族和準備君主制政變的保皇黨議員。督政府本身也進行了改組,對?;庶h分子采取鎮(zhèn)壓措施。具有政變性質(zhì)的果月十八日事件反映了督政府的資產(chǎn)階級制度的不穩(wěn)固和它的左右動搖;它在遭到?;庶h威脅時向左轉(zhuǎn),而在畏懼民主運動時又向右轉(zhuǎn)。——第158頁。
[170]指所謂牧月三十日(1799年6月18日)政變。在政變期間,由于法軍在德國和意大利的軍事失敗以及共和國經(jīng)濟和財政狀況的惡化,公眾不滿情緒日益增長,這就迫使立法團更換了督政府的成員,把三個露骨的反動分子趕出了督政府。——第159頁。
[171]奧埃爾施太特會戰(zhàn)——見注136。——第160頁。
[172]提爾西特和約是拿破侖法國同參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zhàn)敗國俄國和普魯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簽訂的和約。和約條件對普魯士極為苛刻,使普魯士喪失很大一部分領(lǐng)土(其中包括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屬地)。俄國沒有喪失什么土地,反而獲得了普魯士割讓給它的別洛斯托克地區(qū)。但是,亞歷山大一世必須承認法國在德國占領(lǐng)的地方和拿破侖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以及拿破侖對伊奧尼亞群島的統(tǒng)治權(quán),同意成立華沙大公國(這是法國在俄國邊界上的一個進攻基地),并參加對英國的封鎖(即所謂大陸封鎖)。
法國同丹麥的反對瑞典的軍事同盟于1807年10月31日在楓丹白露簽訂。——第160頁。
[173]見注137。——第161頁。
[174]雪恩布龍——維也納的一座宮殿,奧皇的夏宮;奧地利軍隊在1809年的戰(zhàn)爭中失敗以后,拿破侖第一于1809年秋季在這座宮殿里迫使奧地利接受媾和條件。——第162頁。
[175]弗里德里希斯哈姆和約——見注70。——第163頁。
[176]布加勒斯特和約是為結(jié)束1806—1812年俄土戰(zhàn)爭而于1812年5月28日(16日)簽訂的和約。和約規(guī)定貝薩拉比亞和南高加索的一些省份割給俄國;土耳其應(yīng)給予塞爾維亞以內(nèi)政自治權(quán)和確認從前同俄國所達成的關(guān)于承認莫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擁有某些自治權(quán)的協(xié)定。同土耳其簽訂這一和約,是由俄軍的勝利和俄軍司令官米·伊·庫圖佐夫的外交手腕所促成的,它使俄國能夠抽出大量兵力去對付拿破侖法國。——第164頁。
[177]指俄國和英國之間以及英國和瑞典之間簽訂的旨在反對拿破侖法國的和平和同盟條約。——第164頁。
[178]指俄國和瑞典于1812年8月30日(18日)在亞波(土爾庫)簽訂的公約,這個公約實際上形成了兩國反對拿破侖法國的軍事同盟。公約還規(guī)定,如果丹麥拒絕把挪威讓給瑞典國王,那末俄國有義務(wù)給瑞典軍事援助以反對丹麥。而瑞典也有義務(wù)支持沙皇政府的領(lǐng)土要求,其中包括對拿破侖統(tǒng)治下的華沙大公國的領(lǐng)土要求。——第165頁。
[179]英國和瑞典之間的軍事同盟條約于1813年3月3日在斯德哥爾摩簽訂。該條約規(guī)定,瑞典軍隊去歐洲大陸參加反拿破侖軍隊的軍事行動,而英國資助瑞典以實現(xiàn)這一目的。條約的第二條規(guī)定英國有義務(wù)支持瑞典占有挪威的要求。——第165頁。
[180]指俄國和普魯士同拿破侖第一于1813年6月4日簽訂的休戰(zhàn)協(xié)定。休戰(zhàn)的最初期限到7月20日,后來延長到8月10日。在休戰(zhàn)期間,亞歷山大一世、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和貝爾納多特于1813年7月12日在特拉亨貝爾格(西里西亞)城堡會晤,同盟國對今后的作戰(zhàn)計劃達成了協(xié)議。在休戰(zhàn)期間進行的和談破裂以后,奧地利正式加入了反拿破侖的同盟。1813年8月恢復了軍事行動。——第165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