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戰(zhàn)爭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戰(zhàn)爭終于在多瑙河上開始了,對于雙方來說,這是宗教狂信的戰(zhàn)爭,對于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zhàn)爭,對于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果然不出所料,奧美爾-帕沙首先開始了真正的軍事行動。按職責來說,他應當采取某種行動,以表明自己決心用武力把入侵的敵人驅逐出奧斯曼帝國。但是,像維也納的謠傳那樣,他已把3—5萬人派過多瑙河,這個消息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是可靠的;如果他真的那樣做了,那就有理由擔心他犯了不可挽救的錯誤。他所放棄的這個河岸能保證他有一道很好的防線和多種多樣的防御手段;而在他所要占領的那個河岸上,他所擁有的進攻的兵力將少于敵人,而且戰(zhàn)敗時沒有退路。因此,關于他率領這樣的兵力渡過多瑙河的報道,在沒有接到更確實的消息以前,是值得懷疑的。
在歐洲,戰(zhàn)爭是在對土耳其不利的情況下開始的,在亞洲情況就不同了。在亞洲,從軍事觀點來看,土耳其和俄國的交界地區(qū)分成了兩個完全隔離的戰(zhàn)區(qū)。山脊,更確切些說,山脈把高加索同中央阿爾明尼亞高原連接起來,并且在流入黑海的各條河流和流入里海的阿臘克斯河以及流入波斯灣的幼發(fā)拉底河之間形成一道分水嶺。這條以前把阿爾明尼亞同歐克辛海隔開的山脈,現在成了將在其中進行戰(zhàn)爭的兩個獨立地區(qū)的分界線。山脈到處是懸崖絕壁,幾乎寸草不生,只有很少幾條道路可以通過,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特拉比曾德和巴士姆到埃爾斯倫的兩條道路。因此,這些高山差不多是任何軍事行動所不可克服的障礙,這就使敵對雙方都不得不在山脈的兩面各有一支比較能夠獨立行動的獨立部隊。
黑海沿岸地區(qū)橫貫著許多河流和山溪,形成一道一道的防線。俄軍和土軍在最重要的地點都設有據點。在這個主要是起伏地的地形上(只有里昂河流域近乎平原)進行防御戰(zhàn),只要敵軍沒有相應的艦隊協同作戰(zhàn),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戰(zhàn)果,擋住數量上占優(yōu)勢的敵軍(因為是山地,只有很少幾道防線可以從陸地上迂回)。如果艦隊開近沿海地區(qū),必要時運送部隊在敵人翼側登陸,而陸軍則進行正面攻擊,那末艦隊就可以逐個迂回所有這些堅固的陣地,孤立或摧毀國境線任何一面的威力不大的要塞。因此,誰掌握制海權,誰便占有黑海沿岸;換句話說,如果聯軍艦隊不積極協同土軍作戰(zhàn),黑海沿岸便很可能為俄軍占領。
山脈背面的遠離海岸的地區(qū),是幼發(fā)拉底河、阿臘克斯河和庫拉河的發(fā)源地。土耳其的阿爾明尼亞省位于國境線的這一面,俄國的格魯吉亞省位于那一面。這個地區(qū)也是山嶺交錯,一般說來,軍隊是通不過的。土耳其方面的埃爾斯倫和俄國方面的梯弗里斯可以算做兩個直接的作戰(zhàn)基地,基地喪失就不可避免地使整個鄰近區(qū)域喪失。因此,俄軍曾由于強攻埃爾斯倫獲勝,決定了1829年的亞洲戰(zhàn)局[341]。
但是,某一地點,對于一方是直接的作戰(zhàn)基地,對于他方便是直接的作戰(zhàn)目標。因此,連結梯弗里斯和埃爾斯倫的道路將成為敵對雙方的作戰(zhàn)線。道路有三條:一條沿庫拉河上游通過阿哈爾齊赫,一條沿阿臘克斯河上游通過埃里溫,一條在前兩者之間翻山到卡爾斯。這三條道路雙方都有設防城市和據點防衛(wèi),因而很難斷定哪一條對土軍最有利,哪一條對俄軍最有利。只要指出這個情況就夠了:通過阿哈爾齊赫的道路,是土耳其軍隊直趨高加索起義地區(qū)的捷徑,而俄軍如果從巴土姆經過喬羅赫流域由沃耳特向埃爾斯倫前進,就可能迂回向前推進了的土軍。來自巴土姆的道路與來自梯弗里斯的道路在距埃爾斯倫僅15英里的地方會合,因此在上述方向前進的俄軍,就有可能截斷土軍的交通線,如果兵力充足,甚至可以占領埃爾斯倫,因為這個城市的工事是純粹亞洲式的,不可能成為嚴重的障礙。
因此,巴土姆是控制山脈兩側的亞洲戰(zhàn)區(qū)的鎖鑰陣地。如果注意到這種情況并考慮到巴土姆在通商方面的意義,那就不必奇怪,沙皇為什么總想侵占它了。不僅如此,巴土姆還是土耳其整個亞洲部分的戰(zhàn)區(qū)的鎖鑰,因為它控制著沿海地區(qū)通往內地的唯一孔道,這條路可以迂回土軍在埃爾斯倫前面的一切陣地。黑海的兩國艦隊,誰能把自己的敵人逐回海港,誰就能控制巴土姆。
俄軍十分明了這個據點的重要性。他們分水陸兩路增援南高加索沿海地區(qū)。不久前我們就已相信,土軍在歐洲雖然比較弱小,但在亞洲卻占很大優(yōu)勢。據報道,亞洲土軍司令官阿勃迪-帕沙擁有6—8萬人,有的甚至說有12萬人,并且每天還有數以千計的貝都英人、庫爾得人和其他好戰(zhàn)的非正規(guī)部隊投到他的麾下。據說,已為高加索起義者儲備了武器裝備,一旦宣戰(zhàn),土軍就將向這個反俄基地的中心突進。在這方面,必須指出,阿勃迪-帕沙未必能有3萬以上的正規(guī)部隊;他在到達高加索之前,必須用這支兵力——也只能用這支兵力——同頑抗的俄軍部隊作戰(zhàn)。騎馬的貝都英人和庫爾得人可以出色地用于山地作戰(zhàn),以迫使俄軍大大地分散兵力,從而削弱其主力;他們還可以使俄國境內的格魯吉亞人的村落和俄羅斯族移民的村落遭受許多損害,甚至可以和高加索的山民建立某種秘密聯系。但是,如果阿勃迪-帕沙的正規(guī)部隊不能封鎖住從巴土姆到埃爾斯倫的道路并擊潰俄國人可以集中的作戰(zhàn)部隊的主力,那末非正規(guī)部隊的戰(zhàn)果仍然是保不住的。在我們今天,要勝利地進行任何起義或非正規(guī)的軍事行動以對抗強大的正規(guī)軍,就必須有正規(guī)軍的支援。土軍在這個邊境上所處的地位頗似威靈頓在西班牙所處的地位;我們將看到,阿勃迪-帕沙是否善于用兵,就像英國將軍一樣,善于對付在正規(guī)作戰(zhàn)和必需物資方面都大占優(yōu)勢的敵人。1829年集結在埃爾斯倫前面的俄軍共18000人;考慮到自那時起土軍已進行了改革(雖然在亞洲的那部分土軍改革最少),我們認為,如果俄軍現在能在這個地點集中3萬人成為一支突擊力量,他們便有很大把握獲勝。
現在,有關亞洲俄軍的可靠材料比歐洲俄軍的少,而謠傳卻比較多,在這種時候,誰能預言他們是否做得到這一點呢?高加索俄軍按滿額數字名義上是20萬人;21000名黑海哥薩克已派往土耳其邊境;據說,有幾個師已由敖德薩乘船前往高加索南部海岸的列杜特-卡列。但是大家知道,高加索俄軍尚不及正式編制人數的一半,派往高加索山脈以南的援軍顯然不可能達到俄國報紙所報道的那個數字。根據我們收到的一些互有出入的消息,根本不能夠哪怕是大概估計出亞洲邊境上俄軍的兵力。但是我們可以指出,雙方的兵力很可能大致相等(高加索人立即普遍起義的情況不算在內),也可能土軍稍多于俄軍,因此,完全有理由在這個戰(zhàn)區(qū)采取攻勢。
土軍在亞洲成功的希望的確要比在歐洲大。他們在亞洲只需守住一個重要的據點——巴土姆。向高加索山脈北面的進軍,無論從巴土姆出發(fā)或是從埃爾斯倫出發(fā),如果成功,便可以和他們的同盟者——山民取得直接的聯系,還可以至少由陸上一舉截斷南高加索俄軍與俄國的聯絡,這樣就可以全殲這一支軍隊。另一方面,土軍如果失敗,頂多只會失去巴土姆、特拉比曾德和埃爾斯倫,即使是這樣,俄軍仍然沒有足夠的兵力繼續(xù)前進。土軍的得將大大超過失敗時可能的失,因此,根據這些明智的和正確的看法,土軍看來已經決定在這個地區(qū)打進攻戰(zhàn)了。
弗·恩格斯寫于1853年10月27日左右
作為社論載于1853年11月15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3925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341]攻占埃爾斯倫——埃爾斯倫是土耳其在高加索的重要要塞,1829年6月被帕斯凱維奇指揮的俄軍攻占。這一事件對于俄軍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戰(zhàn)爭中最后戰(zhàn)勝起了巨大的作用。——第487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本欄目所有文章僅供在線閱讀及學習使用。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其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