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貝姆[122]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貝姆,約瑟夫——波蘭將軍;1795年生于加里西亞的泰爾諾夫,1850年12月10日逝世。他一生極端仇恨俄國。在拿破侖的勝利和宣言喚起復興波蘭的信心的時代,貝姆進入華沙的陸軍幼年學校,并在佩勒蒂埃將軍領導的炮兵學校受軍事教育。他在炮兵學校畢業(yè)后,被任命為騎炮兵中尉,在1812年戰(zhàn)局中,他在達武和麥克唐納部下當騎炮兵中尉;他因參加但澤保衛(wèi)戰(zhàn)[123]而獲得榮譽軍團十字勛章,這個要塞失陷后,他回到了波蘭。因為沙皇亞歷山大假充波蘭民族的熱烈的同情者,改編了波蘭軍隊,貝姆于1815年加入波蘭軍隊當炮兵軍官;但是不久因同一個上級軍官決斗而被免職。后來他又被任命為華沙炮兵學校軍事學教員,并被提升為上尉。他使康格里弗火箭在波蘭軍隊中得到使用,并把這方面的經驗寫成一本書[124],這本書最初用法文出版,后來譯成德文。他容易激怒,不愿服從,從1820年到1825年曾幾次被交付軍事法庭,被判處徒刑,釋放后,重又入獄,最后被押送到波蘭的一個偏僻的村莊科茨克,在警察的嚴密監(jiān)督下虛度歲月。在亞歷山大死后,彼得堡的起義[125]使康斯坦丁對他無暇顧及時,他才脫離了波蘭軍隊。貝姆離開俄屬波蘭后到了列姆堡,在一家大釀酒廠當經理,并且寫了一本關于酒精蒸餾法的書。
當1830年華沙爆發(fā)起義時,他參加了起義,幾個月后他被提升為炮兵少校;1831年5月他參加沃斯特羅侖卡會戰(zhàn),他在同占優(yōu)勢的俄國炮隊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非凡的作戰(zhàn)藝術和堅毅精神。[126]當波蘭軍隊對俄軍的攻擊最后被擊退,俄軍渡過那累夫河時,他勇敢地率領他的全部炮兵向前推進,以掩護波軍撤退。在這以后,貝姆升為上校,不久又升為將軍,并且被任命為波蘭炮兵司令。當俄軍強攻華沙時,他作戰(zhàn)是很勇敢的,但作為一個指揮官,卻犯了錯誤,沒有發(fā)揮他的40門炮的作用,使俄軍占領了主要防御地點沃利亞。華沙淪陷后,他帶領殘余部隊退到普魯士,他說服兵士不向普軍繳械,結果引起了當時稱為菲紹會戰(zhàn)的一次無謂的流血沖突。后來,他離開軍隊,在德國組織了波蘭流亡者救濟委員會,以后他就到了巴黎。
他那異乎尋常的性格——愛好勞動和喜愛精密科學同強烈的事業(yè)心結合在一起——促使他心甘情愿地去干冒險的事,而一旦遭受挫折就給他的敵人以可乘之機。例如,1833年他獨自負責為唐·彼得魯招募波蘭軍團[127],但是沒有成功,當時有人指責他背叛;當他去布爾日招募波蘭人加入他的軍團時,有一個對他失望的同胞向他開槍。1834年到1848年期間,他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各地游歷。
1848年,奧屬波蘭一出現(xiàn)革命跡象,他就趕到列姆堡,10月14日又從那里去維也納。在維也納為加強防御工事和組織革命力量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個人的努力的結果。他所領導的維也納流動自衛(wèi)軍[128]的出擊于10月25日以潰逃而告終,這使他不得不提出一系列嚴厲的指責;而回答他的是公開指控他叛變。這種指控盡管是完全荒謬的,但是性質十分嚴重,若不是懼怕波蘭軍團暴動,他就有可能被送交軍事法庭。在他10月28日出色地保衛(wèi)獵人街的大街壘以及維也納市議會和文迪施格雷茨公爵之間開始談判以后,他就躲藏起來。他的悄然失蹤引起了人們更大的懷疑,這種懷疑從維也納一直跟蹤他到佩斯,在佩斯,由于他向匈牙利政府提出不準組織特別的波蘭軍團的合理建議,一個名叫科洛迭茨基的波蘭人把他當做叛徒向他開槍,他負了重傷。
匈牙利政府委派貝姆指揮特蘭西瓦尼亞戰(zhàn)爭,但由他自己想辦法招兵買馬來進行這次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是他軍事活動的一個最重要時期,而且顯示了他的指揮藝術的獨到之處。1848年12月底,貝姆開始進行第一個戰(zhàn)役,他統(tǒng)率一支約有8000人組成、裝備很差并由各種各樣的人(未經訓練的馬扎爾新兵、洪韋德[129]、維也納的流亡者和一小部分波蘭人)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這支混雜的軍隊在特蘭西瓦尼亞行進中又不斷從塞克列人[130]、薩克森人、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人那里得到補充。大約經過兩個月時間,貝姆結束了這次戰(zhàn)役,戰(zhàn)勝了普赫納所率的2萬名奧軍、恩格爾加爾特所率的6000名俄國輔助部隊以及烏爾班所率的強盜隊伍。他迫使烏爾班逃到布柯維納,普赫納和恩格爾加爾特退到瓦拉幾亞,于是占領了除一座小要塞卡爾斯堡以外的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勇敢的突然襲擊,大膽的機動,強行軍,以及由于他以身作則、巧妙地選擇隱蔽地段和在緊要關頭一貫能夠保證炮兵的支援而贏得他的部隊對他的由衷的信任——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他在第一個戰(zhàn)役所進行的游擊戰(zhàn)和小規(guī)模的山地戰(zhàn)中是第一流統(tǒng)帥,同時他還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善于迅速組織和訓練軍隊的能手;可是,他滿足于初步的一般的組織,忽視建立由精銳部隊構成的核心(這是絕對必需的),所以,他的臨時組成的軍隊一旦遭到嚴重的挫敗,就必定像幽靈那樣消失。
當特蘭西瓦尼亞為他控制的時候,他防止了馬扎爾人特派員打算采取的毫無意義的和不講策略的殘酷手段,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敵對民族的和解政策使他的軍隊人數(shù)在幾個月內就增加到4—5萬人,而且使他有了足夠的騎兵和炮兵。如果說貝姆率領這支人數(shù)眾多的軍隊遠征巴納特[131]雖有過幾次出色的機動但沒有取得鞏固的戰(zhàn)果,那末就應該注意到:他由于必須同無能的匈牙利將軍協(xié)同作戰(zhàn)而被束縛住了手腳。
俄國大軍侵入特蘭西瓦尼亞和隨之而來的馬扎爾人的失敗,迫使貝姆回到他進行第一個戰(zhàn)役的戰(zhàn)場。他用攻入莫爾達維亞以騷擾敵人后方的嘗試失敗以后,又回到特蘭西瓦尼亞,7月29日在舍斯堡附近被利迭爾斯指揮的人數(shù)比他多兩倍的俄軍擊潰,而他自己由于陷入了沼澤地,偶然被幾個潰散的馬扎爾驃騎兵救了出來,才沒有被俘。他重整殘部,于8月5日再次以強攻占領了海爾曼施塔特,但是因為沒有得到增援,不久只好放棄這個地方;在8月7日的戰(zhàn)斗失敗以后,他又去匈牙利,在那里恰好親眼看到決定性的泰梅希瓦拉會戰(zhàn)[132]的失敗。他率領馬扎爾殘部在盧果日進行最后抵抗失敗后,他又進入特蘭西瓦尼亞,繼續(xù)同占很大優(yōu)勢的兵力作戰(zhàn),直到8月19日他才被迫到土耳其避難。
為了給自己開拓新的反俄活動領域,貝姆入了伊斯蘭教,被蘇丹封為阿穆臘特帕沙,擔任了土耳其軍隊的指揮官;但是由于歐洲列強的反對,他被派到阿勒頗。1850年11月他在那里有效地制止了穆斯林居民的流血事件[133],這次事件的受害者是當?shù)氐幕浇掏?;大約一個月后,他因拒絕就醫(yī)而死于嚴重的熱病。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寫于1857年9月下半月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國新百科全書”
注釋:
[122]本條目的大部分是由馬克思寫的。他對貝姆作了政治上的評定,以及對條目全文進行了最后校訂和文字上的潤飾。同時馬克思幾乎一字不改地轉抄了恩格斯在1857年9月18日給馬克思的信中以及恩格斯為馬克思而寫的專題短評中對作為軍事活動家的貝姆的評定,以及對他在1830—1831年波蘭起義時期和1848—1849年在特蘭西瓦尼亞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軍事活動的估價。此外,恩格斯幫助馬克思選擇和校正傳記材料。——第132頁。
[123]指1813年保衛(wèi)由拿破侖軍隊占領的但澤(格但斯克),當時該城被普俄軍隊包圍。該城被圍困十一個月半,在此期間,守軍(其中有波蘭軍隊)經受住了三次正規(guī)圍攻,但是最后被迫投降。——第132頁。
[124]指下面這本書:約·貝姆“1819年以前波蘭王國炮兵使用康格里弗燃燒火箭的經驗”1820年魏瑪版(J.Bem.《Erfahrungen über die Congrevschen Brand-Raketen,bis zum Jahre 1819 in der königl.poln.Artillerie gesammelt》.Weimar,1820)。——第132頁。
[125]指1825年12月14日彼得堡十二月黨人的起義。——第132頁。
[126]1831年5月26日(14日)在沃斯特羅侖卡附近由吉比奇統(tǒng)率的沙皇軍隊擊敗了波蘭起義軍。
1830—1831年波蘭起義是由沙皇制度的民族壓迫和警察壓迫引起的。1830年11月29日(17日)在華沙以軍事政變開始的這次起義,具有人民起義的性質,結果趕走了沙皇軍隊。但是波蘭政府和軍隊中的小貴族的領導人實行投降政策,阻撓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民族解放運動,同時表現(xiàn)了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土地的侵略野心。資產階級民主派代表未能廢除農奴的依附關系,因而起義沒有得到農民的應有支持。1831年2月開始的戰(zhàn)事的最后結局是:波蘭政府于1831年9月8日(8月26日)投降,把華沙交給沙皇軍隊。波蘭起義雖然遭受了失敗,但是在波蘭人民的解放斗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第133頁。
[127]這里說的是貝姆沒有實現(xiàn)的參加葡萄牙內戰(zhàn)(1828—1834)的打算。這次內戰(zhàn)是在以1828年奪得葡萄牙王位的唐·米格爾為首的專制主義者(封建教權派)和聚集在瑪麗亞·達·格洛麗亞女王及其父親唐·彼得魯周圍的立憲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之間進行的。——第133頁。
[128]維也納流動自衛(wèi)軍是貝姆在維也納1848年十月起義(見注111)的日子里組織的。它表現(xiàn)出自己是一支最有紀律、最有戰(zhàn)斗力和最勇敢的起義武裝部隊;其成員大多數(shù)是維也納的工人和手工業(yè)者。——第133頁。
[129]洪韋德(匈牙利文是《honvéd》——“祖國保衛(wèi)者”)是中世紀匈牙利步兵的名稱。1848—1849年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戰(zhàn)爭時期,1848年夏天由匈牙利政府組織的匈牙利民族軍隊的兵士在匈牙利開始被叫做洪韋德。——第134頁。
[130]塞克列人是居住在特蘭西瓦尼亞東部山區(qū)的匈牙利人。——第134頁。
[131]貝姆軍隊向巴納特(塞爾維亞伏伊伏迪納的一個地區(qū),當時屬于匈牙利)的進軍是在1849年舉行的。1848年革命初期,在伏伊伏迪納塞爾維亞人的民族運動加強了,同時也掀起了城鄉(xiāng)民主階層反封建的斗爭。但是由于當?shù)刈杂少Y產階級分子的軟弱和叛變,民族運動不久就被與奧地利反革命結成同盟的反動貴族和僧侶的代表控制。塞爾維亞人爭取自治的運動被哈布斯堡王朝利用來反對革命的匈牙利。1848年夏天,伏伊伏迪納的塞爾維亞人與匈牙利人之間發(fā)生戰(zhàn)事,而這由于巴納特(那里除了塞爾維亞人外,還住了相當多的匈牙利人、德意志人和羅馬尼亞人)的塞爾維亞居民與非塞爾維亞居民之間的沖突而復雜化。1849年春天,貝姆和匈牙利將軍佩爾采爾的軍隊在巴納特多次擊敗奧軍和伏伊伏迪納的塞爾維亞人,但是這些勝利并不能影響以后對匈牙利人不利的革命戰(zhàn)爭的總進程。在塞爾維亞的伏伊伏迪納以及在特蘭西瓦尼亞和其他當時屬于匈牙利的民族地區(qū),與反革命勢力的斗爭由于匈牙利資產階級貴族革命分子在民族問題上的錯誤立場而受到阻礙,他們懂得與被壓迫民族合作的必要性太晚,直到1849年7月28日才頒布民族權利平等的法律。——第135頁。
[132]在匈牙利民族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海瑙統(tǒng)率的奧軍在1849年8月9日泰梅希瓦拉(提米希瓦拉)會戰(zhàn)中擊敗了力圖扼守自己的陣地直到與匈牙利總司令戈爾蓋率領的北方軍團會合的匈牙利南方軍團。在這次失敗以后過了四天,北方軍團就向沙皇軍隊投降。匈牙利的資產階級革命被鎮(zhèn)壓下去了。——第135頁。
[133]1850年秋天,在阿勒頗(哈勒布)城阿拉伯居民起來反對當?shù)氐幕浇掏胶屯炼洚斁郑髞戆l(fā)展為反對土耳其統(tǒng)治的起義。起義被土耳其軍隊殘酷地鎮(zhèn)壓下去了。——第135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