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了微信后,“低頭族”隨時隨地可見。大家見面時也在低頭看微信,刷朋友圈。飯前先拍照,發(fā)朋友圈,飯后睡前也是各自看手機刷微信……似乎傳統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衰變。但正如一面硬幣有兩面,微信實際上也正在挽救傳統的社會結構,并形成新的社會結構,從而積聚更多的社會資本,讓市場經濟具有更多的人性和資本。
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已經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正在深刻地重構中國的社會,同時也在重構中國的經濟。
重構社會,很容易理解。因為過去的社會,是高度穩(wěn)定的社會,在那樣的社會里,千里鴻書,往返10日,若要見面,至少需提前半個月,約好在某地點,在某時間,不見不散。見面后,往往要一起呆很長的時間。通常,訪親問友,一天是短的,有的需兩三天,一周也很正常。后來電話普及了,大家可以電話先約好,時間壓縮了好多天。手機普及了,短信、飛信、hotmail,讓大家隨時可以聯系,隨時可以見面。但是,生活節(jié)奏也加快了。過去在一起呆一天,變成了吃頓飯,過去見兩三天的,變成了半天,過去見四五天一周的,變成了見一天。走親訪友也是如此,第一天親切,第二天疲倦,第三天感覺要趕緊走。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每個人認識了更多的人,擴大了交往圈,重新定義了朋友和親戚,但每個人的時間有限,交往的理由也有限。因此手機里躺著大量的聯系人,沒有時間打電話、發(fā)短信,也沒有時間發(fā)郵件。但能夠經常聯系的也還是那些人,和過去沒什么區(qū)別。
微信盡管依然是用手機在點對點的聯系,但其增加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這兩個功能,徹底改變了人際的社會結構,讓人從一對一的聯系,轉變?yōu)橐粚Χ?、多對多的聯系?/p>
朋友圈。在朋友圈里,分享照片,好友都知道你在哪,在干什么。抒發(fā)感想、感嘆,你的好友,都知道你在想什么。朋友圈點贊,朋友圈里的問候,隨時隨地讓你感到一批朋友在關注你。有很多人,一有空就在刷朋友圈,一有東西就往那兒分享。快速的現代社會,朋友越來越多,但坐下來相互了解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少。中國人又不擅長一一深談,相互了解機會就更少。但朋友圈,給你一個隨時隨地展現自己的平臺,好友也隨時隨地可以關注到你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多年的好朋友,也能發(fā)現很多新鮮的元素。這種平臺性的交往,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非線性的立體的聯系。社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非線性的開放社會的結構。
微信群。微信群是微信改變社會結構的又一法寶。在開放的市場社會里,親緣、血緣的結構,因為人口的高度流動而淡化。很多兄弟姐妹,堂兄弟堂兄妹,表兄弟表兄妹,更不用說家族,一旦離開了家鄉(xiāng),聯系就越來越少了。即使偶爾回一趟家鄉(xiāng),也不可能見那么多親戚。同學也一樣,過去是同學,畢業(yè)后各奔東西,幾十年沒有聯系。高度流動的人員,讓社會像流沙一樣。而比較固定的單位結構,卻因為純粹的利益關系和等級化的科層結構而無法形成具有深厚感情元素的社會結構。微信群的出現,讓人開始重新組合。親戚好友組微信群,家族組微信群,宗親組微信群,重新復活了傳統血緣的社會結構。同學,幾十年沒有見了,但通過微信動員,可以在一天內找到一半以上的老同學,然后嘰嘰喳喳,就開始了新的互動。微信群面上的互動,和點對點私人的互動一起,激活了因“學緣”而形成的社會元素。最近幾年,到處舉行的同學聚會,并因此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聚會,可以說是新的社會結構的具體內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