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遷徙的時候,有一個特點,一般人不怎么太注意,就是為什么滿洲人能夠把中原統(tǒng)一了?他光馬上打天下能夠把中原統(tǒng)一起來,鐵是一條,血是一條。光靠這兩條,肯定不行,暫時統(tǒng)治住了,時間一長,必然要反抗你,推翻你清朝的政權。清朝能把中原統(tǒng)一,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
滿洲的文化多元性。第一,它遷到遼東之后,以農耕為主,有農耕文化。它的牛怎么來?牛是從朝鮮和遼東地區(qū)的漢人那里買,耕地的鐵農具也是從朝鮮和遼東漢人那里買來,用什么交換呢?用人參、貂皮、蘑菇、木耳、榛子等等一些土特產進行交換。它這個農業(yè),漢人的記載很少。明朝有個大明朝主義,認為你滿洲女真是蠻夷小丑,不值一顧。朝鮮不是,朝鮮派了使節(jié),實際上就是文化的間諜,到了后金去刺探情況,留下了詳細的記載。我們今天研究那段歷史,重要是根據朝鮮人記載的,滿人記載了點什么呢?它就記載一個農牧,就是一個個小的莊田,牛就在野地里頭牧放、耕地,而且那個地方土壤肥沃,氣候比較溫和,籽撒到地里之后,數(shù)倍的糧食可以收獲回來。感覺像在江南,樹木蔥綠,而且還有蛇。你看在關外那么冷的地方有蛇,這幾年當然少了一點。
這樣,它到中原地區(qū)能夠很快地和中原地區(qū)融合。蒙古不行,蒙古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固守游牧的草原經濟,到中原地區(qū)之后,不許種莊稼了,讓地長草、種樹、牧馬。把農耕經濟破壞了,用游牧經濟去取代農耕經濟,這樣必然引起中原人的強烈反抗。蒙古開始的時候,執(zhí)政者用游牧的草原文化來取代中原的農耕文化,當然引起兩種文化的沖突,受到漢人的反抗。滿洲人不,到了中原地區(qū)之后,你照樣種地。因為它原來有農耕文化,所以可以和中原文化接軌。它還經常講滿蒙聯(lián)盟,滿蒙聯(lián)盟不光是婚嫁,文化上也有共同點。滿洲有游牧的經濟,家家都養(yǎng)馬,小的貴族、有錢的人家養(yǎng)大概四五十匹馬,完了放牧。所以,它那個戰(zhàn)爭,沒有后勤,要打仗了,一聲號令,就把各村的官兵集合起來了。馬是自己的,刀槍是自己的,弓箭是自己的,帶的干糧是自己預備的,因為他自己有游牧的經濟。而蒙古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滿語和蒙古語都屬于阿爾泰語系,而且又都信奉薩滿教,宗教也共同,所以他們有共同的文化。
那他對另外一些民族,比如說對赫哲、鄂倫春等烏蘇里江沿岸那些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滿人怎么跟他們結合,文化上怎么溝通?滿洲人,先是女真人遷到遼東之后,有一個特點,就是捕魚經濟發(fā)達。他去弄個小船,撒網捕魚。一直到康熙的時候,入了關了,康熙派使臣到尼布楚和俄羅斯談判。談判隊伍還有兵護衛(wèi)著,那給養(yǎng)怎么解決啊?那么一大支隊伍,吃的怎么辦?因為這有個特點,他們就趕著一群牛羊,走一段路以后,就殺牛羊。帶一些用牛皮做的小船,帶上網,到湖里頭打魚來改善生活,東北平原雨量充足,當時魚很多。他原來有這個經濟基礎,才想到這個問題。它的漁獵經濟和烏蘇里江沿岸的以至黑龍江下游地區(qū)的所謂使犬使鹿部(使犬就是用狗拉爬犁,使鹿用鹿拉爬犁)這幾個部,經濟文化上有共同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