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場合經(jīng)常尷尬、同學聚會懶得參加、單位團建想法逃跑、見到領導和熟人連忙低頭……嚴格來說,這些所謂的社交恐懼多半不符合臨床診斷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癥,它最多算是一種社交回避傾向或者社交焦慮,但對個人交往和工作交流都具有不良影響。那么,“社恐”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又該如何走出來?這需要我們冷靜分析與面對。
讓評價焦慮少一點。根據(jù)進化心理學原理,社交原始的功能是表情達意、交流信息,以達到情感慰藉、分工協(xié)作的目的?,F(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際交往的功利化現(xiàn)象也日趨明顯。社交逐漸失去了它的最初屬性,追求優(yōu)秀、獲得好評成了很多人社交的主要動機。由于不能容忍在人群中顯得平庸和一般,很多人逐漸對社交場合感到緊張,對可能被“小透明”的場景深感焦慮。“社恐”回避的不是別人,而是不被好評的自己。其實,人際交往中沒有得到積極評價,不代表就失去了自我價值,就像一朵鮮花,不會因別的鮮花的鮮艷,而失去了自我綻放的動力。走出“社恐”,需要看淡評價,寵辱不驚,回歸社交的初心。
讓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與生活負隅頑抗,與老板據(jù)理力爭,與客戶百般溝通,與業(yè)績殊死搏斗”,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現(xiàn)代社會,職場中人很容易身心疲累。而社交需要人們付出時間和精力,“社恐”標簽正好提供了某種豁免,使人們能夠心安理得地以此為借口回避社交??梢姡?ldquo;社恐”回避的不是社交,是可能因社交而帶來的身心消耗。但由此產(chǎn)生的副作用是孤獨,人們渴望交往、渴望被關懷的心理需求只是被壓抑,并不會因此消失。這時,不妨將超負荷的工作稍稍減一減,讓緊繃的神經(jīng)稍稍松一松,讓生活多一分松弛和閑暇,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交流。走出“社恐”,要管控壓力、放松身心,積蓄社交的心理動能。
讓真實社交多一些。當今,即時通訊軟件成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虛擬空間成為生活放松的主要場景,這讓人們卸掉了沉重的自我包裝的面具盔甲,免除了現(xiàn)實社交中復雜的禮儀和流程,社交生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人們在虛擬社交中,話音剛落就能得到“秒回”,輕而易舉便與人“掏心掏肺”,發(fā)張美圖便獲無數(shù)點贊,儼然有一呼百應的感覺。這改變了人們的社交預期,讓人對社交反饋的速度、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更高的期待,繼而無法忍受不能秒回、缺乏深度、難以一呼百應的真實社交情景,從而導致只能躲在手機“襁褓”里做一個社交巨嬰。“社恐”回避的不是與人的交往,是不能予取予求的真實生活。走出“社恐”,需要放下手機、走進人群,降低期待,參與真實的社交場景。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社會聯(lián)結。人和人之間只有在真實的交往中才能產(chǎn)生意義感,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社恐”是對人際聯(lián)結的回避,折射出的是人們對個人和群體之間關系的反思和調整。只要我們秉持社會交往的初心、信心和真心,便能走出“社恐”,走出孤獨,走向一條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之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