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克思。貝爾蒂埃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貝爾蒂埃,路易·亞歷山大——法國元帥,紐沙特爾公爵,瓦蘭壬公爵,瓦格拉姆公爵;1753年11月20日生于凡爾賽,1815年6月1日在班堡被害。他的父親是路易十六時代的地形測量工程兵團司令,他在父親的關懷下受到軍事教養(yǎng)。他是從皇家地形測量局轉(zhuǎn)入軍隊的,最初為總參謀部中尉,后為龍騎兵上尉。他曾在拉斐德的率領下參加美國獨立戰(zhàn)爭[76]。1789年路易十六任命他為凡爾賽國民自衛(wèi)軍司令,他在1789年10月5日和6日以及1791年2月19日[77]為王室出了不少力。但是他明白,革命為軍事人才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而且我們看到他先后在拉斐德、呂克納爾和居斯丁的手下當總參謀長。他在萬第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忱,所以在恐怖時期避免了嫌疑。1793年6月12日索繆爾保衛(wèi)戰(zhàn)[78]中他所表現(xiàn)的那種英勇精神,在國民公會委員的報告中得到好評。熱月九日[79]后,他被委任為凱勒曼的總參謀長,在他堅持下法軍占領博爾格托一線,使敵人暫時停止了進攻??梢?,還在波拿巴提升他為總參謀長以前,他已經(jīng)有了作為一個總參謀長的聲譽。在1796—1797年的戰(zhàn)局里,在蒙多維會戰(zhàn)(1796年4月22日)、洛迪會戰(zhàn)(1796年5月10日)、科多尼約會戰(zhàn)(1796年5月9日)和里沃利會戰(zhàn)(1797年1月14日)中[80],他也表現(xiàn)出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師長。
貝爾蒂埃意志薄弱,但是頑強而有活力,具有海格立斯般的體魄,可以連續(xù)工作八夜;對作戰(zhàn)的一切細節(jié),例如各個軍的運動,部隊人數(shù)、宿營和指揮人員,他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執(zhí)行任務迅速,對他永遠可以信賴;他仔細認真,非常善于使用地圖,能十分銳利地判斷地形的特點,擅長以簡明的語言報告最復雜的軍事行動;他經(jīng)驗豐富,十分機智,在戰(zhàn)斗時知道應該向哪里下達命令,并且能夠親自監(jiān)督執(zhí)行這些命令;在戰(zhàn)場上,他是司令官的活電報,在司令部的辦公桌旁,他是司令官的不知疲倦的自動打字機;他是總攬司令部一切高級職權(quán)的將領的一個模范參謀。1798年波拿巴不顧他的反對,派他率領軍隊攻取羅馬、在那里宣布成立共和國和俘擄教皇。[81]他既沒有力量防止法國的將軍、軍需官和供應人員在羅馬進行搶劫,又沒有力量制止法國兵士的嘩變,所以把指揮權(quán)交給馬森納將軍后就到米蘭去了,在那里他愛上了美麗的維斯康蒂女士;他長期癡情地熱戀她,因而在遠征埃及[82]的時期得到了faction des amoureux〔多情派〕首領的綽號,并把最高統(tǒng)治者在各個時期賞賜給他的4000萬法郎大部分花掉了。
從埃及回來以后,他支持波拿巴霧月18日和19日的陰謀[83],后來被任命為陸軍部長,這個職務他一直擔任到1800年4月2日。他在第二次意大利戰(zhàn)爭時期又被任命為總參謀長,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波拿巴相信了關于奧軍的行進路線和配置情況的不確實情報而在馬連峨陷入顯然尷尬的境地[84]。勝利后他同梅拉斯將軍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完成了一系列外交使命,然后重回陸軍部,直到帝國宣布成立。此后他一直在皇帝身邊,他以大軍[85]少將銜總參謀長的身分跟隨皇帝參加了歷次的戰(zhàn)爭。拿破侖慷慨地賜予他許多封號、頭銜、獎章、津貼和禮品。1804年5月19日他晉升為帝國元帥,獲得榮譽軍團大十字勛章帶,并取得法國大狩獵官的稱號。1805年10月17日,他榮幸地參加了同馬克制定烏爾姆地區(qū)投降條款。[86]他從1806年普魯士戰(zhàn)局中獲得紐沙特爾和瓦蘭壬主權(quán)公爵的封號回國。1808年,他受命與巴伐利亞國王[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編者注]的侄女瑪麗-伊麗莎白·巴伐利亞-比肯斐特公主結(jié)婚,并獲得法國次帥的稱號。1809年拿破侖任命他為從巴伐利亞進攻奧地利的大軍總司令。他于4月6日宣戰(zhàn),而15日就已使整個戰(zhàn)爭陷于危險的境地。他把軍隊分成三部分,派達武率領一半法軍駐界根斯堡,派馬森納率領另一半法軍駐奧格斯堡,而把巴伐利亞軍隊配置在他們之間的阿本斯堡,這樣,卡爾大公只要推進得快,就能把這三部分軍隊各個擊破。奧軍的行動緩慢和拿破侖的到達拯救了法軍。但是由于在自己的長官的直接監(jiān)督下并且擔任了與自己才能比較相稱的職務,他在這次戰(zhàn)爭中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而在他長長的封號單上又增添了瓦格拉姆公爵的封號[87]。
在俄國戰(zhàn)爭時期,他連總參謀長也不能勝任。在莫斯科大火以后,他甚至不能正確解釋自己的長官的命令;雖然他一再請求準許他隨同拿破侖回法國,但后者命令他同軍隊一起留在俄國。在法軍不得不同強大的優(yōu)勢兵力作戰(zhàn)的條件下,就完全暴露出他的才智有限和墨守陳規(guī)。他按照他的習慣對后衛(wèi)部隊的營,有時對后衛(wèi)部隊的連發(fā)布老一套的命令,就好像后衛(wèi)部隊仍然有3萬人似的;他把陣地劃給早已不存在的團和師,而為了彌補自己的無所作為,他就增加信使和命令。1813—1814年期間,我們又看到他擔任了他的老職位[注:即總參謀長的職位。——編者注]。參謀院宣布拿破侖下臺后,貝爾蒂埃以虛偽的借口悄然離開了他的庇護人,并且還在他退位以前,就宣稱自己忠于參議院和臨時政府[88],而后來率領帝國的元帥們到貢比臬去奴顏婢膝地歡迎路易十八。1814年6月4日,路易十八封他為法國的貴族,并任命他為新建的國王近衛(wèi)軍的連長。他把他的紐沙特爾公國讓給普魯士國王,以換取34000弗羅倫的津貼。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回來以后,他隨同路易十八到根特。但是,由于隱瞞了拿破侖的來信,他失寵于國王,便到班堡去了,1815年6月1日在那里遇害,有六個帶面具的人把他從他岳父的宮殿的窗口扔了出去。貝爾蒂埃的回憶錄[89]于1826年在巴黎出版。
卡·馬克思寫于1857年9月15日左右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國新百科全書”
注釋:
[76]見注44。——第95頁。
[77]在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1789年10月5日和6日從巴黎走到凡爾賽的人民群眾與國王近衛(wèi)軍發(fā)生流血沖突,結(jié)果迫使國王路易十六返回巴黎,從而粉碎了宮廷在凡爾賽準備的反制憲議會的反革命陰謀。
1791年2月19日在巴黎發(fā)生了人民騷動,國王眷屬試圖逃往國外是這次騷動的起因。——第95頁。
[78]萬第戰(zhàn)爭是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1793年3月在萬第省發(fā)動的反對法蘭西共和國的反革命叛亂引起的。大多數(shù)叛亂者是受反革命的教士和貴族唆使和指揮的當?shù)匾徊糠洲r(nóng)民。英國政府的代表給予叛亂者積極的幫助。1793年6月萬第人圍攻并奪取了共和國軍隊所防守的索繆爾城,但不久就遭到一連串失敗。叛亂于1795年被平定,但是在1799年和以后的年代中又多次試圖叛亂。——第95頁。
[79]熱月九日(1794年7月27—28日)是顛復雅各賓黨人的政府、建立大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的反革命政變。———第95頁。
[80]這里列舉的是1796—1797年戰(zhàn)局中的一系列會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局中,由波拿巴將軍率領的法國軍隊侵入意大利北部,擊潰了同盟國奧地利和皮蒙特(撒丁)軍隊。在前面提到的蒙多維會戰(zhàn)中,波拿巴的軍隊大敗皮蒙特軍隊,從而迫使皮蒙特國王單獨媾和。由于奧軍在洛迪的失敗,波拿巴軍隊占領了米蘭。波拿巴獲得勝利的里沃利會戰(zhàn)(1797年1月14—15日)在奪取意大利北部的戰(zhàn)斗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最后決定了整個戰(zhàn)局有利于法國的結(jié)局。奧地利人被迫將曼都亞要塞交給法國人,并于1797年10月締結(jié)有利于法國的和約,這一和約意味著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徹底瓦解。——第95頁。
[81]波拿巴和他手下的將軍們利用反法同盟失敗后在意大利加強起來的反專制制度運動,在支援意大利共和派的幌子下力求在意大利以“女兒”共和國的形式建立法國的統(tǒng)治。1798年3月,在法國武裝力量的支持下羅馬共和國宣告成立;教皇庇護六世逃跑。但是在1799年,在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各國軍隊進入意大利以后,意大利的各個共和國被推翻,并在羅馬地區(qū)恢復了教皇的政權(quán)。隨著法國在意大利統(tǒng)治的恢復,拿破侖先把一部分教皇國領土并入附庸的意大利王國,而于1809年又把教皇國劃入法蘭西帝國。——第96頁。
[82]遠征埃及是1798年法國陸海軍在波拿巴將軍統(tǒng)率下向埃及的進軍,其目的是要在近東確立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侵占當時屬于土耳其的埃及和敘利亞,并且在英國與印度的交通線上打擊英國。由于法國艦隊于1798年8月1日在艾布基爾被英國納爾遜海軍上將的分艦隊殲滅,由于亞·瓦·蘇沃洛夫統(tǒng)率下的俄奧軍隊在意大利北部戰(zhàn)勝了法軍以及海軍上將費·費·烏沙可夫指揮的俄國分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行動,波拿巴在埃及的勝利就化為烏有。1799年秋天,波拿巴把軍隊留在埃及,自己返回法國,而在1801年這支軍隊被迫向英軍投降。——第96頁。
[83]霧月18—19日(1799年11月9—10日)波拿巴將軍和他的擁護者實行政變,結(jié)束了法國資產(chǎn)階級反革命的發(fā)展進程。政變的結(jié)果建立了被任命為第一執(zhí)政的拿破侖·波拿巴的軍事專政。——第96頁。
[84]在1800年6月14日馬連峨會戰(zhàn)(意大利北部)中,得到關于奧軍部署的不確實情報的拿破侖的軍隊受到突然的攻擊。盡管如此,奧軍仍然遭到了失敗。馬連峨會戰(zhàn)的勝利以及法國另一支軍隊在德國西南部與奧軍作戰(zhàn)的勝利,促使1798年底由英國、奧地利、俄國、西班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由于這次勝利,拿破侖的政權(quán)得到了鞏固。——第96頁。
[85]大軍——見注52。——第96頁。
[86]在第三次歐洲國家(英國、奧地利、俄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反拿破侖法國的同盟戰(zhàn)爭時期,1805年10月奧地利馬克將軍的軍隊在烏爾姆地區(qū)被法軍包圍,結(jié)果被迫投降。——第97頁。
[87]拿破侖反對第五次同盟(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zhàn)爭時期,在1809年7月5—6日瓦格拉姆會戰(zhàn)中拿破侖軍隊戰(zhàn)勝了奧地利軍隊。為了慶祝這次勝利,貝爾蒂埃獲得了瓦格拉姆公爵的封號。奧地利在這次失敗以后,承認自己為戰(zhàn)敗國,并于1809年10月在苛刻的條件下與拿破侖締結(jié)了和約。——第97頁。
[88]指拿破侖軍隊被擊潰和同盟國軍進入巴黎以后,1814年4月由參議院建立的、達來朗擔任主席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促成了波旁王朝的復辟。——第98頁。
[89]“貝爾蒂埃元帥回憶錄”1827年巴黎版第1—2部(《Mémoires du maréchal Berthier》.Part.Ⅰ—Ⅱ,Paris,1827)。——第98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