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年知青歲月里,習近平同志曾經為陜北打下了第一口沼氣池。當時,習近平同志帶人深入四川,學習辦沼氣的技術。因為四川的土壤、氣候條件與陜北不同,他們經過了系統(tǒng)而周密的調查研究,才真正在陜北打出沼氣池。在正定當縣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曾經帶著同事們一起到街上發(fā)調查問卷。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正定縣委初步制訂出全縣1985年工作計劃和要抓緊辦的10件大事。在寧德當地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提出“四下基層”,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在福州當市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萬家”,即“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三個跑遍”,即“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跑遍”意味著要對治下所有事情非常了解。同時,“跑遍”也是調查研究和為民辦事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經常深入基層展開調查研究,與群眾進行面對面的深入溝通和交流。
了解歷史后,我們將目光放回現(xiàn)實。當前,領導干部要想做好調查研究,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zhàn)?在《談談調查研究》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種“有的”:有的走不出“文山會海”,強調工作忙,很少下去調查研究;有的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上網絡,不深入實際生活,坐在辦公室關起門來作決策;有的自認為熟悉本地區(qū)本部門情況,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不敏銳,對形勢發(fā)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zhàn)應對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憑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有的調研走過場,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于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我們還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問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四種典型的形式主義問題。第一,“蜻蜓點水”式調研。這種調研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黨員干部在調查研究中流于形式,不觸及實質問題,在調查研究中淺嘗輒止、走馬觀花,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隔靴搔癢,使得調查研究難以真正服務決策、解決問題。第二,“欽差”式調研。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黨員干部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自視甚高,不屑于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在調查研究中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因循守舊、照本宣科,使得調查研究成為“作指示”“搞指導”的空架子。第三,“被調研”式調研。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黨員干部在調查研究的環(huán)節(jié)中存在滯后性,被動地完成調查研究任務,在調查研究中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使調查研究與現(xiàn)實情況脫節(jié)。“四不兩直”的提出,有利于克服這種情況,讓領導干部掌握調研的自主權。第四,“嫌貧愛富”式調研。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黨員干部在調查研究中有側重、有選擇,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在調查研究中拈輕怕重、挑肥揀瘦,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瞞憂報喜、避重就輕,使得調查研究成為“表彰大會”,問題難題得不到真正解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