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構想到正式建立的經驗
(一)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注重調查研究中國的國情和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理論的中心和實踐的重點放到了中國革命的方向道路之上。
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作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guī)律性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lián)系的”,“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要求,延安和各抗日根據(jù)地的干部學校,必須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這種理論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
當前,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不斷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充分發(fā)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為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進行了不懈探索和奮斗。”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構想到正式建立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政權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政權建設的探索和奮斗過程。
從議會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政權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政權建設的人民性。
1941年11月,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jiān)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
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又稱“九月會議”。毛澤東同志在會議上指出:“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和蔣介石政權不同。我們有廣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們政權的任務是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要打倒它們,就要打倒它們的國家,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現(xiàn)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
毛澤東同志這段重要論述是在我們黨的革命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充分反映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構想到正式建立的過程中,“人民”范疇的發(fā)展和變化情況。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xiàn)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fā)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出發(fā),而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政權組織形式,這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構想到正式建立過程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構想到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人既沒有完全采取巴黎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也沒有照搬俄國和蘇聯(lián)的政權組織形式,更沒有不顧歷史條件倉促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是根據(jù)巴黎公社的精神實質,參考巴黎公社的經驗,參照俄國和蘇聯(lián)的經驗,在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創(chuàng)建了符合當時實際的政權組織形式。
1948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關于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問題,我們政權的制度是采取議會制呢,還是采取民主集中制?過去我們叫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蘇維埃就是代表會議,我們又叫‘蘇維埃’,又叫‘代表大會’,‘蘇維埃代表大會’就成了‘代表大會代表大會’。這是死搬外國名詞?,F(xiàn)在我們就用‘人民代表會議’這一名詞。我們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資產階級議會制。”
毛澤東同志從名稱、性質和活動原則等方面對政權組織形式的論述,是從實際出發(fā),對創(chuàng)新政權組織形式的經驗總結。這一經驗總結給我們的啟示是,新時代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大工作,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繼續(xù)推動人民代表大會的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工作創(chuàng)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