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此時提出“二十一條”,事實上是有備而來,因為它之前便已料定中國缺乏反抗之能力,因而從一開始便警告袁世凱這是秘密條約,必須從速商定,不得外泄。倘若中國不答應(yīng),日本就要海陸并進,大舉進攻,而當(dāng)時的列強都沒有能力前來干涉,美國雖然尚未介入歐戰(zhàn),但也不愿獨力阻止日本的侵略計劃。對此,日本是早有戰(zhàn)略預(yù)估的,因而也就肆無忌憚了。
“二十一條”是袁世凱從政以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所幸其應(yīng)對還算有效得體。袁世凱采取的第一個措施便是利用各種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他先派出日籍顧問有賀長雄返回日本訪問日本政界元老松方正義及山縣有朋,探查其中的內(nèi)幕,隨后又派人花重金收買日本間諜,調(diào)查日方的有關(guān)情況,以在談判中爭取主動。
為配合摸底活動,袁世凱在談判中故意采取了拖延戰(zhàn)術(shù),他首先將在外交交涉中不甚在行的孫寶琦換下,并再度啟用了善于在困難局面前談判的前外交總長陸征祥,并指示陸征祥與曹汝霖在談判中逐條商議,務(wù)必拖延時間,不可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
陸征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難得的外交人才,為了貫徹袁世凱的指示,他也想了很多辦法,譬如日本提出每天開議,而陸征祥則和顏悅色的提出,他的事務(wù)非常繁忙,每周只能開一次會,最后使得日方妥協(xié),每周會談三次。在每次談判之時,陸征祥總是故意縮短會議時間,譬如每次開會,陸征祥說完開場白后即命獻茶,并盡量拖長喝茶的時間,這與猴急的日方代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日本代表也無可奈何,因為這畢竟是東方的禮節(jié)。
1915年5月9日,外交總長陸征祥、次長曹汝霖及中方談判代表施履本將將“二十一條”的最后修訂本交給日本公使日置益,危機暫時化解。據(jù)當(dāng)事人曹汝霖后來的回憶說:“當(dāng)時,我心感凄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國恥面前,凡國人當(dāng)身同感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