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媒介已來到雙向交流的2.0時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樣進入了2.0時代,從高音喇叭、報紙刊物的宣講,變成了新聞發(fā)布、網(wǎng)絡留言的互動。如果沒有必要的媒介素養(yǎng),沒有回應關注的能力,只知打壓甚至封堵,無疑會使“溝通”沒有了“通”,只剩下一條無法跨越的“溝”。
輿情不是“敵情”,相反,媒體是社會的預警器,它對熱點事件、敏感問題的反映和關注,眼前或許會讓一些地方一時難堪,但對于我們準確全面地體察民情,保持頭腦清醒,大有益處。從長遠來說,對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推動社會進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書記所言,“輿論監(jiān)督也是正面報道”。
面對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思想轉變,無論是解說政策、疏導情緒,還是溝通思想、促成共識,都需要媒體來主動設置議題,求同存異、凝聚力量、推動工作。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中央領導強調媒體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提高跟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切實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種信息和媒介包圍的領導干部,亟需養(yǎng)成對突發(fā)事件的新聞敏感和價值判斷,學會“新聞執(zhí)政”。否則,介入遲緩或干預不當,不僅可能“小事鬧大,大事鬧炸”,而且會消解改革發(fā)展共識,損耗政府“無形資產(chǎn)”。
對領導干部而言,媒介素養(yǎng)不僅是能力,更是一種心態(tài)。有平等的心態(tài),才不會有“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態(tài),才不會有“沒時間跟你閑扯”的敷衍輕慢;有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監(jiān)督才能正視問題而不是列“記者黑名單”;有坦誠的心態(tài),遭遇批評才會反躬自省而不是“誹謗定罪”……說到底,媒介是政府與公眾交流溝通的平臺,對待媒體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待公眾的態(tài)度,這是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和檢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